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自懷孕后,讀書計劃被打亂,幾乎沒按書單來。想起看什么書就看什么了,犯困的時候就都看容易理解的書去了。這次是趁著女兒班上一大片孩子病倒的契機寫下來此篇 順便發到了自己的公號去了。
家長面對孩子生病,特別是發燒總是特別焦慮。焦慮源自于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我們都是普通家長又不是醫生,怎么才能做到淡定?
我想先說說我自己女兒生病時:
琳琳目前快4歲,得過幼兒急疹、肺炎、支氣管炎(2次以上)、輪狀腹瀉、皰疹性咽頰炎、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幼兒園第一個學期的時候經常感冒)、意外摔斷過一次手。
到目前為止,琳琳吃過退燒藥(美林、泰諾林),喝過沐舒坦,打過一次屁股針,吊過一次瓶,喝過補液鹽。對,雖然生過以上的病,但是琳琳只吃過這幾種藥。那次屁股針跟吊瓶一直是我的遺憾,因為其實可以避免。
面對孩子生病能淡定盡量減少醫療干預,我覺得是因為面對常見的幾種兒童疾病,我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我清楚什么時候應該帶孩子就醫。
怎樣才能淡定面對孩子發燒?
1、多看靠譜的醫學科普書籍:例如《美國兒科協會育兒百科》《冀連梅談:中國人應該這樣用藥》
2、書因為出版以后就不能再改了,而醫學的發展是動態的,除了系統看書,還應該關注一些靠譜的醫生微博與公眾號了解最新的醫療發展。例如公眾號:drpei,兒科嚴醫生;微博:喂藥師、翟醫師等。
3、通過這些書與微博、微信的科普,讓自己對兒童常見疾病的病程、典型特征了然于胸。當然通過這些,你也會學到,哪些經常被醫生開的藥其實藥不對癥,沒必要給孩子吃。
4、必須了解怎么樣才是必須就醫的特征。
5、還有一點尤其重要,必須清楚認識到發燒、咳嗽不是病,是病的癥狀。發燒不會燒壞腦子,我們常說的燒傻了,其實是因為疾病造成,不是高燒。
什么時候應該就醫?
1、孩子未滿3個月;
2、體溫超過40度以上持續24小時;
3、體溫38.5度以上持續72小時;
4、發熱伴隨劇烈嘔吐或腹瀉;
5、發燒伴隨全身或部分身體抽搐;
6、吞咽困難,呼吸急促,口唇發青;
7、孩子精神差、萎靡、昏睡、昏迷;
8、口腔干燥、眼窩凹陷、哭時淚少、無尿、小寶寶新門明顯凹陷(凸出);
9、劇烈頭痛、頸部發硬
10、退燒24小時之后體溫再次升高。
孩子發燒我們應該知道的那些事
首先必須明白,發燒的溫度高低并不代表孩子疾病的嚴重程度;
其次,孩子生病退燒并不是治病,只是為了讓孩子感受舒服;
我們還應該清楚了解到退燒貼并不能退燒,而且容易造成孩子皮膚過敏;
對于物理降溫(溫水浴、擦身)并不被主流指南推薦;水溫不合適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適。
絕對不能用酒精擦身,容易造成酒精中毒。
不能捂熱、捂汗,造成捂熱綜合征可不是好惹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退燒不是目的,不是目的,不是目的!!!
目前最安全的退燒藥是布諾芬和對乙酰氨酚,退燒是為了讓孩子在生病過程中更舒適。
孩子發燒,精神更重要!!
拒絕中成藥,實在想不明白為什么要吃一個西醫開的中成藥?
對于中醫黑來講這一點毋庸置疑。
對于中醫粉來講就沒想過:西醫懂辯證嗎?中醫講究配伍,西醫懂嗎?等等問題。
不要跟我說中成藥無副作用,是藥三分毒這句話可是老祖宗說的,當時西醫可是還沒傳進中國哦。
當你拒絕中成藥以后,你會發現看病便宜了,孩子也壓根不需要吃這么多藥。
本來想寫寫發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后來想想科普文醫生也寫過很多了,就寫寫自己作為一個媽媽怎么面對孩子生病發燒。
祝天下小朋友都能身體健康。
2017,跟著圈媽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