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運動, 閱讀和游戲!”
(素質發展中心? 河南青少年素質發展中心 9月19日
文章來源:孝儒學堂)
今天,
洪蘭教授將用腦科學告訴各位家長的是:
學習沒有起跑線,
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
? ? ? ? 鍛煉大腦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并不太難,只需要稍微改變一下你的生活方式,比如換只手刷牙、閉著眼吃飯、發發呆、玩玩填字游戲、適量運動,一個嶄新而聰明的你就會誕生了!
? ? ? ? 1、轉移注意力站起身走走、爬爬樓梯、做做深呼吸或伸展運動。或許你已經意識到,在做這些放松的身體活動時你的大腦仍然會繼續處理上一個任務,有時甚至還能產生新的想法。2、去陌生的地方通過體驗未知世界,能讓大腦空間更加廣闊。去沒去過的地方,見沒見過的東西,可以使大腦保持新鮮的狀態。3、換個角度看問題有些東西即便絞盡腦汁也是想不出來的,你需要嘗試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這樣大腦也會越來越靈活4、閉眼吃飯為了有意識地用腦,你可以阻斷一些信息,比如視覺信息。閉上眼睛,靠其他感官去尋找食物,再送到嘴里,這樣可以刺激觸覺、味覺和嗅覺,從而增強大腦中相關區域的功能。5、用手指分辨硬幣隨時在口袋里放幾枚不同面值的硬幣,沒事時拿手指的指尖去嘗試著分辨,這樣可以刺激大腦皮層,從而挖掘出大腦隱藏的一些能力。6、關掉聲音看電視阻斷聲音,僅靠畫面去分析電視里正在播放的內容。這樣做能刺激大腦皮層,并訓練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7、大聲朗讀8、學門外語大腦里有一塊被稱為前額皮質的區域,它直接影響你的決策能力,而學習外語可提高這塊區域能力。9、點沒吃過的菜做習慣的事情會讓你感覺輕松,比如去常去的餐廳吃飯,點以前常吃的菜,這是因為在你腦中已經形成了程序記憶,不會再對腦部形成刺激了。所以有意識地做一些不常做的事就顯得非常重要,新的嘗試對大腦來說是一種很棒的刺激。10、繞路走有空的時候可以嘗試一下繞路而行,即使迷路也沒關系。
一、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作為一名教育家,洪蘭也曾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她告訴大家,大人是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么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黃色的部分是額葉,也具有大腦發展中最高級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聽覺值。
洪蘭告訴大家,大腦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后再怎么通過后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而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洪蘭教授說,每個人的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學習的時候,神經回路會加強。
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
9個月嬰兒會爬之后,開始探索,神經開始大量連接。
最左邊是剛出生嬰兒的大腦,中間是三個月,最右邊是兩歲小孩的大腦神經連接
在她看來,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
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大腦不停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連接?!八纳窠浕芈肥强梢愿淖兊摹薄?/p>
人生是馬拉松,爭的是終點,不是起點,要跑到終點才是贏家。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自己的孩子開竅慢,洪蘭教授引用兩句經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蛏?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鳚h.戴圣《禮記·中庸》
學習是“學+習”。
別人學一次就會了,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后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二、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孩子有一生的時間需要學習,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于一時一刻,但是情緒處理不當,會使孩子厭惡上學,甚至產生負向人格?!焙樘m教授告訴我們,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主動的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
有的時候,你認為孩子具有某個缺點,這個時候也不要輕易去改變孩子,尤其不能讓孩子有情緒障礙。
汶川地震后幸存者大腦結構圖顯示:這些人腦部主宰情緒、記憶功能的部分,在25天內就出現了變化,產生焦慮,憂郁或創傷后壓力癥候群等癥狀。
洪蘭教授說,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負面情緒就會放大。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她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媽媽曾說過,馬友友從來不會因為他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挨打,因為這位母親深知,孩子如果挨打,就會對拉琴產生恐懼。
三、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言傳身教,為什么身教這么重要?答案在于模仿的力量非常強大。
模仿的力量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因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
與此同時,家長要支持孩子,要信任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因為,父母所制定的規矩和限制并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相反的,這會形成一種規矩,讓他們有安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長今天和明天立的規矩不一樣。
她說,我們是透過被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一開始沒有外在的控制,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講座現場,她分享了一個實驗結果:有實驗曾追蹤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到2008年,2008年到這些人38歲時候,研究結果發現,影響他們快樂和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認為的IQ和GPA(智商或者學業成績),而是conscientiousness(自知與責任心)。
決定一個人成敗是self-control(自制), integrity(正直) and perseverance(恒毅力)。
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不要擔心和緊張,不要過于焦慮,孩子非常敏感,如果父母焦慮,那孩子會更加焦慮。父母親以平常心待之。
舉個例子:小提琴大師與生手的大腦對比發現,這兩者大腦里面構造不一樣,是因為小提琴大師每天的反復練習造成的。
勤能補拙,著名的“一萬小時原理” 也就是這個道理。
四、童年最好的玩具是有玩伴
很多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智力與玩具的多少有關。于是,給孩子買很多很昂貴的玩具。
在加州大學的時候,洪蘭曾親身參與了這個實驗:實驗把一只老鼠,兩只老鼠,10只老鼠分別關在一起,實驗結果顯示,2只老鼠在一起的腦部神經和10只老鼠放一起的并沒有任何區別。
2只老鼠在一起的腦部神經和10只老鼠放一起的并沒有任何區別
也就是說,孩子成長,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只要是正常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有玩伴比什么都好。如果家長能做孩子的玩伴,勝過給孩子買數不清的高級玩具?!?/p>
五、在哪里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如何對待孩子犯錯?洪蘭教授告訴大家正確的答案: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學習。當你犯錯時,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錯,重要的是,要將錯誤轉換成一個經驗。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從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條鐵律。
