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學習——持續行動讓你人生逆襲》是清華學霸Scalers(非常理性的思考者和干脆的行動者)過去幾年微信公眾號文章經編輯的合集,書中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概念和金句,主要談及了持續行動的原理、方法論、心態,以及如何構建行動的支持系統。書中有很多有趣的見解,如雞血周期、學習黑白盒,非常值得“想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準備開始上路”“剛上路默默前行”的“成長者們”一讀。假如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分鐘熱情”,或者已經持續行動N年,那么這本書對你意義不大。本書由李笑來、古典、采銅、萬能的大熊推薦作序(四人之間誰都不鳥誰,作者能讓這四人作序,應該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雖然書中未提及),主題清晰,結構較嚴謹,前三分之二內容較好,后三分之一個人感覺有些凌亂、重復。第一遍用時265分鐘,第二遍做筆記用時160分鐘,評分8.9。
一、推薦書籍
1、《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美]喬治·萊考夫/[美]馬克·約翰遜著,原標題:Metaphors We Live By,何文忠譯。
2、《把時間當作朋友》,李笑來著。
3、《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古典著。
4、《果殼中的宇宙》,[英]史蒂芬·霍金著,原標題: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吳忠超譯。
二、閱讀與思考
(一)N階持續行動者理論
借助數學里的“底數”和“階”的概念,作者提出“N階持續行動者”的概念。以10為底數,N為幕,10的N次方代表能夠持續行動的天數。N階理論以大格局或大視野審視自己。
一階行動者:一般做一件事情在10天左右就會面臨極大的放棄風險。比如有人感到生活不如意,于是晚上下決心第二天要早起,結果堅持兩三天就又回到原來的生活狀態了。一階行動者的瓶頸在于執行力,也就是堅持一周左右就沒勁了,原因在于行動系統有諸多漏洞,就像沒有體力的運動員,急需體能訓練。
二階行動者:二階行動者成功完成了100天的持續行動,然后就歇著了。這個階段的行動者具備一定的持續行動能力與體驗,在行動的領域也會有一些積累。二階行動者的瓶頸在于學習系統和格局,也就是持續堅持100天,對于成長而言其實只是摸到了門邊兒,對于硬技能100天只能讓你入門,如果不續航,馬上會回落到原有的模式。
三階持續行動者:把一件事情持續行動到1000天。三階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也正因為這個階段足夠長,才能真正見證到一些改變和突破。
舉例:大學本科教育時間,從入學到大三結束開始找工作,正好三年多;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也普遍集中在第三年;職場從業者在第三年左右也會有一個蛻變,才更容易打開新的局面。一個行業往往三年左右會有小的周期波動。
三階的瓶頸在于重構和創新。需要克服思維慣性、路徑依賴和自我摧毀,在三階持續行動中,行動者也需要根據自身的環境進行調整。二階以下不需要調整,必須先遵守才能談自由和靈活。而事情的殘酷在于,靈活性往往最容易出現在半途而廢的時候,有些人明明是做不到,卻說是為了靈活和自由,從而心安理得地放棄。所以生活中你總會看到一些人能為每一次的放棄找到理所當然的理由。
四階持續行動者:30年,一個時代,小可在時代取勝,大則覆雨翻云。
舉例:大成之人,無不是幾十年如一日地持續行動,比如領域內的頂級科學家,或者政壇上閃耀的有影響力的人物,抑或是行業領軍人物。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個人的持續行動積累到四階這個層次,那我們至少可以相信,他有很大可能會取得一些不凡的成績。因為半途而廢這個技能我們實在是太熟悉了,人人都會用;相反鍥而不舍的精神,倒是稀缺得很。
N取5,300年,一個朝代,考慮一個家族、一個國家。
N取6,3000年,人類文明史長度。
N取7,30000年,人類史。
