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木子,白天是一名出入高檔寫字樓的白領,晚上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照理說,一邊工作,一邊帶娃,生活肯定是手毛腳亂,一地雞毛。但是在她的臉上,看不出一點忙亂的樣子。
她每天穿著大方得體的衣服,畫著簡單好看的妝容,淡定從容地出入辦公樓。每次看到她,我都會心生羨慕,忍不住贊美到:歲月可真的善待她啊。
木子有一個習慣,就是包里會隨身帶一本書。在午休、等人的時候,都會拿起書看一會。即使是喧鬧的大街,她也能安靜地看幾頁書。
有一次,我跟她喝咖啡,談到讀書的話題。她跟我分享最近讀的書,這本書講了什么內容,對她有什么啟發。在談論讀書的時候,她的眼里都有光。
我們都知道,讀書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少有人能把讀書堅持下來。原因有很多,比如:
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讀書。
我也想讀書,但是不知道讀什么書。
我根本無法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
我讀了一些書,但是對我的工作沒有幫助。
但實際上,越是工作出色的人,越會大量閱讀。他們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一定會抽出一些時間留給閱讀,然后又把書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中,讀書又讓他們變得更加優秀。
人與人的距離,就是這樣慢慢拉開的。
為什么越是優秀的人,越容易堅持閱讀呢?我在《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這本書里,找到了答案。
作者赤羽雄二曾在麥肯錫公司工作了14年,創辦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作為一名咨詢師,他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仍然堅持每個月閱讀10本書以上,已經讀完了1800本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還能讀這么多書,把讀到的知識活用到工作中,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有3點:
一、創造時間讀書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天24個小時,一分鐘都不會多。但是有的人能堅持每天讀一本書,而有的人一年都讀不了一本書。根本原因,還在于對讀書的認知不同。
能堅持讀書的,往往都是那些認為讀書很重要,不讀書很要命的人。他們把讀書寫進自己的時間表,當成優先級事件,想方設法創造時間讀書。
真的不存在沒有時間這回事。只要你急切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這本書里提供幾個創造時間讀書的方法:
1.改變對讀書的認知
很多人之所以無法堅持,是因為他覺得“可讀可不讀”,這是一種被動的讀書方式。優秀的人會積極主動地讀書,采取“進攻”的讀書方式。因為他們堅信:如果你想要生存、工作、不斷成長,就必須要堅持讀書。他們即使工作再忙,也會選擇自己需要的書,爭分奪秒地閱讀,把書中的知識化為己用。
2.把讀書的優先順序提前
雖然我們知道讀書很重要,但是在工作中,我們會把讀書一拖再拖。我們要轉化思路,把讀書的優先順序提前,就會更容易把讀書堅持下去。作者提出用2×2的工作框架,把讀書從原來“不重要也不緊急”“有時間再做”的事情,提高到“既重要又緊急”“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樣我們無論有多忙,都會抽時間讀書。
3.在時間表中添加讀書時間
為了培養適合自己的讀書習慣,我們要確定每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然后用讀書來填充這段時間。比如,我是一名職場媽媽,我可以支配的時間在午休時間,晚上孩子睡覺以后和早上孩子醒來之前。那么我就可以把學習、閱讀、寫作的計劃,安排在這些時間段,一天也能做很多事情。
4、用社交網絡召集讀書伙伴
現在互聯網這么發達,我們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組成讀書小組,約定時間共同讀書。一個人走的比較快,一群人走的比較遠。我們可以就某一本書,召集讀書伙伴,大家共同讀一本書,分享讀書心得。也可以參加一些線上讀書會,看看別人都在讀什么書,通過社群打卡,養成讀書的習慣。
二、擺脫看完就忘的魔咒
為什么有的人看完就忘,跟沒看過一樣;而有的人卻能把一本30多元的書,讀出3萬元培訓班的價值呢?這是由讀書的方法所決定的。掌握不了正確的讀書方法,讀再多的書,也等于白讀。
你以為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一遍,就好了嗎?還不夠,我們還要做讀書筆記。那我們做完讀書筆記就好了嗎?還不夠,我們還要寫"踐行清單"。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真正讀過的書,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從而改變人生。
