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閑聊當中偶然做的一個小個案,她是我一個朋友,一名初中老師,暫且稱她為Q吧。
閑聊中,她說有件事,覺得不對勁,讓我幫忙看看。?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次,上一個關于“友誼”的主題分享課,下課以后,一名男孩喊著眼淚過來跟她說,老師,以后這樣的課不要點名提問題我,永遠都不要!別問我為什么,然后轉身就走了。
我說,你是怎么處理的?
她說,我沒說什么,我覺得,那就下次課不要提問他好了,既然他那么難過。
你都沒有問一下原因嗎?我問到。
沒有啊,他說難過,讓我不要提問,我就不提問了,Q邊說邊低下了頭。
我:作為一名老師,有責任去問清楚學生情況,然后做出引導和幫助。他讓你不提問你就不提問了嗎?
嗯,Q低頭回答道,當時我也在忙,所以就……
這顯然是表面的原因,或者說,只是一個理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于是我帶她回溯到當天的事件中進行復盤。
我:現在請你閉上眼睛,看著眼前的畫面,眼前的男孩是怎樣的,對你說了什么話?
Q:他眼睛里含著淚,看起來很難過,他跟我說:“老師,以后這個主題(友誼)的課不要點我的名,別問我為什么。”
我:聽到他這么說,你的感受是怎樣的?Q:我覺得他很難過,一定是在友誼上經歷過生離死別。
我:你怎么確定是生離死別?你跟他求證過嗎?
Q:沒有,我覺得這么難過的事,除了生離死別,還會有什么呢?
我:為什么沒有問他?
Q:我當時正在忙著,也就沒顧上那么多……
顯然,這是頭腦的合理化,真正的原因不在這里,于是,我繼續引導。
我:閉上眼,繼續看著眼前的男孩,他怎么了?
Q:他哭了,很難過的樣子。
我:看到他這樣,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Q:我看到他很難過,我也有些難過
我:還有呢?
Q:他已經那么難過了,我就別問他了……我:重復!重復這句話!
(重復的指令有助于把潛意識語言帶出來)
Q:他已經那么難過了,我就別問他了……我:再重復……
Q:我怕我問了他會更難過……
(是,這就是個案面對學生哭和提出要求,幾乎不做任何回應的原因)
我:重復,再重復!
Q:我怕我問了他會更難過,不問就好了……
這就是個案的非理性部分,認為難過的事情不問就沒事了,它會自動過去,傷害會自動消失,她是怎么形成的這種認知和反應模式的呢?我知道這個跟她童年的經歷有關,在前面的聊天當中得知,小時候她父母經常吵架,我猜,跟這個有關,但現在還不是處理這個的時候,于是我就繼續順著眼前的線往下走。
我:還有呢?
Q:嗯,我想幫他,但不知道怎么幫,我覺得,沒有誰能真正幫的了誰。
我:重復。
Q:我想幫他,但不知道怎么幫,我覺得,沒有誰能真正幫的了誰……對了,我突然想到,我考研時候的經歷,那時候我就是這種感覺——沒有誰能真正幫的了我,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幫別人。但同時,我又很希望幫助到別人……
我:嗯
Q: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幫不到別人,那就不要再碰別人傷口,不要再問他了……
說到這里,Q再次低下了頭,看起來有些難過。
我:嗯 。
由于時間和當事人意愿的原因,我沒有再往下引導,事情看清楚,就停在這里了。
我:現在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吧?
Q:笑著說,清楚了,原來真的是我的原因。
最后,整理一下Q的反應模式男孩哭——Q不知所措,她內心深處認為沒有誰能夠幫到誰,換句話說,就是(我幫不到他),既然這樣,我就不要去問了,這樣至少不會造成二次傷害。
“不問,便是對對方的保護”,顯然是一個非理性的信念,同時,它又帶有強大的不受控 情緒,而同時,Q身上又帶著自動屏蔽的防御模式,所以,面對學生哭這件事,她幾乎屏蔽的,所以根本沒辦法做出后續的相應處理,她會靜止在這里,當做沒有發生過,當做男孩自己會好起來。當然,所有的這些想法和反應都是無意識中進行的,Q根本察覺不到。
好了,這次的個案分享就到這里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