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苦讀,高考一朝解放。
進入大學繼續求學,對于考生、家長來說,是人生最為關鍵的一個階段。
除了關注學校外,大學的專業也是很多家長和學生關注的重點。
對于大多數并非從事教育、就業指導、人力資源等工作的家長來說,專業的選擇,最多的考慮在于就業率。
基于各專業就業率的高低,每年都有一些冷熱專業。
對于過熱的專業,還出現了失業量較大、就業率低、薪酬及就業滿意度等綜合比較相對較低的專業,也即是高失業風險型專業,俗稱“紅牌專業”。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也會根據每年各專業的就業率,劃出“紅牌專業”以示提醒。
根據統計,從全國總體狀態來看,近7年高頻上榜的“紅牌專業”包括:動畫、體育教育、生物工程、法學、生物科學。
其他紅牌專業還包括: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美術學、、心理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
榜上無名的專業也并非就安全無虞,還有些前景不錯的專業實際上并不如人意。
我們會看到很多關于專業的搞笑段子。
比如學前教育專業(通俗來說,就是嬰幼教育):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的錢;
比如土木工程專業:畢業一半在工地,部分在非洲……
這是從就業角度考慮專業,如果再綜合其他方面考慮專業,更會讓人哭笑不得又迷茫無措。
如今的高校,都有一顆做大做強的心。
如果可以,在選擇專業時,可以做一些事前準備工作。
首先可以搜集整理目標專業的相關信息,比如學校排名、專業排名、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等。
先對目標學校和目標專業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才能知道這個學校的這個專業是否值得投入時間、精力、金錢去學習。
專業確實有冷熱,但是以報填志愿時的情況預推四年后的情況,會很不準確。
多數行業都會有起伏,才長遠來看,冷熱專業其實是不斷交替的,普通人其實很難把握專業走勢。
其次,結合個人的興趣、能力、天賦進行專業的選擇。
專業再好,自己沒有興趣也會學得無比痛苦。
確實有學生,學著學著就會對一個本來無感的專業產生了興趣和熱情。
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遇到好老師、遇到好時機、個人逐漸看清自己的人生道路,認清現實開始努力。
更多的學生,尤其是調劑的學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專業到底在干嘛,或者完全不想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去學習一個奇怪的專業。
太多的學生只想要一個畢業證,只想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這種情況下,即使是選擇了一個前景不錯的專業,個人的專業能力也未必能跟得上職業需求。
對于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說,就讀的專業,不一定會與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對口。
對于很多用人單位來說,專業并不一定比學校重要。
相反,名校的學生確實會有一些超越專業的基本素質。
因為學校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責任心、道德品質、誠信程度等的培養,比僅僅只提供專業的學校,對用人單位更有吸引力。
最懵懂的是一群不知道自己的專業到底干嘛的,也不知道自己大學四年都學了些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興趣何在的。
其實大學,學校比專業重要。
因為名校提供給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機會更多,讓學生看到的平臺更高。
對于那些選擇了自己不擅長、不了解、不喜歡專業的學生,大學讀起來會比其他學生更辛苦。
首先,要保證自己本專業能夠安穩畢業,至少不能掛科。
其次,要想自己的大學讀起來更有質量,應該多參與大學各項活動,以發掘自己的潛能、興趣愛好。
不要小看這些活動,也許這些活動中能夠讓自己發掘一個從來沒有想到的領域。
再者,所有的知識,其實都是相通的。
那些超越專業的知識,對個人的意義、影響其實會更大。
選擇一個已經深入了解的專業,那是基本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和未來發展。這樣的學生,大學里一般都比較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選擇了一個自己完全不明白、不喜歡、不擅長的專業,也許你的人生另一扇門正在打開。
大學最吸引人之處,不在于獲得一個學位證、畢業證,而是從此自己的人生有了很多種的可能。
只是,有可能,未必能夠真正實現這種可能。
實現這種可能,需要個人具備更多超越專業的綜合能力。
實在不行,還可以轉專業,或者考研考博。
這也是在自己相對成熟的情況下,扭轉自己人生路的另一種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