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葬花詞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細(xì)飄春榭,落絮輕粘撲繡窗。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著處。
手把花鋤出繡窗,忍踏落花來復(fù)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哪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fā),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初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fā)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
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亭外悲歌發(fā),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其骨,
一坯凈土掩風(fēng)流。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
不教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
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
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
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
花落人亡兩不知。
分享《蔣勛說紅樓夢》里對《葬花詞》解說: 我希望大家能夠從《葬花詞》里,感受到對青春美的呼喚。首先它的文辭就很美,第一句開始就給我們一個畫面——“花謝花飛飛滿天”,只七個字,就用了兩次“花”、兩次“飛”。如果我們從音樂的角度來看,同一個發(fā)音的重復(fù)會構(gòu)成節(jié)奏,“花謝花飛”,花跟花之間隔了一個字,接下來飛跟飛是連在一起的,“花謝花飛飛滿天”,你會發(fā)現(xiàn)節(jié)奏在加快。如果用鏡頭來表現(xiàn)的話,花瓣在飄落,接下來是風(fēng)起,花瓣越飄越繁密。七個字里面有四個字是重復(fù)的,構(gòu)成了很美的音韻和畫面。作者一定真正感受過春天里的百花飄零,那一刻剎那之間與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構(gòu)成了對話關(guān)系。這種對話超越了所謂的樂觀、悲觀,或者喜悅、悲哀,因為人在觸到生命本質(zhì)的時候,肯定是悲欣交集的。所以我一直不希望把《葬花詞》引導(dǎo)到太過哀傷的情調(diào)里,那是小看了《葬花詞》。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顏色要消失了,香味要結(jié)束了,誰會去對它們心生憐憫?這是在提醒我們,所有的生命都會結(jié)束,可有人會對生命的結(jié)束有感覺嗎?如果大家對生命的結(jié)束都沒有憐惜,生命的意義又在哪里?“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花謝的時候,空中會飄過一些細(xì)絲,就是古詩詞里常常提到的花絮,就像大家看到的木槿花,花開過后會飄出一絲一絲的木槿絮。這說明林黛玉對無主飄飛的東西格外有感受。“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閨房里年華正盛的少女,會惋惜春天的流逝,不知道該如何釋放這樣的愁緒,只好“手把花鋤出繡閨”,這是一個畫面,林黛玉拿著花鋤,走出了繡房。“忍踏落花來復(fù)去”,“來復(fù)去”是形容動作,滿地都是落花,不忍踩踏,所以要猶疑、徘徊著走。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春夏之交,桃花、李花都飄謝了,可是柳會結(jié)絲,榆會結(jié)莢,它們不惋惜桃李的飄零,獨自完成著屬于自己的美好。“桃李明年能再發(fā),明年閨中知有誰”,《葬花詞》一開始就在暗示黛玉的死亡。花在明年還會再開,可閨中的少女還在不在就不知道了。黛玉對死亡一直有一個非常強的意識,所以這顯然不是在悼花,而是在悼亡。“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燕子三月在梁下筑巢,可到季節(jié)轉(zhuǎn)換的時候它就飛走了。“明年花發(fā)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這里流露的是黛玉身上的某種毀滅感,意思是所有生命到最后,都不過是“人去梁空巢也傾”的空幻。“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她用刀來形容風(fēng),用劍來形容霜,它們都在逼迫、摧毀著青春。“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你的美到底能持續(xù)多久?一旦飄零就無論如何也找不回來了。“花開易見落難尋”,大部分的生命是只看到花開,看不到花落的。所以黛玉在這里講“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實際上她一直認(rèn)為花的鮮紅跟她的血淚是一樣的,花是生命,她也是生命;花凋零,她也凋零;花埋葬,她也埋葬。