洪蘭教授的觀點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哪里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為什么呢?洪蘭教授又引用了一句經典名言。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認定自己是個笨蛋。——愛因斯坦
大人會嫌孩子不好,主要是因為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基因不同,后天生長的環境也不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只能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獎勵他。
4個雙胞胎的大腦圖顯示,同一個父母帶,同樣的教育方式,但是大腦結構卻顯示不一樣
她說,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間能力好的人往往語言能力不怎樣;語言能力好的,空間能力常較差。
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都好,所以我們不必去苛求孩子。
愛因斯坦的腦在他死后捐了出來,并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聶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但是愛因斯坦到三歲才會說話,如果生活在現在,會被認為語言遲緩,他的私人書信及日記被公布后,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
他的右腦比較發達,很可能跟他左腦功能不甚強,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長的腦去處理訊息有關。
因此,父母應該順其自然,要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
重要的是有什么能力,而非缺乏什么能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會看到他的長處。用正向的態度去看事情,你會看到解決的方式。
六、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
要允許孩子犯錯,只是不要犯第二次錯。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不曾犯過錯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的事物。”
洪蘭教授說,不要因為孩子做某件事做的不好而罵他。
因為,罵會讓孩子對這個東西恐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抗拒,離的更遠。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每天因為分數打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因為恐懼學習而變得畏手畏腳?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么呢?因為挫折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而孩子的成長可以以長帶短。
她說,現在的時代,讓每一個人有了更多多元化的選擇,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路可走。因此不要執著在孩子能力達不到的地方拼,在他有長處的領域,‘以長帶短’發展孩子的智力。
洪蘭教授還認為,好家長不應該只會說“NO”,而應在說完“NO”后,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走的路?!霸试S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如此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
七、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運動、游戲、閱讀
那么,什么樣的生活經驗可以使神經活化得快,分支得密?
洪蘭教授的答案是:運動、游戲和閱讀。
運動
洪蘭教授告訴我們,當人在運動時,會刺激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這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而正是這些是促使神經連接的關鍵。
所以,肚子餓的時候,做功課沒有效率,剛運動完讓孩子去做功課效果好。
考試前要吃東西也是這個道理。
因為,運動使大腦加速運轉,拿老鼠做實驗顯示,有運動的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回比沒有運動老鼠的大了15%,重9%,神經細胞的樹狀突和突觸增加了25%。
除此之外,運動還使大腦年輕。有運動的二歲老鼠大腦與六個月大的老鼠一樣年輕,有運動的老鼠大腦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與DNA比較少。
游戲
關于游戲,她說,游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伙伴,游戲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
從游戲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而且會玩的孩子EQ高,可以在團體游戲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完成他的社會化。
孩子游戲的時候,想象力在發揮,而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根本。如果你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你。這些都可在游戲中感悟習得。
她說,小時候不會跟別人玩的孩子,長大后只會玩電子游戲,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能夠忍受孩子重復、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
她同樣提供了實驗佐證:兒童游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后,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閱讀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多年推廣閱讀與演講,他曾說:21世紀競爭的必要條件——快速吸收訊息的能力與正確表達意思的能力。
在洪蘭教授看來,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閱讀會改變大腦,閱讀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港式,眼睛一分鐘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她說,閱讀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展。
閱讀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
那么,如何增加閱讀能力呢?她認為,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才是真正增加閱讀能力的方法。
要讓孩子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因為凡是走過都會留下痕跡,廣泛閱讀會促進增加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決定了你所看到的東西。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孩子有了好的記憶力,才能有好的成績,而要想提高記憶力就一定要激活自己的大腦!那么如何激活我們的大腦呢?
第一、專業訓練
1、培養急速反應能力
喬治華盛頓大學神經學教授瑞司塔克建議工作空檔時玩丟紙團游戲:背對垃圾桶約六英尺處,手拿紙團快速轉身將紙團丟進垃圾桶,能訓練快速反應能力。
2、用音樂放松心情
據說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改善空間感,促進大腦邏輯發展,然而美國音樂治療協會說,所謂“莫扎特效應”是媒體斷章取義和市場炒作的結果,當初主持莫扎特效應研究的學者后來表示,該項研究樣本過少、研究時間太短,不能證明莫扎特音樂對于大腦發展有長期助益。但是音樂對大腦還是有積極的作用的。
3、閱讀是全腦活動
閱讀時帶動視覺皮質,手要翻書眼睛要動,書本上的字轉成音、音儲存到前腦變成意,閱讀提升智能。每讀一個字就會激發相關的字,因此也可以提升創造力和想象力。
4、激活全感官經驗
觀察小嬰兒認識新事物的步驟,一定是動手摸、看看它,然后聞一聞、咬咬看。專家建議,激活多種感官做同一件事,加入平常少用的感官如嗅覺、觸覺,避開大腦預期的模式,能建立新的神經連結地圖。例如回家時閉起眼睛找電燈開關,回憶拖鞋放哪、桌椅在哪、房間的方位。
5、運動讓大腦年輕
運動會刺激天然抗憂郁荷爾蒙腦內啡的釋放,減輕壓力;而打球或做家務事等制式工作能壓抑掌管情緒的杏仁核無故發射,不讓壞情緒來搗蛋。
有氧運動則會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把氧氣帶上腦袋。伊利諾大學腦神經科學家克空比建議,每天15分鐘的快走就能保持良好體能狀態,并減緩腦神經細胞流失速度。
孩子的成長是最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記憶力差,是因為沒有掌握對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