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1月11日下午,文學院303教室舉辦了第一次新傳研究生讀書會活動。?(°‵?′?)雙十一我們除了買買買!!!當然還要讀讀讀!!!除了主講人李杉老師(以下簡稱wuli杉姐),當然少不了我們新傳的大BOSS卿院長!而我們十一枚小鮮肉就是綠葉襯著兩朵大紅花。O(∩_∩)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們以為在讀書會上的我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沒想到其實是high得飛起
? ? ?
活動一開始,wuli杉姐就將三聯(lián)書社的標題“生活?讀書?新知”這三個關鍵詞分享給了大家。她說:“我覺得讀書并不只是為了擴充我的知識結(jié)構,來找一些新的知識。讀書最重要的是交流我們對于這本書的看法,大家的看法不同才能夠形成對生活或者說對新知的補充。”
簡介
本書是一部風行歐洲的文化讀本,日常生活中的咖啡館,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咖啡和狂飆激進的政治。同中國的茶文化一樣,咖啡館的演變,濃縮著整個歐洲的歷史。本書以獨特的視角,翔實的史料描述了歐洲曾經(jīng)消逝的影像與社會人生。
Wuli杉姐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講人,分享的是《咖啡館的文化史》一書。當然,這本書既不是我們的專業(yè)書,也不是經(jīng)典論著。只是一個文化史,或者說社會史。作者是英國的馬克曼·艾利斯。那么wuli李老師為什么要選擇這本書呢?實際上是因為她一直都是咖啡的小迷妹喲~ 為了滿足她自己的這個小小嗜好,翻了很多的書來學習做咖啡,甚至一度不想上班,就想開家咖啡館。(小編對她癡迷咖啡的程度也是real驚訝orz)
一本被放在經(jīng)營管理類別里的文化讀物
Wuli杉姐說她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滿是經(jīng)濟管理那一摞書里面找到了這一本文化讀物,然而這本書的標簽卻是以經(jīng)濟開頭。在其他的圖書館里,它也都是被擺在了經(jīng)濟區(qū),而在它的旁邊擺著不少《教你如何開一家咖啡館》、《咖啡館的經(jīng)營之道》等書。這本文化史的書就這樣孤零零的擺在那里,所以看到這本書其實很偶然。
可以說喝咖啡就像喝酒、喝茶一樣,都是私人的嗜好。但是這種私人的嗜好卻因為是大家的共同興趣,便形成了社會生活的領域,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公共空間,所以我把它稱為“舌尖上”的公共空間。其實我們愛吃的東西很多,舌尖上有很多的文化或者是文學等等,但是能夠形成這樣一個社會生活,為什么是主角咖啡不是茶,不是其他呢?因此我覺得很有趣,于是就想把這本書拿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咖啡館的歷史,并非一部商業(yè)史
作者在書中的自序中也曾提及咖啡館的歷史并非只是一部商業(yè)史。也就是說咖啡館的故事,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的話,它其實是人們參與到商業(yè)、辯論等,包括了各個領域的人群,諸如政治家、科學家、平民等,都進入到這樣的一個空間里面。
“咖啡館的故事需要從歷史中追根溯源,其中17世紀、18世紀扮演著主要角色。自第一家咖啡館在倫敦出現(xiàn)之后,在這百年光陰里,咖啡館已經(jīng)成為城市生活中一道無處不在的風景,是社會交往、流言蜚語、商討辯論發(fā)生的必要場所。是咖啡館讓男人們學會了建立一種混合式友誼的新方法,他們在討論中注入商業(yè)冒險、苛刻的評審、科學討論和政治俱樂部等各種內(nèi)容。”
咖啡的起源與引用歷史
牧羊人的傳說起源于黎巴嫩語言學家法司特·奈洛尼,在其1671年所著之《不知睡眠的修道院》中記載:公元6世紀,在非洲埃塞俄比亞高原的咖法地區(qū)(Kaffa),有個名叫卡迪的牧羊人,到新草原去放牧,突然發(fā)現(xiàn)羊群蹦蹦跳跳,興奮異常,即使入夜亦無法睡覺,于是跑到阿比西尼亞修道院求救。經(jīng)修道院院長及修士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山羊是吃了矮樹叢上的紅色果實,才顯得特別興奮;于是將它采摘回去,煮成湯汁飲用,果然一夜無法入眠。于是院長把這種湯分派給做晚禮拜打瞌睡的僧侶飲用,效果極佳,這種提神藥由此流傳開來。這就是“咖啡”的起源。
由新鮮的果子轉(zhuǎn)變?yōu)榭Х榷沟倪^程不像我們炒菜那樣,洗個菜就可以炒好了。其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工藝。咖啡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種植,它比較喜好南北回歸線之間的高山地區(qū)。以前翡翠臺曾經(jīng)有一檔節(jié)目叫《品味咖啡》,到全世界各國去尋求不同口味的咖啡。用紀錄片記錄咖啡就不是歷史了,應該算是口味史或者商業(yè)史。
咖啡館里的那些事
Wuli杉姐認為在咖啡館里獲得的不僅僅是咖啡,也不僅僅是消磨時光。在社會交往中,人類發(fā)現(xiàn)“人與人有愿意生活在一起的傾向”,城市和國家正是基于這一原因才會出現(xiàn)。歐洲咖啡館里的“規(guī)則”與“一派歡樂”是社會交往的理想縮影。
