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隨便公子
存在就是規律
規律就要服從
人代表世界殺害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顧城
又快到雙十一了,不知多少單身人士又要被虐的體無完膚了。
我只想說虐狗的都盡管放馬過來吧!畢竟我已早不是當年的我了。
男人因為孤獨而優秀,女人因為優秀而孤獨。換言之,你有多優秀就有多孤獨。
1
正是孤獨驅趕我們前行
每一個孤獨而優秀的人都在不斷前行,他們渴望與人建立聯系,渴望擺脫孤獨。所以才需要不斷前行……
他叫王澍,今年54歲,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于2012年5月25日下午獲得了普利茲克獎,其份量等同于“諾貝爾”和“奧斯卡”的國際建筑獎項,他讓這獎第一次落在了中國人手中。
“我得謝謝那些年的孤獨時光。”談起成功的秘訣,王澍說,幼年時因為孤獨,培養了畫畫的興趣,以及對建筑的一種懵懂概念;畢業后因為孤獨,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以后的很多設計靈感都來源于那個時期。
? ? ?盡管張楚在歌中唱道:“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另外一句話:“真正優秀的人一定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秀來源于一份孤獨。”
2
因為孤獨,更加專注
因為孤獨,不必討好他人,舍棄了無用的社交,所以才能更加專注于自己的領域,不被外界的煩躁所打擾。
李嘉誠出生于書香門第,爺爺是清朝最后一科秀才,兩個伯父還曾跨海留洋,父親也曾是小學校長,但由于二戰爆發,父親染上肺結核死了,李也染上肺結核。
“這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李嘉誠回憶說,“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后來用自制的辦法對抗肺結核,用替人寫信換魚湯……
“孤獨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態。”那位熟知李嘉誠經歷的高層如此評價道。在她看來,經歷過少年磨難的李嘉誠,早已習慣了孤獨的感覺。
“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說,“他現在的高度自律習慣,就是來自于此。”
3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劉同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風順,他的青春期也充滿孤獨,痛苦和迷茫。
提起高中時光,劉同說那是一段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日子
有一天,劉同在紙上寫下命題:誰的17歲比我慘。他為此還一一列出“最慘”的幾件事:永遠沒有零花錢;永遠穿一樣的衣服;男生不把我當男生;女生不把我當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師不理我。
后來他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成績差的緣故。后來他努力做出改變,提高成績也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此后隨著閱歷的增加,劉同才明白種種孤獨感實際都是無形的忘我成長。正如新書所寫,孤獨是劉同在所有情緒中最為認可的一種,經歷過孤獨,才能有新的力量。他解釋:“孤獨的感覺太棒了。那不是失敗,而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最好時光。”
說了這么多不是讓你追求孤獨,而是讓你不要害怕孤獨,坦然面對,孤獨沒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是還在奔跑,就不懼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