(二)1000天持續行動計劃
行動:即實實在在做一些事情(事情來自規劃;或長期思考落地;或臨時起意的靈感)。
持續:不是短暫行為,是長期持續的延續行為,需要每天做。
持續行動:①長期穩定不低于預期;
? ? ? ? ? ? ? ? ? ? ②每天做,做足夠長的時間,而且要保持穩定。
1000天持續行動計劃劃分為三個階段:
初始開局(0-300天):厘清處境;
中盤持續(300-600天):結構構建;
突破創新(600-1000天):防止路徑依賴、思維慣性和自我摧毀的問題。
(三)成長雙系統或成長的雙翼
作者的行動與學習雙系統,在我看來就是王陽明經常講的“知行合一”。
行動系統:解決每天“做”的問題,是輸出的藝術與技術,是引擎(其實就是“行”)。
?、儋Y源投入和優先級;
?、谇榫w意愿和出發點;
?、圻M程跟進和追蹤記錄;
④打足預留量,兼容突發。
學習系統:解決每天進步的問題,是輸入的內部體系構建,是導航(其實就是“知”)。
?、兕I域基礎知識體系,投石填河,足夠多的沉默時間或沉默期;
?、谀K間的關聯類比和邏輯推理;
?、鄢橄笠约懊嫦虺橄蟮乃伎?;
④構建全面連接的體系網絡。
(四)生活是個復雜系統,不能只考慮單一變量
生活是個復雜系統,復雜之處在于很多變量相互交織,并隨著時間失衡不斷演變,身處其中無法窺其全貌。于是在思考的時候,習慣只關注單一變量的變化,卻忽略了變量之間的關聯性。
環境或現實變量作為客觀因素,可暫時忽略。成長向內尋找,審視自己,即盡人事,聽天命。
(五)我是小人物——規律的普適性
我們是普通人、平凡人、小人物,要堅決摒棄“我比其他人聰明”的心態,你就是一顆小土豆。小人物的意思是我們的行為要服從客觀規律。規律的普適性屏蔽個體差異(不要試圖違背規律)。
墨守成規,外圓內方,其實都是規則,可理解為規律。比如事物發展的規律,有一條基礎的量變質變法則,可心完美解釋作者提出的持續行動理論,從哲學上講更容易懂。
投機取巧是人的本性。曾國藩的反人性,他不像左宗棠那樣才華橫溢,23歲才中秀才,而且是考了7次才考上(左宗棠14歲第一次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李鴻章17歲中秀才,梁啟超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但曾國藩也有自己的道理:“我承認我笨,我承認我不會用兵,所以我穩扎穩打,一書不讀完決不讀第二本,一天只讀十頁,打仗就結硬寨、打呆仗,沒有奇兵和以少勝多(據說曾國藩特別討厭他的手下將領“浪戰”,就是動不動就出去給人打仗,隨軍史官編寫湘軍傳記,根本無法找到湘軍致勝的原因,只能歸結于曾的學業),抱歉我沒有什么技巧,持續行動、穩扎穩打就是最大的技巧?!?/p>
(六)寫作與思考
寫作,尤其是寫長文,并且是以分析論理風格為主的長文,可以強迫我們將思路呈現于紙上,從而有了目標,可以進行自我剖析,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思維訓練方法。
寫作,我寫我心,我寫我情,我寫我世界,寫作是用來整理、推演內心世界,當你把自己梳理好以后,你寫的文章也會變得清晰明亮,容易理解,當我們關注自己內心的時候,其實更容易處理好與外界的關系。
作者自云,以前三年前1000字長文,需要1小時以上,現在僅僅需要半小時甚至20分鐘(無他,唯手熟爾)。
(七)有趣的見解
1、什么是牛人?
李笑來:有做第一的執念;有過第一的經驗;有許多次第一的經驗和總結。
2、學習“黑白盒”
黑盒: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會用但不知原理,內部不可見;
白盒: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知道原理、邏輯、流程,內部可見。
3、抗拖延大招
一句話解決拖延:5分鐘能做完的事情,馬上就去做;5分鐘做不完的事情馬上先做一點點。
培養持續行動的最佳時機不是早一點,不是晚一些,而是從現在開始,從你明白開始(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4、關于“感興趣”與“零基礎”
安全界盛名的TK教主曾經發過這么條微博:
有人跟我說他以前是程序員,問能否轉行干安全研究。我問他有沒有自己研究過什么。他說還沒有,但一直很感興趣。然后我問他感興趣了多少年,他就沉默了。當然,這至少說明他腦子很快,很快就知道我想表達什么:天天對著電腦,真感興趣怎么可能從來沒研究過——你跟林志玲睡一張床能好幾年一直蓋棉被純聊天?