“只花一便士,就可以得到英國還有其他國家的所有的新聞、謀殺、洪水、美女、火災、暴風雨,以及每周新聞雜志上沒有登出來的東西。只花一便士,就可以買一杯咖啡,幫助消化,提神醒腦”——《一便士的價值,或關于省錢的警言》1667
咖啡讓人們從私人的飲食習慣,慢慢進入一種社交的需求。這種社交需求恰逢遇到了歷史。這個咖啡館不僅是一個經(jīng)濟場所,它在政治風云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作者在探討咖啡為什么這么有吸引力?是因為它不僅僅只是一個飲料那么簡單,它首先有社會交往的需求,有商業(yè)洽談的需要,甚至還有很多人在這里獲取各式各樣的信息。
由于前期這些話語互動的需求,后期這里也變成了一個政治辯論的場所。到了1675年,查爾斯簽署《禁止開設咖啡館的公告》。但是咖啡館主的請愿與咖啡館里的暴動將其推翻,獲得了成功。其勝利的根本在原因在于:群體生活對公共區(qū)域的需求,是任何禁令都無法阻止的。作者認為民眾捍衛(wèi)社會生活可以獲得勝利,也許離不開咖啡館里的各色群體。
咖啡館里的各色群體
咖啡館這個空間其實相當開放,任何的信息,任何的階層都可以進入。恰恰由于空間的開放性,促進了信息的流動,以至于話語的流動。它成為了科學家的俱樂部,新科學良好的棲息地。歡樂而寬容的氣氛中,不同興趣和不同身份的人們之間能夠維持一種交流和對話的關系。它還是商人會館,成為交易所的延伸、股票市場的誕生地。咖啡館里的哲學家們,也是將其當做觀察社會縮影的窗口,更是交流思想、哲學辯論的溫床。
星巴克:咖啡館的工業(yè)化
Wuli杉姐說現(xiàn)在大家都喊星巴克為“星爸爸”,作者在書中對其的討論并沒有深入,只是認為星巴克確實很成功,但是她也表示:“這是他們的好處,卻是我們的損失。”作者把這看作是新一代的年輕人進入新話語權的一種革新。
在wuli杉姐看來,為什么星巴克可以開這么多分店,遍布全球。實際上是因為咖啡這種社會生活變成了一種工業(yè)化生活。標準化場所、標準化口感、飲料化趨向、品牌化經(jīng)營,就是星巴克的商業(yè)成功之道。
咖啡館在中國
由于作者在書中討論了咖啡是怎樣進入英國的,所以wuli杉姐思考了一下咖啡是怎樣進入中國的。最早的民國時期上海咖啡館,其實是擁有留學背景的文人聚集地。他們把外來的生活帶進來了,帶來的是生活方式,它是伴隨著休閑而來的。所以你會看到中國的咖啡不外乎這幾種,即休閑的復合式餐廳,專業(yè)的、商務外來咖啡館。同時,還有大學校園周邊的咖啡館,杉姐稱之為第三類空間,是因為它不僅僅是咖啡館,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咖啡其實只是一種附屬物,人們在其中尋找別的東西。另外,也有不少主題咖啡館,其中最多的是貓咪咖啡館,里面養(yǎng)了許多貓,服務員也穿著像貓咪一樣。
反思公共領域形成的條件
? “我們怎樣才能形成一個公共空間呢?”wuli杉姐在讀書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首先,當然需要流行的生活方式作為切入點。其次,是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與需求。這個過程需要有流動、開放的信息環(huán)境。還需要的是社會階層洗牌的契機。最后是理性、平等對話的傳統(tǒng)。
中國的公共領域在何處?
推薦:《茶館》
這是王笛教授繼《街頭文化》(斯坦福大學出版社,2003)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把焦點放在晚清和民國時期的茶館,指出茶館作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國西南四川省首府是最為流行的大眾消費場所,并產(chǎn)生了獨特的商業(yè)和消費文化,以及充滿斗爭的公共領域。他利用大量的檔案資料,以哈貝馬斯的理論視野,將茶館與全球的類似場所如咖啡廳、啤酒館、酒館等進行對照考察,實踐了多學科和比較研究的路徑。
——《商業(yè)史評論》(Business HistoryReview)
大BOSS時間
大BOSS卿院長也認為wuli杉姐選的書很有意思,從咖啡館的這個點來看政治、社會生活的一些問題。像我們海南來說,這個老爸茶館文化很獨特,但鮮有人關注。實際上來說,一直有很多這樣的場所都是我們信息溝通交流的地方,都會對我們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產(chǎn)生影響。
像海南的老爸茶館,內(nèi)地人對老爸茶館有很深的偏見,但它在海南人生活之間,尤其在精神層面占了很大的比例。因為在老爸茶館大家很自在,老大爺邊摳腳邊喝茶。其實這就是別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狀態(tài)。更高層面上反映了他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這種人和社會的一種狀態(tài),人和自然地一種狀態(tài),其實里面有很多東西值得深入地去思考。
思考:
1、公共領域之于中國社會的意義?
2、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讀書會——公共領域在何方?
惟愿有所思,但愿有所行,益己礪心利于群。——wuli杉姐
O(∩_∩)O~~大彩蛋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