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前一篇文章《云計算行業又要被BAT瓜分?》有很多人看,索性就趁熱來寫一下我對云計算未來行業格局的看法。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去看下第一篇文章。
摘要:云計算Iaas領域將主導云計算行業的發展趨向。
隨著社會互聯網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已經進入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企業業務也逐步向線上遷移,于是云計算行業應運而生。如果把云計算理解成一棟大樓,那么Iaas和Paas、Saas便是這棟樓的三個部分。基礎設施在最下端,軟件在最上端。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最為重要。這也是Iaas(基礎設施云)地位的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到底是什么讓Iaas成為主導云計算行業格局的呢?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為什么是Iaas領域成為主導云計算行業格局變化?
一、云計算Iaas領域門檻太高,不存在“裸泳者”。
技術門檻高:
眾所周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方面,大數據的發展與應用,離不開云計算強有力的支持,云計算的發展和大數據的積累,是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基礎,及實現實質性突破的關鍵;另一方面,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進步也將拓展云計算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因此,云計算對于技術的投入和大數據的需求,是一般的小公司難以承受的。
資金門檻高:
云計算行業早期就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這也是最早投入的AWS和阿里云目前居于市場領先地位的原因。這些年騰訊、微軟、IBM這些巨頭進場,先不說技術的支持保障,光是前期的投入資金就讓初創團隊望洋興嘆。如:2015年9月,騰訊云峰會上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表示,未來五年將保持每年20億的資金投入,預計將投入超過100億元,全力進駐云計算。巨頭帶著技術并攜有巨款大規模進入云計算領域,無疑是在提高云計算行業的門檻。這也是風險投資機構對新進入云計算行業的創業者不看好的主要原因,所以未來風險投資資金進入云計算行業的不會太頻繁。
二、巨頭們的生態觀念正在逐漸增強
由于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云計算正在慢慢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云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慢慢成為互聯網基礎設施,而且現在國內巨頭都紛紛在打造屬于自己的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設施——云,巨頭不會讓自己生態系統內的企業去用別人的基礎設施。所以,巨頭為了強化自己的生態系統,一定會竭盡全力去建設屬于自己的生態云。互聯網巨頭天然具備內容、渠道、用戶等很多方面的優勢,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優勢整合,并且進一步布局自己的生態。越不過“蓋茨比曲線”,云計算依然是巨頭的天下。
三、Iaas領域不存在橫向整合,只存在縱向整合
進入Iaas領域屬于重資產進入,任何一家公有云平臺想要整合另外一家公有云平臺,在實際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橫向整合受阻,那么公有云平臺一定會縱向整合,以此來擴充自己的版圖。未來,只要是屬于自己生態細分領域中的游戲云、電商云、金融云、視頻云,巨頭都會通過資本運營和資源整合的方式將其納入自己的生態云中。所以,Paas領域、Saas領域的弄潮兒,在一定程度上都將會被Iaas領域的巨頭吃掉。
Iaas領域將指導云計算行業格局將走向何方?