那么, 麥肯錫精英是怎么高效讀書,真正把讀過的書,入腦入心,化為己用呢?這里也有幾個小建議:
1.帶著好奇心去讀書
很多人說,自己一拿起書就感覺昏昏欲睡,很難集中精力去讀書。這是因為缺乏對這本書的好奇和興趣。我們在看喜歡的電影和電視劇的時候,就不會想睡覺,因為我們對劇情的發展充滿期待。讀書也是同樣,我們要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讀一本書,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要想明白兩個問題:我想從這本書中學到什么?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帶著明確的目的,我們才更有興趣去讀書,并把學到的知識用于實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2.專注閱讀一本書
作為職場人士,我們一邊要忙于工作,一邊還要照顧家庭,所以一定要集中精力只讀一本書,把這本書讀完,完全消化吸收之后,再去讀下一本書。很多人開始閱讀之后雄心壯志,想馬上一個月讀10本,于是同時看好幾本書,這樣成效往往不理想。貪多嚼不爛,一次只讀一本書。唯一正確的閱讀方法,就是把書讀下去。
3.讀完立即整理筆記
有的人習慣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這會讓閱讀速度大幅下降,而且還會讓破壞閱讀的連續性。在讀書過程中,我們可以先用黃色熒光筆畫出重點的地方,也可以在用關鍵詞來寫自己的體會。然后一口氣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之后,就要馬上整理讀書筆記。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很快就會忘記讀過的知識。按照《零秒思考》中提到的用A4紙做筆記,將想法直接寫在紙上,然后放進文件夾。3個月、6個月后還要拿出來重新閱讀,加深記憶,鞏固知識,付出實踐。
4.買書后馬上開始閱讀,不要屯書
作者建議,最好還是買書閱讀,這是最高效的閱讀方式,你可以在書上寫寫畫畫做記號,也方便我們寫書評。一次不要買太多書,買來后馬上開始閱讀,因為放久了以后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這好比是超市關門之前買生魚片一樣,當天就要吃完,要不然就不新鮮了。最后不要陷入囤書的陷阱,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只見買書,不見看書。
三、把書中的知識付出行動
同樣是讀書,有的人讀一年就可以成功逆襲,改變人生,而有的人讀十年還在原地踏步,沒有改變。拉開差距的關鍵在于能否把書中的內容應用到工作和個人成長中。
就像書中提出的:30歲之前讀完300本書,之后每年讀50本書就足夠了。如果超過這個量,就應該考慮把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面了。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把讀到的知識付出行動,學以致用,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呢?也同樣有幾點小建議:
1.限制讀書時間,用更多的時間輸出
沒有輸出的讀書都是自嗨,是無效的。對于我來說,讀書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可以連續閱讀好幾個小時,享受知識帶來的快樂,但是輸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其實,比起一味地讀書,更應該吸收書中的知識,付出實踐,提升自身能力。所以,當你的閱讀量達到一定的標準之后,就要有意識的限制閱讀時間,用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實踐。
2.分享讀書成果,提升溝通能力
讀完一本書,就要找機會與人分享自己的讀書成果。我們看過的知識不是自己的,只有我們把知識用自己的話講給別人聽,才說明我們真正掌握了。教是最好的學,通過和別人分享,會進一步鞏固我們對知識的運用和理解,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檢驗讀書成效的試金石,就是你要把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別人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3.建立讀書檔案,記錄自己的想法、想要采取的行動
讀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自己的工作目標和夢想的手段。讀完一本書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會采取什么行動。只有我們付出實踐,才真正發揮一本書的最大價值。作者建議,讀完一本書,要建立讀書檔案,把自己的收獲感想和想要采取的行動都記錄下來。定期回顧這個讀書檔案,重新回憶這本書的內容,反饋自己采取行動情況,這樣才能真正把一本書讀出價值。
會不會讀書,結果真的天差地別。所以,當你決定開啟閱讀人生,先不要急著去讀書,而是要去學習怎么讀書,這樣才能更好地堅持閱讀,進而通過閱讀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