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京隴名師面對面”主題教研活動
小學語文課例評說【四】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例
四年級? ? 北京實驗二小蘭州分校? 郭自東
師:在聊天的過程中,有同學說家里媽媽是最辛苦的,也有同學說爸爸媽媽點點滴滴的付出都是愛,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與愛相關的課文。
(生齊讀課題,要求大聲朗朗,勾畫讀不準的字詞句。)
讀的過程中學生有些字詞含混不清,有些語句讀的磕巴不流暢。
師要求自由讀,學生習慣性的齊讀(平時的語文課堂學生個性化朗讀太少)
【巧妙扎實的字詞教學】
師:檢測九個詞語,強調“暫”字平舌音。
師:請學生說出“凋零”的反義詞(“綻放 ”)
師:學生讀“凋零”,“含苞”,“綻放”三詞。闡釋三詞都與花朵有關,請學生讀與之相關的段落。(生讀:自由地讀)
師:讀的過程中糾正白血病“血”的讀音是四聲,與三聲鮮血比較辨析讀音。
師:引導理解“輾轉”一詞。
【曉賢說】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詞、句、段是構成篇章的基本元素,這些元素獨立存在時有其普遍的含義,但作為篇章的組成部分存在時又有其特定語境中特殊含義,作者也是借助這些元素傳情達意,因此,詞語便成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媒介。如何讓媒介在其應有的位置發揮最大作用,是語文老師必備的能力。將詞放在句、段、篇中揣摩其表達意義,品味其表達效果,是郭老師高妙之舉,解詞精煉,賞詞精到,前后勾連深得其味。也有一處值得商榷:四年級學生賞詞的難度、廣度是否可以再深入一些,再開闊一些。比如:幾經輾轉與輾轉反側、輾轉難眠進行比較。
【層層深入? 賞析感受】
師:大約十萬人中才有可能有一個適合骨髓移植的人,小錢在臺灣找到了,那么他在大陸找過沒有?
生:沒有。(不思考,就作答)
【曉賢說】郭老師,這個對話方式是不是可以換為:幾經輾轉啊,想想看:也許小錢和家人奔波在……(生想象);也許小錢的親朋好友忙碌的在……(生想象);也許小錢的同學老師著急的在……(生想象)……終于在臺灣找到了!在這一對話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其中,都在思考,都打開想象,都關切起小錢的命運,都為小錢著急,如同自己身邊的伙伴。這里的場景想象是感受學習法的具體踐行,為后文的學習蓄勢。)
師:讀懂了字詞句,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師生合作讀:第一段師讀,第二段女生讀,第三段男生讀,第四五段推薦兩位同學讀,剩余的全班讀。此時我看到老師放下話筒與學生們保持一樣的聲音,這是真正的與學生在一起,不需要老師的精彩壓倒學生,老師是真正意義上學生中的一員。)
生讀師評:讀文要字正腔圓,擲地有聲。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兒?
(沒有同學敢嘗試)
師:我來幫幫同學們。(師教方法:時、地、人、事)師生合作理出關鍵詞“小錢” ,“得了白血病” ,“臺灣青年” , “捐獻骨髓給小錢”。
師:讓學生嘗試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仍無人主動嘗試)
師:就是這樣感人的一篇課文,哪一個人觸動了你柔軟的內心呢?
(生默讀,勾畫相關語句)大約三分鐘后,師詢問課文中的誰最令你感動?)
生:臺灣青年。
師:還有誰?
(生再次沉默不語,同座聽課的文華老師悄聲問:學生為什么不說話?前排老師說:這個班的學生不太行!)
【曉賢說】學生為什么不嘗試復述內容?學生為什么不說感動自己的還有誰?其原因很多,唯一不在其列的是:學生不行。首先,郭老師的情感蓄勢沒有到位,學生仍處于隔著一層的狀態。其次,學生讀的不到位,整篇閱讀只有兩次,其中一次讀得很仔細,可是經過理解詞語的環節后,閱讀記憶被隔斷,二讀時需要喚回一讀時的感知,又要整理感動自己的細節,若不花費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是無法迅速說出的。第三,老師此時的追問,堵塞了孩子的思考,這個學生的思維點在“臺灣青年感動他的原因”,而非“感動他的還有什么人?”。教師在對話過程中一味依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掌控學生,沒有仔細聆聽學生與他交流的語言、神情,迅速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所以師生對話無法順利展開,最終變為教師的獨角戲。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讓課堂對話展開并深入,是一位語文老師應該具備的專業能力。郭老師的“你為什么會找這一句?”換為“說說你勾畫這個句子的理由”會不會更好呢?或者,“這一句也感動了我,看看你的理由和我的有什么不同?”)
【配樂朗讀? 感受大愛】
師:讓我們聽,一同感受小錢那充滿期待的心聲。(配樂、配畫、讀文)
【曉賢說】此處來的突兀,蓄勢不足,一切設計都如空中樓閣被架空,與學生感受無法共通。)
生:臺灣青年會讓小錢的生命綻放。
生:臺灣青年會讓小錢的臉紅潤起來。
師:地震了,臺灣青年冒著生命危險躺在病床上,李博士冒著生命危險堅定的站在床邊。
師:請同學們告訴我將小錢、李博士、臺灣青年緊緊連在一起的是什么?
生:愛
師:如果有一天臺灣青年和小錢見面了,小錢會說些什么?臺灣青年又會怎樣呢?(作業)
師:讓我們將愛的種子深植心中生根發芽。
【曉賢說】在課堂中換一種師生對話方式,才會讓語文課的語言味、語言溫度、文學中的生命關懷展現無余。在讀中思,在思中讀,在讀中寫,在寫中讀,找到讀思寫的鏈接點,讓語文教學更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