小區附近新開了一家小菜市場,在我看來,絕對算得上是蔬菜新鮮、品種多樣。
相較于以前只能從一家菜販子手里挑一些尚未爛光的菜來吃吃,如今坐擁三個菜攤真可算是了不起的進步,值得敲鑼打鼓一番。
它們開業的時候的確這么做了,我也前去圍觀了。其實我并不是一個愛湊熱鬧的人,但這次實在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當然了,如果勤快一點以前也沒有很慘,走遠一點還是找得到菜場。但是,朋友們,吭哧吭哧上了一天班以后誰還愿意走遠一點?所以,這是個不太符合現實狀況的選擇。
而我也只有在某個不加班的周末,去超市采購回來以后,面對眾多有模有樣的食材才有可能會廚興大發,潛心研究一下菜譜做法,為家庭成員的胃口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現在好了,時不時就廚興發作,一邊搜羅菜譜,一邊琢磨是不是該換換廚具了。作為第二重要的家庭成員,YY先生對每天能夠吃到不同的可口菜式表示滿意,同時對現有的鍋碗瓢盆表達了留戀之情。
今天上午跟母親大人視頻,意圖得到她的某個菜式的秘法,不小心被父親大人發現我居然上班時間還在家里。他憂心忡忡地問我是不是在單位混不下去了,才能在這么忙的時候請假在家。
我一邊哼哼著應付,一邊焦慮到底是該承認混不下去了,還是直言不諱告訴他我請的是病假更好一點,最后以話題轉向他有一棵盆栽長得太大該換花盆了作為結束。
關閉視頻后,我不禁長舒一口氣。
這個事故說明了:父母們在退休之后養養花草,是很好的娛樂休閑,有益于兒女的身心健康。
言歸正傳。
今天去買菜,溫柔的女老板說,這種細長茄子很嫩,剛好我沒有吃過(偏遠地區的人民生活上總有一些不方便),就買了三根。實際上,一盤菜的話兩根就夠了,是我高估了自家盤子的容量。
買的第二樣菜是竹筍。
上一次買竹筍回家,是YY先生主廚,他剝皮剝到一半就跑到臥室問我:這個還要繼續剝嗎?我說是啊,不然我們咬不動。
可是快要剝光了啊?剝光了吃什么?他很猶豫,一臉憐香惜玉。沒關系,我安慰他,我吃的又不多。于是他放心地剝皮去了。
先來個聲明:
這是適合我個人口味的簡單家常菜,不精致,不美觀,不需繁雜的準備,沒有多樣的配料,畢竟上班族做晚飯,沒那個心思整花樣。
沒有正宗,沒有標準,你覺得鹽多了那就少放,你覺得糖少了那就多放,你覺得吃不了辣椒那就不放,等等等等,你隨意就好。
說句心里話,我連YY先生的口味都不考慮啊,我為什么要考慮你的?
以上聲明,如有冒犯,估計也不會比YY先生更在意吧。
然后說說做法,簡直不要太簡單。
茄子
主料:茄子,洗凈,切滾刀塊。
調料:油,鹽,生抽,老抽,白糖,豆瓣醬。
配料:干辣椒,蔥花,姜絲,蒜末。
步驟:熱鍋,倒油,干辣椒、蔥花、姜絲下鍋炒至略焦,倒入茄子翻炒,隨便什么順序加入除蒜末以外的所有調料翻炒,加適量水繼續炒,炒熟后加蒜末,再翻炒幾下,出鍋。
注意:水要一點點加,一下子加多就是燉,味道不一樣。這個茄子比較嫩,不用燉,炒炒就好,要是買的老茄子……請自便。
點評:
在我眼里,茄子的最佳搭配不是油,而是大蒜。
作為一個地道的北方人,我是大蒜的忠實擁躉。因為平時上班不吃生蒜(為了同事間的和平友好相處),所以炒菜放蒜提味,是對蒜香愛好者僅有的補償了。
這道菜簡單易學,非常下飯,初次下廚的人一般也不會做出奇怪的味道(我只能說一般情況下,畢竟還是有些天賦異稟的朋友)。
竹筍
在做竹筍這個菜的時候,我忽然想到,可以發一篇寫做菜的文章!于是我機智地拍下了過程圖,主要是為了證明確實是我做的。
主料:竹筍剝皮去老根,切成片。
調料:油,鹽,生抽,老抽,白糖。
配料:豬肉片,干辣椒,蔥花,姜絲,蒜片。
步驟:
1. 燒熱水,放入筍片略煮一分鐘撈出瀝干;
(做這一步時還沒想到要發文章,故而沒有圖)
2. 熱鍋,倒油,干辣椒、蔥花、姜絲、蒜片下鍋炒至微黃,肉片下鍋,小火翻炒;
3. 適量加水,中火翻炒;
4. 倒入筍片大火翻炒,隨便什么順序加入所有調料大火翻炒,邊炒邊加適量水以防干鍋;
5. 繼續加水,燜煮1-2分鐘,出鍋。
注意:
1. 如果時間充裕,肉片可以拿鹽、淀粉、生抽和耗油腌一下,會提味很多;
2. 炒肉片時加點水,肉質不會發干;
3. 菜要邊炒邊加水,最后要燉煮了再多加一點水;
4. 筍片一定要提前焯水,不然會發澀;
5. 實在拿不準口味,可以嘗啊!
點評:
我用竹筍做菜過程中,最大的享受在于剝皮。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這聽上去似乎有點變態(其實并沒有),但是有輕微強迫癥表現的朋友,請相信我,這個食材會是你的福音。
竹筍有一種很獨特的清香,前段時間買了細細的那種春筍,油煎非常可口。這一種我沒有試過素炒,因為每次跟肉燉在一起,吃得都很開心,也就不想換花樣了。
這種感覺有點像談戀愛——大家在一起這么愉快,誰還有心思搞三搞四。當然,肯定也有人的滿足點不同,還是那句話,請大家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