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沒有動筆寫字,特別是對于自己心境的述說,這些年好像恐于對自己進行剖析,在這方面我一直是個膽小鬼,就像是當年父母吵完架之后,無人述說的我會將悲傷與憤懣付諸紙上,然后在父母和好的時候又撕碎那一頁長滿心事的紙。
多年之后,每每回想這事的時候,我猜想那時候的心境,大概是害怕、恐懼彼時那些羞于啟齒的思緒會成為“證據”,破壞薄如蟬翼的“和好”。即使,我強烈地清楚著,過不了幾天又是無盡的爭吵,短暫的和諧跟紙糊的一樣。
想通過“銷毀”悲傷心情換取他們長一點的和好,現下看來,是多么可愛卻心酸。
他們的吵架與和好,從來,與我無關,與我弟無關,與他人無關。
所以,長大后的我,寫東西從不寫自己,大概是因為,我害怕,不成熟的想法,會成為未來的我,笑話或者無法直面自己的“罪證”。
工作以后,仿佛有一股無形的膠質狀的力量裹挾著我,表達自我被鎖在無法呼吸的空間里,沒有出處,無法緩解,難以釋放。
總有一些人,喜歡拿放大鏡揣測你的心事,按照他自定義的價值觀衡量你的心緒,然后輕易地作出判斷,再八卦一樣地談論。像細菌一樣,不致命,但,無孔不入。
有時候,真的沒有那么復雜,只是說出來以后,再解釋,往往蒼白而可笑。
這個世界上,從未有過“感同身受”,我們也很難“換位思考”。
最近領導的一句話,觸動著我的靈魂。
她說:希望我們都保持善良的底色,不以工作為難彼此,永遠與人為善。
她是個善良的人。我相信。
金愛爛在她的散文《點、線、面、層》中寫道:“理解并不是相似尺寸的經歷和感情的疊加,而是穿上不同尺寸的衣服之后,重新檢查自己身體的過程。”多么有趣的表達。她總是有些出乎意料的表述方式。
以前在看一些三十多女性的采訪的時候,記憶深刻的是,她們都在說,喜歡十八歲的青春,但更喜歡三十歲的自洽。彼時懵懂疑惑,為什么如是說呢,好像是中年婦女蒼白的掙扎和解釋,對逝去的青春無法挽回的單向的悼念。
一直到自己也到了而立之年,才明白,鮮亮的青春伴隨著迷茫、困惑和可笑的鉆牛角尖。果子不成熟的時候,是酸澀得難以入口,當果子成熟后,甜潤可口,所以,與人生和解是多么重要且美好的事情。年齡帶給我們的,從來不止是逝去的膠原蛋白,還有不斷更新的人生狀態:知足、獨處、自洽。
我比任何人都知道,父母常年的爭吵,造成了我獨立自主的性格,但是也養成了我的“失望性情感隔離。”不主動與人親近,似乎成為了我的底色。當別人生病,問一句,你好嗎?我都要做好大的心理建設。原來我會想,這樣的性格,是多么的不討喜啊。
這個社會的社交屬性迫使我要做一些,可能我恐懼害怕不喜歡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做得到,但并不理所應當,也不信手拈來。
即使到現在,我依然喜歡獨處。也許表現得并不像。因為曾經渴望認可,所以我讓自己變得可以很“E”。也因此,當我和別人說,我是個“I”人的時候,很多人露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
直覺可笑也可憐。
我和老蔡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但是我很感謝他,他熱情外向,喜歡呼朋喚友,他不喜歡獨處,也討厭一個人吃飯。他仍舊不理解,為什么我這么宅,為什么我這么不“合群”,但是從我們認識到現在,他非常非常地尊重我,即使在眾人都起哄讓我一起“合群”地玩游戲的時候,他依然會替我擋住,并且告訴別人,她不喜歡。
那一刻的他,是真的,發著光(哈哈)。
今日,我可以很坦誠地表達自己就是一個習慣孤獨,喜歡孤獨,享受孤獨的人,是經歷了很長很長的時間。即使我早就閱讀了《百年孤獨》,并將那句話摘抄入讀書筆記“孤獨原本是人生常態,生命中曾有過的所有絢爛,都將用寂寞償還”。因為這樣的性子是多么地“不受歡迎”。這個社會單一的評價模式,會讓大家覺得這是個“錯誤”。
沒有人會探究這為什么會是個“錯誤”,也沒有人會在意這為什么是個“缺點”。其實,尊重是最美好的品德,我們應該尊重每個獨立的個體本來的樣子,就像,體味食物本身的味道,感受鮮甜帶給味蕾的享受,并非所有的食物都要摻雜過多的調料,除非他已經變質或者腐臭。
喜歡獨處,從來,不等于缺乏社交技能。
真正值得詬病的是,喜歡用單一模式評價別人的人。而不是,那個社恐的你。
地球的豐富和美好,就是源于多彩,多姿的世界才能與宇宙共存,單調的色調,終歸會使乏味席卷一切,毀滅一切。
當我重新體會文字的魅力的時候,我發現,我依然熱愛文字表達,依然享受文字巧妙組合帶給我五感觸動和無盡的精神洗禮。
所以,我可以很坦然地說出,也是因為我感知到了自洽。
謝謝長大,謝謝一切,謝謝遇到的所有人和事,謝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