一年以后,他又轉發了這條微博:最近又看到不少人說自己“學習能力強但研究還不深”“非常感興趣只是暫時還沒開始研究”。
大學是最后一個“手把手教你”的學期,走向社會你指望誰幫你?
5、雞血周期
雞血不是人血,打異類物種的血會血凝而死。我們需要的是人血,需要自己持續造血,要有一套造血系統或者機制。
6、信息分層分級
如同飲食,第一,你不能什么都吃,意識到不同食品的安全性是你身體健康的保證;第二,當我們保證了基本生存以后,我們會開始追求營養的搭配;第三,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消化能力,才能把食物中的營養吸收,用于我們健康的身體。
7、老師講的爛,我可以不認真聽講
關于認真聽講的理由:
?、僬J真聽講是一種能力;
②課程講得好不好,不能成為我們不聽講的理由;
?、壅n程有用無用,不是一個大學生的格局能判定的;
?、芨侠蠋煹墓澴?,梳理你的思路,這是最快的進步;
?、菥劬珪裨谶@個時代是稀缺能力,大學要打好基礎。
關于老師講得好不好,不是學生評判得了,理由:
?、偕虡I順人性而下,教育人性而上;
?、诓粏渭円宰约旱囊暯强磫栴},是我們需要通過教育獲得能力;
③你總覺得你的老師講得爛,其實是你自己沒水平
A.我一直相信老師,其實并不會像我們想象中那樣爛;
B.我們覺得老師講得爛,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浮躁;
C.我們覺得老師講得爛,第二個原因是我們自己也很爛;
D.以低格局評價高格局,猶如盲人摸象,毫無意義。
網上反對者聲音:
①這個老師講得太爛,所以我可以不聽講;
?、谶@個老師就是在念PPT,所以我可以不好好學習;
③我的大學太爛了,所以我不適用好好聽講這條要求
“其他人如何如何,所以我如何如何”這是多么可笑的邏輯,為什么我以前沒有發現自己也存在這方面的毛病,以客觀條件或者他人的問題當作自己不作為不努力的前提,多么荒唐。
8、付費意識是一種投資態度,成長才是最高回報的投資
①付費意識有助于解決稀缺性;
②付費意識是對他人的尊重;
③讓我們在江湖行走更穩當(不貪小便宜)。
三、佳句摘抄
1、網上著名的“輸出倒逼輸入”首創。
2、很多人在深夜決心行動,但是早上起來一切照舊。
3、強及時反饋是毒品。
4、對于新手來說,聽話、照做、執行、別發揮。要規律不要速成,要思路不要技巧。
5、獨自出活的能力是職場進步的關鍵因素。思全域謀全局,要有擔當,不要總想著有人會幫你改一改,有人會把關。
6、如果你不做點事,我的文字對你毫無意義。
假如你閱讀這本書而不踐行,那這本書對你來說幾乎沒有價值,閱讀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選擇,選擇之后的行動才有價值。
7、成長是永恒的剛需。
8、我們容易低估三年后的自己,高估一年后的自己。
9、英語學習中,大量的朋友仍然徘徊在“下決心-開始-堅持不了-放棄-糾結-重新下決心”的循環,連起點都沒做好呢,怎么展開宏圖理想?我們的理念體系甚至無法支撐我們完整的做完一件事情,這里又有一個自我加強的循環,做不成一件事情又加強了你的理念。
10、對于一本書你能消化多少,不是由采用的方法決定,而是由你自身的消化系統的能力決定,而這個消化系統就是學以致用的能力。
11、思考未來的時候,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過度放大未來的美好,透支成功的快感,忽略過程中的困難,然而在實際堅持的過程中,我們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視而不見。
12、成長要向內尋找、審視自己。我們這個時代資訊很發達,但凡能說話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在制造聲音,告訴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如果你的認知思考都依賴于外部資訊,讓不知道是誰寫的東西影響你的所思所想,那樣你就很容易成為墻頭草、沒主見。將自己心緒的控制權交給外部的時候,你自己是沒有什么主動權的。
你想堅持早起,但是沒有一個人每天喊你,于是你沒有動力......