未來,云計算行業格局一定是多極化。
任何一個巨頭都不可能放棄打造屬于自己的生態云,、未來,云計算Iaas領域依靠資本進行行業資源整合的可能性應該是極低的。云計算Iaas領域一旦完成前期的投入,那么后期一定是盈利的。阿里巴巴的財報顯示,云計算業務正在成為阿里巴巴的亮點。而且阿里為了提升其在云計算領域的地位,一年內更是降價17次,這也是因為阿里云已經掙了很多錢,并且還能保持持續盈利的能力。但這也成不了其他巨頭進入的阻力,對于其他巨頭來說,這部分投資的回收無非是增加了回收年限。
中小型云計算服務提供商,不會對未來云計算行業格局造成很大的影響,未來它們要么無聲無息地活著,要么被收購、被整合,要么死去,其行業影響力以及市場份額不值得一提。
云計算多極化趨勢同樣預示著國內BAT格局的演變
在過去的幾年,國內互聯網行業以BAT三家獨大。但是,這場云計算行業格局的演變,也正在逐漸顯示出,國內互聯網勢力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云計算生態化是大勢所趨,而數據資源、技術能力、資金支持、合作伙伴等成為云生態平臺成功的關鍵因素。而隨著市場不斷的發展,擁有這種對生態整體化、系統化搭建能力的企業也不只是BAT三家。
這場下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投資對于很多公司來說,是一個企業轉型的好時機。第三次技術革命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平臺,未來的商業競爭將主要來源于平臺之間的競爭。而云計算是平臺的基礎,對于很多想要成為平臺的公司來說,掌握“云”這個基礎設施實際上就是擁有了在未來商業競爭的入場券。
下面簡要概況哪些云平臺將組成的國內云計算行業的多極化。
1、阿里云:阿里云一方面與SAP、神州數碼、世紀互聯等諸多合作伙伴一起合作拓展云計算市場,另一方面阿里也正在積極的拓展自己的國際化化版圖,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面,阿里云始終是在國內云計算市場是第一。而且阿里在接下來的幾年會依然保持在第一的位置。
2、騰訊云:騰訊云在2015年的時候全面發力,騰訊通過合作伙伴生態大會,深入拓展渠道,依托整體騰訊生態體系輸出的云服務,LBS、安全和支付四大核心能力,與合作伙伴攜手打造滿足產業應用需求的特色行業云;另一方面也在金融、視頻、游戲等垂直行業與行業伙伴合作,推動針對性的產業云化解決方案落地。
3、百度云:百度近兩年正在全面發力人工智能,而云計算也算是百度的核心業務。李彥宏表示百度云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三位一體,并輔以“天工、天像、天算”不同行業的解決方案。同時通過合作伙伴扶持計劃,提供解決方案、軟件共建、創投孵化等服務,與其共建云計算生態,協同共贏,助力各行業轉型升級,加速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4、華為云:華為應該是最晚進入公有云領域的玩家,隨著華為業務的不斷擴張,2017年華為全面進軍公有云。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華為進入云計算行業算是坐上了晚班車。雖然在此之前,華為就推出了企業云服務,并且獲得了很多的好評。作為全球最大的通信企業,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云平臺已經成為了首當其沖的任務。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表示華為今年將通過強力投資,打造開放、可信的公有云平臺。對于云計算部門的回應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
5、京東云:京東云是京東旗下的綜合云計算服務商,京東致力于打造社會化的云平臺,培育開放的云生態。從2013年京東電商云正式上線,到今天的京東云。京東云先后發布了“基礎云”,“電商云”,“金融云”,“物流云”,“數據分析云”。京東官方說法:推出多維度的云服務集群,一方面是為了要滿足自己生態系統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為全社會提供穩定、安全、快捷的云服務。
6、三大運營商:作為國家隊,在云計算行業可能大家對這三家運營商的出現感到非常的意外。但是隨著政務云的市場需求以及通信行業對云市場的需求,三大運營商本身實力又非常強大,加上國企資源的優勢。中國移動云、中國聯通的“沃云”、中國電信的“混合云”正在全面發力。
7、海外來客:亞馬遜、微軟、谷歌、IBM這些國際云巨頭對國內的云計算市場虎視眈眈。亞馬遜、微軟、IBM、谷歌四大巨頭已經占據了全球云基礎服務市場50%以上的份額。這些海外來客正在依靠一些傳統的大公司紛紛進入中國。IBM與萬達合作,微軟、IBM與世紀華聯合作。未來這些國際云巨頭,也必將成為國內云計算行業的一極。
總結: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的時代即將來臨。巨頭們也急需打造新的基礎設施,以此來推動企業的轉型。時代的快速發展,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只有掌握了基礎設施,企業才能長治久存。
云在大數據時代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巨頭的紛紛發力,一定會導致市場格局發生變化。但是,由于云的重要性,任何一家巨頭都不可能放棄對云計算市場的爭奪,最后只能是多極化的格局。
而對于大部分小公司來講,可以選擇通過專注于垂直領域站穩腳跟,并且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以此來保持公司始終有競爭力。但最佳選擇是進入大企業的生態鏈,匯聚在巨頭周圍尋找生存空間,或者是通過轉型另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