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助手和我說有沒有稿件要發,我想來說說最近關于溝通的一些體會,最近一直沉浸在各種游戲化的學習中,對溝通有一些體會可以聊聊。
首先是黃宇鵬老師推薦的跳出盒子,這個游戲是以跨部門溝通為背景的,在游戲過程中,以跳出盒子為目標,來進行溝通的體驗。游戲中,如果兩次走入了雙方不能相互理解的盒子,那么游戲結束,在游戲的過程中還需要找到兩次鏡子,就是對方對你的評價(多數是負面的),你也剛好是這樣想的。
這一游戲,最終我們小組是以失敗告終,但是正因為如此,給我的感受反而非常的深刻,在走入盒子的那一瞬間,有一種無法溝通的挫敗感。當自己在盒子里的時候,總是有一種對外的能量,覺得不被理解的而產生的對抗,反而導致各種溝通受挫,如果自己無法察覺情緒,那么就只能受困在盒子之中,一籌莫展。
所以從這個游戲中我感受,要更好的溝通,就需要察覺自己的情緒,感受到情緒的同時,離跳出盒子,更好的溝通就更近一步了。
再接下來就是今天接觸熊敏老師帶領的團體沙盤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我和另外5位小伙伴需要一起完成一個探險主題的沙盤,并命名這幅作品。在一開始的過程中不進行交流,每個人都只是按自己對探險的理解,輪流放置模型,合作完成一個沙盤。在這一過程中,兩位秦皇島來的小伙伴在游戲的開始,就放置了我很多不能理解的東西,比如說“金字塔(目標)邊上的沙堆里埋下蜈蚣”,“面對探險者的狼匹”,“離探險者幾步之遙的死神”,因為這些東西在我的感覺中都是負面的東西,為什么要人為的加入到沙盤中來?如果給我多幾次修改沙盤機會,那么我可能會把他們放下的“困難”因子一一拿走。
然而在最后的故事描述中,也正是因為有這樣那樣的困難,探險者的故事才變得精彩,在小伙伴的解讀下,故事才得以展開,最后的happyend才又歡樂又有價值。如果我真得進行了任性修改,那么故事的精彩程度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在這個游戲中,我感受到:在不了解他人意圖的情況下,任何揣測都是自己的投射,不理解的時候,更需要無條件的接納,因為那無法理解的部分可能就是他人的價值所在,也同時是自己無法觸及到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