你想堅持寫文章,但是你又覺得沒有人看,于是你感到很沒有意思,所以寫了兩三天,就停了筆......
你想學Python編程,看了一些基礎的教程,但是你又覺得程序沒人教,寫了好像也沒有人能用得上,于是你就再也沒有打開過教程……
我覺得從人性上說,我們都依賴于即時的、有效的反饋。
但是從成長上說,我覺得真實的情況其實是反著來的。反饋從來都是漫長的,成長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成長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因為今天的文章沒人看,今天的語音練習沒有人點評,今天發了個朋友圈沒有人點贊,你就開始懷疑自己,懷疑人生。然后你就抱怨沒有人和你互動,沒有人給你反饋,沒有人和你一起玩,于是你就不做了。
其實誰也沒有義務要給你反饋,誰也沒有義務要陪你玩,不理你是本分,理你是情分。我覺得如果我們把心態放低一些,不要對外界有那么多預期,多對自己有一些要求,也許我們能走得更遠。
如果你總是期望著外界給予一些東西才能走下去,以一種索取者的身份看待周圍的所有人和事,把自己的不如意歸結于所有環境,那你很有可能忽視了自己內心的一片荒蕪。
相反,假如你的目光往內心看,通過邏輯分析想清楚自己想法的來龍去脈,對于所做的事情,有清晰的認知,包括風險、核心、要點、挑戰……那你會走得非常堅定,而且這個時候外界的反饋對你來說只是一個順帶結果而已,于是有外界反饋你會高興,沒有也可以淡然。
13、我們需要參與并投入和我們相關的事件和進程中。不管是想學習的英語,還是致力提高的技術,如果這件事情對你很重要,你覺得在未來有時間做,那就值得你現在就開始做,而不是說我現在有個期末考試要備考,能不能結束后再做,不是說期末考試不重要,而是說“等XXX再XXX”是一種情緒性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形成習慣之后會失去控制,侵蝕你的一生。
持續行動是一種核心能力,培養持續行動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持續行動,培養的最佳時機不是早一點,不是晚一些,而是從現在開始,從你明白開始,當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并有改變的想法時,就已經到了最佳時機,不存在任何等待的必要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些方面的話,我們的行動力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好,我們的行動系統也會變得更加強大。
14、學生的問題是喜歡培訓喜歡上課,但是不喜歡行動做事情?,F在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學習給人一種安慰人心的感覺,因為人們說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而鑒于概念的膨脹,人們開始把學習慢慢變成了刷一刷知乎、看個朋友圈、轉發一條微博、發一張截圖,仿佛這就代表我在學習。
對于強及時反饋的追逐,我們把學習從一種實質性的動作,變成了表面儀式。而一旦開始“我正在向我的朋友宣告我在學習”的模式,我們就可能不會真正去學習了,因為學習是一個漫長的反饋過程,假使我發了一個朋友圈就能引來大家的贊揚,那我為什么還要去熬過那漫長的學習沉默期呢?
我們深陷其中卻不解決真實的問題,那么我們的處境不會有所好轉,長期來看,會更加焦慮。當你看到別人去宣傳他有進步的時候,自己反而亂了陣腳,于是陷入一個學習卻沒有進步,沒進步就放棄,放棄又痛苦,痛苦后就學習,再學習又沒進步的惡性循環。
15、英語不好的人從來不是死在方法上,而死在行動的節奏上,打個雞血沖一陣再打再沖,沖到后面人都虛了。而能力提升的過程通常是長期的過程,長期過程就需要持續行動,需要踏踏實實,而不是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當我們的行動要靠雞血周期,總想著要在一個周期內搞定很多事情,短平快就會變成追求,但是我們又往往搞不定,于是放眼望去網絡上到處都是因為得不到而騷動不安的人。
16、你是不是覺得你的大學里的老師大都是渣渣?是不是覺得他們都很爛?是不是覺得你的同學都很水?恭喜你,你說對了,你也是這群人中的一員。
不要忘記了,這是你自己考上或保送的學校。對的,你的高中就是這個水平,當然,不要說我不過是沒有努力罷了。那你努力一個給我看看?
