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國霖
? ? ? 游走表里山河,險危介休綿山。沿著山西大運高速公路在太原南下約170公里的汾水河畔,一座大山如屏嶂般在左側高聳入云,太岳山脈中段的綿山是也。
? ? ? 綿山從汾河河谷拔地而起顯得異常險峻,車子入山門一路在峭壁盤旋上升。龍頭寺驚回首,西瞰汾河如絲帶,水泛粼光,大地如織,煙云輕漫,“民間故宮”王家大院”隱隱約約在西邊碧瓦流金。公路掛壁、危樓攀巖、幽谷清澗、身臨綿山險危境,才知這里人文自然相融,清明從此發祥。
? ? ? 綿山景區的公路在險壁上飄動,在幾乎垂直的懸崖上鑿巖穿梭,堪與太行山南麓郭亮村的掛壁公路比險比奇。公路上旅游的大小車輛謹小慎微地緩緩而行,下臨萬丈深淵頭頂青峰白云,一路曲折險象環生,行走中感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更敬畏建設者的智慧與膽量。景區的賓館飯店在公路的一側依山攀巖而建,危樓百尺望而生怯,站在橫亙于半山腰的公路上抬首望不到峰頂,俯瞰眩暈不見谷底。遇有云霧在山間峽谷升騰更是如人間仙境若隱若無、朦朧迷離,有時山浮云海、有時霧流如瀑,松濤伴清溪,翠鳥鳴幽谷,暢游于此,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 ? ? 綿山歷史人文遺跡眾多,集春秋軼事、唐碑、宋塑、名剎、巨宮、佛教、仙道于一身,從古及今人文故事綿延不絕。眾多的樓臺廟宇遍布山巖,其中的抱腹巖被稱為天下第一天然巖洞,巖洞寬敞雄宏廟宇環壁而建,館舍鱗次,石階勾連為路,處處險絕。電視?。缄P中往事>中土匪劉十三占山為王的外景拍攝地就是綿山抱腹巖,劇中兩大主要場景一個在此,一個就是綿山腳下汾河右岸的王家大院。
? ? ? 在巖洞旁邊不遠的峭壁上一排臨空棧道形如“之”字,盤旋直逼峰頂,一身孤膽的游客接蹤而上,恐高的我只能望壁興嘆。從緩處登上綿山峰頂,春秋晉國真人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的遺跡尚存,風雨浸蝕的斷壁殘垣中已無法辯識建筑的時代,只能從有文字介紹碑牌前撫今追昔斷想歷史。中華民俗文化中紀念歷史人物的節日有兩個,一個是端午節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個就是清明節(又名寒食節)紀念晉國大夫介子推。同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兩位賢哲,一個南方一個北國,一個因水一個因火,一個投江一個焚山,可謂赴義成仁萬古流芳。
? ? ? 清明節何許來也?傳晉公子流亡國外,困無食,臣子推割股奉君。后公子回國為君,即春秋五霸晉文公,文公重賞功臣,獨忘子推,子推順命更不愿與邀功爭賞之人為伍,便攜母隱居綿山。文公聞羞親赴綿山尋無果,令燒山逼其出。但奸臣乘機陷害,四面縱火,待熄火見子推擁母燒死樹下。文公下詔悼子推,禁煙寒食,始也。唐代詩人盧向感嘆道:“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史載歷代圣賢先哲、文人墨客都曾憑悼此山紛至沓來,流下了無數流傳古今的佳話。歷史上綿山一直屬山西省介休縣所管轄,介子推在此命休而得“介休”之地名,地名即圣賢這是一種永恒意義的紀念!
? ? ? 下綿山有一條深澗峽谷與絕壁旁的公路相通,這條峽谷隱于群山萬壑之下,陰森潮濕,寬容一人,水急咆哮。膽大者從曲徑幽洞中側身而進,曲曲折折暗道摸行,最后在峭壁斷崖中轉身而出,真可謂是一種絕處逢生的體驗。綿山險危,歷來是兵家爭戰之地,這里歷史豐盈、人文薈萃。下山必須再回到龍頭寺,龍頭寺有一唐代留下來的兵庫,它三面臨空,有斷崖隔開,吊橋與外相通,堅壁森嚴,固若金湯。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什么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絕之境……。
? ? ? 綿山山險,綿山情危,清明寒食祭祖,始從此傳。車子蛇行在蔥蘢中,一路穿行下到綿山山腳,拜過山門外的清明節祭臺,向著南邊山頂有開闊草原的石膏山前行。綿山漸遠,思緒尤濃,浩繁的中華節日,唯有綿山承載著天地清明的寄托。偉哉!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