民間一直有“杜鵑啼血”的傳說,所以《葬花詞》里也把花枝、血痕、血淚連在一起。“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這完全是黛玉的心境,寒冷、凄涼、寂寞、孤獨,在黃昏把門關(guān)起來,昏暗的燈,冰冷的雨,寒涼的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好像在嗔怪這個女孩怎么這么容易感傷?她的感傷不只是可憐春天要過去了,也有點懊惱這個春天。“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未聞”,可憐春天怎么忽然來了,懊惱它怎么忽然又去了,其實在講時間跟歲月,來的時候不聲不響,走的時候了無痕跡。“昨宵庭外悲歌發(fā),知是花魂與鳥魂”,昨天晚上聽到整個的花園里全部都是悲傷的歌聲,知道是花的魂和鳥的魂都在哭泣,因為春天就要走了。“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這是在講孤獨,講生命里的某種自我完成是其他生命無法理解的。“鳥自無言花自羞”是非常美的句子,完全貼合黛玉的心境。下面是在生命到了終結(jié)的時候的愿望,她把自己的生命比作春天的花來許愿:“愿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但愿我腋下可以生出翅膀來,能跟這些花一起飄到天涯海角。“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香丘”是講花冢,此處借指女人的墳?zāi)梗谔煅暮=怯袥]有一個能夠埋葬我的墳冢?“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fēng)流”,如果沒有這個可以埋葬自己身體的地方,那就不如用錦囊把這些花收起來,“艷骨”是形容花的尸骨。“一抔凈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是“一堆凈土”,現(xiàn)在大部分是用“一抔”,不如用干干凈凈的一堆土把你生命里的所有的繁華全部掩埋。
“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如污淖陷渠溝”,此時,黛玉所有的心愿都出來了,生命本質(zhì)上是干凈的,干凈地來,也得干凈地去。讀到這里,你一定會明白《葬花詞》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不只是在講黛玉。我相信所有被《葬花詞》感動的生命,內(nèi)心都有一種對“干凈”的堅持,因為人活在現(xiàn)實里一定有很多的妥協(xié),有很多的牽連,甚至齬齪。可是在讀《葬花詞》的時候,剎那間會引發(fā)一個生命對沒有任何牽連和糾纏的“干凈”的向往,這才是《葬花詞》真正動人的地方。“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總比掉到溝里面去被那些骯臟的東西污染要好多了。這是黛玉一直以來的心志,她寧可毀滅,也不要沾染人世間的骯臟。我們在旁邊看著黛玉孤獨痛苦,覺得不忍心,可是對她來說這是一種自我完成。如果用另外的方式讓她去活,她是無法活下去的。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這個時候她開始跟花講話了,這個“爾”是花,你現(xiàn)在死去我來收葬,我也不知道哪一天我會走掉,哀悼花也是在哀悼自己。“儂今葬花人笑癡”,我今天做葬花這種傻事,所有人都笑我,你現(xiàn)在如果在校園里面看到一個女孩在那邊葬花,你大概還會罵她一頓,說她神經(jīng)病。文學(xué)里面的生命跟現(xiàn)實里不一樣,不信可以試試看,明天你到高雄去葬花,一定有很多人說你有病。可是我要說,所有偉大的文學(xué)都是神經(jīng)病文學(xué),文學(xué)里的生命如果沒有這個“癡”就不會動人。為什么《葬花詞》在《紅樓夢》里面這么美,是因為現(xiàn)實和文學(xué)最大的不同是:所有在現(xiàn)實里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在文學(xué)里都能變成非常美的東西。接下來是“他年葬儂知是誰”,那以后埋葬我的還不知是誰?對生命的最本質(zhì)的警醒出現(xiàn)了,有誰會珍惜你的身體還是個干干凈凈的身體?《葬花詞》讓人碰觸到很多東西,其中有對自己生命的眷戀,也有對身體上的潔凈的堅持,歸根結(jié)底就是怎樣看待自己的生命。“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這好像在預(yù)告她自己的死亡,春天過去,百花謝完之時,也就是她容貌消失、紅顏老死的時候。“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春天過完了,青春的生命也結(jié)束了,是花在落,也是人在凋零。
我想這首《葬花詞》,大概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里面絕美的文字,《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在小說里夾了一首最偉大的詩。有趣的是,它單獨抽離出來的時候,你會覺得它是非常完整、唯美的一首詩。而這首詩里完全是生命里自我堅持的部分,有時候我們讀西方的詩也會讀到這樣的東西,就是剎那之間對自己生命的珍惜、挽嘆和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