其實不管你的大學是怎么樣的,這些就是你的處境了。你的處境是由你過去的付出所造成的,你的現狀代表了你的過去;而你只有現在做一點什么,才有可能讓自己走得更好一些...
這很雞湯是嗎?還有更雞湯的。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人或者事,都是由我們的水平決定的,也就是我們過去所有的言行想法,凝結到今天的結果。所以下次你遇人不淑的時候,不妨多想想,我一定是不夠努力,才遇到這個破爛不堪的你。
假使你真的覺得這些老師很爛,恭喜你,是因為你有一個很爛的自己!
17、你可能會看到,一個剛剛創業一個月的“連續創業者”,呼喊著我是未來的馬云,我有改變世界的理想;一個四級掛科的學生,手里拿著一本GRE紅寶書,告訴其他人,他的目標是三個月消化20000個生詞,他的理想在大洋彼岸;一個從來不練習聽力且連VOA語都無法聽懂的學習者,報了一個×××英語,期待每天5分鐘,一個月搞定美劇聽力;一個重度拖延患者,因為一滴雞血,又在一個嶄新的日記本上,寫下今天晚上要完成的十項工作,以及在新年重新開始的十大任務……
這些倒不是不可能做到,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是普通人,平凡人,小人物,小土豆。小人物的意思就是我們的行為就是要服從客觀規律。客觀規律就是,你不可能期待在一個時刻,馬上得到一個質的瞬間轉變,例如百萬的大獎讓你財務自由,突然的財富讓你成為高富帥,女神的意外降臨讓你成為人生贏家……我們都是時間長河里的一條魚,盡管認為自己很不一樣,但是也和其他魚一樣,在順著河往下游。
但是這些想法與欲望,其實很多時候,會給我們造成一種幻覺,讓我們沉迷其中。并且更要命的是,這種幻覺代替了我們的部分真實。這種虛幻的真實,是能給大腦一些快感的,仿佛你已經有了顯赫的聲名、巨額的財富、遮天的權力。于是,你的判斷、認知與決策,都出現偏差。這就像是這種邏輯:假使我是個學渣,我就不能通過裝著要背GRE單詞,看上去牛一點嗎?假使我找不到工作,我就不能做出創業的伴子,看上去更像成功人士一點嗎?
舉幾個具體例子。其實你自知自己是個懶人,沒有控制力,但是你的大腦卻告訴自己要做一個勤奮有規律的人。于是在讀書時代,每到放假,你就帶很多書,你在用一個將來自己會很勤奮的幻想,指導你自己當下的角色,想想自己很勤奮又能管得住自己是一種很快樂的感覺,然后我們覺得自己真的能做到,但事實上我們也知道絕大多數我們是做不到的,所以在大學我認清了自己的本質,以后放假就不帶書回家了。
18、我們的寫作,順理成章地變成了一種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推演。于是你會得到一些結論,而這些結論正是你身體力行、復盤總結、升華提煉后的結果。你把文字寫出來的時候,也許你會想,又或者會有人告訴你,某本書上早就寫了這些。于是你可能會茫然,想著既然書上早就寫了,那我折騰的意義在哪里?
意義很明顯。二者的區別在于,你自己想明白的,就是你的;書上的只是書上的,終究不是你的。自己想明白的,是從你的體系中萌芽生長出來的;而從書上看到的,非常容易停留在做個筆記畫個線,涂個手繪畫個圈,自以為懂了的層面。
只有從原理級別、行動層面、復盤角度綜合學習并且全面吸收而掌握的知識,技能,才能真正成為我們所需要的武器。所以不要怕書上早就寫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用1000天的時間,刻畫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