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講“痛則不通”,痛讓我們覺知身體的不適,進而迅速做出反應,消滅隱患。
同樣,內心出現‘痛’覺時——不滿、焦慮、抱怨、厭煩……,則是生活在向你發出求救信號,亦需要我們的行為去做出回應。
身體的不適可以求助醫生,那生活中的困境又該像誰去求救呢?
答案是:自己
生活的困境多是自我意識的不足導致的一種投射問題,需要自我意識的調整與升級,意識的改變意味著生活的改變。
2、通過桃共讀三期,找到了解開生活困境時鑰匙——《精力管理》。
《精力管理》是美國作者吉姆.洛爾和托尼.施瓦茨,他們致力于確保職業運動員在高強度壓力下保持高水準的表現,并將運動員模式應用在職場人士和企業組織,幫助他們實現人生的飛躍,為他們的人生注入不竭的動力和熱情。
本書提出革命性理論: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是高效表現的基礎。
同時書中介紹了精力的四個層面——體能精力、情感精力、思維精力、意志精力,一個金字塔,以及精力管理保持持久性變革的三步驟。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對精力的管理來達到對事情的全情投入。
想做到全情投入需要遵循四個原則
原則一:全情投入需要調動四種獨立且相關聯的精力源:體能,情感,思維和意志
原則二:因為使用過度和使用不足都會削弱精力,必須不時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原則三:為了提高能力,我們必須突破自己的慣常極限,模仿運動員進行系統訓練。
原則四:積極的精力儀式習慣,即細致具體的精力管理方法,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現的訣竅。
(提取關鍵詞:
原則一:精力互動與連接;原則二:動態平衡;原則三:突破舒適區;原則四:精力儀式習慣)
全書始終在強調如何做到各精力的消耗與再生的動態平衡,實現節奏性波動。以及積極的精力儀式習慣在精力管理的重要性。
3、我們在認識了精力管理的重要性后,這一理論又能在多大程度幫助我們。
生活中處處存在精力過度消耗的情況,一方面有多少人愿意花時間找尋方法?另一方面,又有多少人能克服慣性,從而避免回到原點呢?
我對象就是加班狗一名,常常都是恨不得不吃不睡,24小時工作。以至于總是打不起精神,專注力差,抓不住別人說話重點,腰酸脖子疼……。我在讀完精力管理后就把這一理論和方法介紹給他,然后吧啦吧啦說了一堆重要性,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表態愿意嘗試,開始的一兩天有意識的去調整,但三五天后呢?就沒有然后了。
換作之前的我肯定會去批判他、對他說教、企圖去影響他,但現在我會去先冷靜的分析問題。
(WHAT)這一現象背后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存在的問題:為什么生活中對于明知有好處的事,卻不一定會去做?即知易行難的問題。
(WHY)為什么會存在這一現象?
原因:(分享部分共讀小伙伴的分析)
@霜降
因為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往往并不能立即得到正向反饋。打游戲,打完一關立即能獲得關卡獎勵和金幣,多打幾關就能升級,在這個堅持的過程中很多人由于沒有即時正向反饋就很容易放棄了,就會抗拒去做。
@何璐
我試著拆解一下:
1. 很多事情我們知道是“有好處”的,這個好處可能來自于別人的認知,也可能來自于自己的實踐。
2. 如果是來自于自己以前的實踐,那么抗拒去做可能是由于這個“好處那么想要(不屬于底層價值觀延伸出來的東西)或者是做這件事的痛苦大于我能夠得到的好處。
3. 如果是來自于別人的認知,也就是說自己沒有實踐過,那么我們會考慮這個好處有多大,值不值得我去做?也就是我有“多想要”這個好處。
4. 當這個好處的確是我迫切需要的時候,可能會觸發行動。但此時的問題又來了:“我”做這件事一定就會拿到別人所說的相同的好處嗎?以及“如果路徑沒問題,多久這個好處能夠發生呢?”
@原來的原
1.表面上對你好的事,有時候做了會引發其他方面的壞處。你只是沒有徹底想清楚一件事的好壞,而你的大腦根據本能做出了選擇。
2. 重要不緊急的事,容易被拖延。
長期重要,但短期利益不明顯。人類的天性愛偷懶,大腦愛走捷徑。
3.應該用好的微習慣打敗壞習慣。 確實對你好的事情,如果超出了你的舒適區,大腦也會提出抗議。 用微習慣養成法騙過大腦,逐步建立好的習慣,去擠走壞的習慣。
(HOW)如何去解決?
方法:
1、運用smart原則先明確可行目標
2、學習創建微習慣,小步快走,不斷獲得正反饋
3、給事情賦予意義,為了健康,為了家庭,為了自我實現……
4、刻意練習,突破舒適區
5、利用外部監督
如果你的生活中存在精力的過度消耗或者再生不足,建議大家可以打開《精力管理》進一步來研究。相信它會幫助你更好的學會自我精力的管理與作用。同時希望通過我的分享,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