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想著,上了大學,我就可以擺脫家長和老師,可以全心全意地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了,而不是整天坐在教室里死記硬背,單純地為了高考的成績而學習。
后來,終于熬過了高三,捱過了高考。盡管,高考成績不盡如人意,但至少,我進了大學。
對于大學,我有過很多幻想。
譬如:一天只需上幾節課,成績不會再是最要命的事。擺脫了父母班主任的管束,熬夜玩手機、談一場自由戀愛……這些也都不會再是奢望。
我可以泡一整天圖書館,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書籍,而不是拿著五年三年、38套死啃高考題目。也暢想著,自己可以加入一兩個有趣的社團,結識更多有趣的人,參加那么幾次有趣的活動,讓更多人認識我、至少不再默默無聞。
而現在,讀了半年大學,說輕松也輕松,說快樂也快樂,但是大學真的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美好。
離了爸媽,要適應宿舍生活,和其他三個之前毫無交集、毫不了解的女孩相處,不適應肯定有,慶幸的是,即使平常有這樣那樣的小摩擦和不滿,大家相處得還是很和睦,至少彼此都真誠。
對于舍友,我很感激,算是自己短暫的大學生活中,不美好里的大美好。
開學初,那股子熱情和沖勁是最猛烈的。就著這樣的好奇心和熱情,報名參加了不少社團和學生組織的面試。
那時候的我以為,我已經開始蛻變了,熬過了一面二面三面,以為這是自己在大學邁開的第一步,可是現在往回看,自己的幼稚真是一點都沒進步啊。
面試其實就只是個形式罷了,報名參加的人數和最后錄取的人數,幾乎無差。面試或許只是因為,你對這個社團的第一印象不錯,或者說,就是被它的宣傳套路給唬住了。真正加入之后,或許你才會發現,在社團里,很難真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需要聽部長的話,就算不愿意,也不得不完成他們布置的外聯任務。同樣,可能還要充人數,假裝自家社團舉辦的活動很受歡迎很火爆,其實呢?不過都是自己給自己捧場罷了。
最令我反感的,是院學生會和院分團委,聽起來很高端,但不過就是老師的走狗。其中的部長會長,無一不是領導作風極濃,個個都和老師領導關系密切。明明只是長你一兩歲的學生,硬是擺出高姿態,例會大多在討論周末去哪玩,不去還顯得你不合群。
真的沒有夸大其詞,但事實就是這樣,所謂的學生組織,有多少是真的以學生為首的呢?
曾經看到電視電影里,男孩女孩在教授上課時打情罵俏,還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現實里,大學生上課哪個不是在低頭看手機?似乎認真上課的那些人才是異類。
有時候還真的是很同情大學老師,看著空出不少的位置,還要相信紀檢委員說的“人都到齊了的”假話。明明沒有幾個人在聽課,還要盡職盡責地把ppt都講完。
期中期末考,出題出難了,學生會罵你;出簡單了,那壓根就沒有考的必要。只能最后一節課給學生劃重點,可是重點劃多了,又要被學生埋怨。干脆泄題吧,又或者直接取消考試吧,但是學生的學習又該怎樣考核?
而且,大學真的就是最后一星期預習完一學期的書本。學習?別說笑了,只要最后保證自己不掛科,不就行了。
以前想著,我可不能一上大學就荒廢自己的學業,至少也該沖沖獎學金吧。后來意識到,自己和那些抱著不掛科就好的心態的人,其實真的沒啥區別,同樣的一學期不學無術,直到考前一星期才女媧補天。
當然,這些也都是自己作出來的,自制力好的話,完全可以保持高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勢頭。
這篇文章算是什么呢?無病呻吟?或許是。或者說,也是自己對半年大學生活的總結。但還是希望不會摧毀你們對大學的期望,畢竟我還是相信,總有人活得比我精彩,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