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幾十年光陰,很容易度過。爺爺認為不管男女,能活到六十五歲以后直到八十歲或再多些歲數,都可統稱為老年人。他總是說,有句老話叫晚上脫了鞋(讀音為'hai'),不知早上來不來,老年人就像一臺老化的機器,不堪修理時,只好當廢鐵扔掉;又像是成熟了的香瓜,或早或晚,瓜蒂總會自動落下。
爺爺是退休中學孝師,剛退休的時候,奶奶沒有工作,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也經常需要補貼,退休金卻僅有46元。在那些日子里,經常是粗茶淡飯,難以品嘗到一頓肉香。后來日子變好了,爺爺總是滿懷感激:“幸虧鄧大爹掌權后,推行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使我們的祖國在貧窮的道路上,很快的繁榮富強起來。人民的生活,像爬樓梯一樣,步步高升,我的退休金一年比一年高,現在吃穿不愁,兒女也不用我操心了,這是我在過去想都不敢想連做夢也夢不到的事情。”
他是個樂觀的人,晚年盡管身體不好,卻從來是笑容滿面。2015年,八十歲的爺爺因直腸癌動了手術;2019年,八十四歲的他因腹部疾病再次上手術臺,盡管如此,他面對這些高風險的手術,他竟是一點也不害怕,對手術后的疼痛,也是毫不在意,坦然應對。2022年春節,我回家探望他時,雖然精神已大不如前,但依然熱衷于看冬奧會,每當中國運動員摘得金牌,他都會像孩子一樣歡呼雀躍。有一天,他對一起看比賽的曾孫們說:“太爺爺活到這么大高齡死去,還有什么可惜的呢?所幸的是我還能親眼看到香港、澳門收回祖國、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這么些大快人心的事情。本來遺憾的是22年在北京舉辦的冬奧會,恐怕是不容易看到了。誰知兩次手術,均安然無恙。今年我竟在電視里看到我國北京舉辦冬奧會的精彩過程,特別是開幕式氣勢磅礴,意味深長,那激動人心的場面,致使我這風中之燭,欣喜若狂。”
除了樂觀,爺爺還活得瀟灑。在看到兒女們都過上了安穩的生活后,他便在鐘愛的淮劇團旁購置了一套小房子,與奶奶安度晚年。他們雇了一位保姆料理家務,每天的生活便是聽戲、打麻將、散步,在衣、食、住、行方面從不精打細算。他說:“國家發放的退休金,就是讓我們安心養老的。只要用在正道上,就可以放心大膽地花。該享受時就享受,該瀟灑時就瀟灑。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每年都應該出去旅游觀光。我們已經到了吃老本的時候,如果還過著緊巴巴的日子,不僅對不起國家,也對不起自己和孩子們。”
他編過一段順口溜,在老街坊中廣為流傳:
一、老年人有錢舍不得用,死了也是白送。
二、老年人有錢不愿意花,那就是傻瓜。
三、老年人有錢卻不懂得享受,活著也是一塊死肉。
四、老年人有錢卻不去瀟灑,就像八十歲的老夫妻分家——守活寡。
我很敬佩爺爺的人生態度,“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當日落西山之時,又有幾個人能像爺爺那樣豁達地面對生死?
今天是爺爺兩周年祭,寫下此文以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