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時間比較充裕,于是便去圖書館尋喜歡的小說來讀。
正巧晃到了文學書架的日本作家這塊,一下子就看到了書架上立著之前暢銷的那本《孤獨小說家》。正暢銷那時候我沒有看,因為手頭沒有紙質書,而且時間也不充裕。這也算是一種緣分,我便開始讀。小說讀的比專業書快多了,花了兩天看完。
剛讀了幾頁,就覺得我和青田耕平在某些地方還真是很像。透過他,我可以看到我自己。看到我曾經的迷茫,曾經的孤獨無助,曾經伏案時的自卑與慌亂。
小說里的耕平完全是因為喜歡寫作才當作家的,也正是這份熱愛支撐了他伏案十年,即使一直清貧也堅持著。的確,他曾經想過除了寫作自己還可以做些其他什么工作。也許是被現實打敗,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陷入了無限的自卑里。他甚至認為支撐他繼續寫作的,是尚未還清的房貸,是小馳的學費,當初進入寫作領域的熱誠早就被生活的艱辛和現實的殘酷磨平。
有的人選擇一個東西完全是為了興趣,但是隨著逐漸深入這個領域之內,了解到一些以前沒有了解過的潛在的規則或者是一些要求,就覺得原來的興趣是會變質的,雖然自己仍然很喜歡這個職業。但是也會因為別人拿獎而眼紅,這時候能夠堅守住初心,是非常難得的。因為你可能會因為生活不濟而去渴望獲得金錢、榮譽或者地位,當初那份執著也許生活的瑣碎磨去棱角,而你原以為可以支撐你的愛好不被那么多人認可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迷茫,自己到底該選擇哪條路。
說到選擇,我記得當時大學填報志愿的時候,在文科專業里糾結了很久,最后因為對心理學有那么點感興趣就選了社會學類(大類,里面有分支是心理學)。結果上了幾節課后發現,并不是我想的那樣,有點像生物,偏理科了,于是我在大二細分專業的時候選了社會學。其實之所以選社會學,也是因為一位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曾經說起一個例子:以前他教過的一個男生有性別障礙,不知道自己的性別以及取向,有的時候會打扮的像個女孩。這位老師說,
“也許在別人眼里他是另類的,但是在我眼里,并不是這樣。因為每一個學過社會學的,都知道,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與不對。很多我們以為是正統的觀念在幾百年前也許是不為人們接受的……”
也就是這一番話,讓我愛上了社會學。因為社會學具有包容性,對社會上一切現象的不同看法,與社會整體的指責相反,社會學者更多的是思考、包容,尋求一種解決機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在不斷發展,很多老式思想都漸漸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這更需要我們去深思。深思傳統與現代的沖擊,深思所謂道德,所謂長期以來的正統,到底是什么?
從原來感興趣的心理學,到現在深入了解后依舊感興趣的社會學。我沒有過多糾結,因為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最好的境界,是在洞悉一切之后,心里的熱情都依舊存在吧。
現在大多是任何人,都會有種想法,希望能夠找一份工作,而且是自己很感興趣的工作,又能夠維持生活,有一份可以去熱愛一輩子的愛好,而不是僅僅是為了每個月的固定工資,這樣的人生也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你生下來以后按照一定的程序走,走到了二十歲中旬左右就開始上班,進入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循規蹈矩亦可,開辟一條新的道路亦可。都是自己不同的選擇。每個人選擇之前,肯定都會有斟酌,利益權衡,又或者一股腦的熱情完全投入,不考慮后果,但是結果都需要、也只能由他們自己承擔。
最近看的日劇《四重奏》(現譯名改為:輕井澤奇緣)里卷子說,
我們就像《螞蟻與蟋蟀》里的蟋蟀一樣,我們沒能成為可以靠做喜歡的事情生活的那種人。我覺得沒能把喜歡的事情變成工作的人,必須要做出決斷。是把它當作興趣,還是仍然把它作為夢想。把它作為興趣的螞蟻過得很幸福,但把它作為夢想的蟋蟀則陷入了深澤。
小說里耕平的興趣——寫作,早已升華為夢想,他不只是為了生活而寫作,也是為了延續去世的妻子的夢想。所以他陷入了深澤,在現實的困頓和夢想的炙熱里煎熬難耐。然而,不管曾經挫敗幾回,對寫作的興趣不減。最后的成功,本就屬于他。一個被現實打敗捉弄的遍體鱗傷卻依舊飽有對夢想的熱情的人。
都說看小說是最廉價的體驗不同生活的方式,你會深入小說的主人公,去過他的生活,體會他的心情。的確。當看到耕平思念妻子的時候,我也會皺眉,感嘆其情深;看到耕平為兒子做的飯菜,也會饞嘴(沒錯啊,我覺得看著就有食欲…);看到耕平直面獲得直本獎的年輕作家磯貝久,也會替他捏把汗,感到尷尬;看到耕平聽去世妻子同事講述妻子去世之前的怪異現象,也會陷入沉思;看到小馳勇敢有擔當的和那位母親對話,打心里覺得痛快……
小說看完了,夢想還在繼續。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看遍世間殘酷后,依舊有屬于自己的星空。一片只屬于自己,圣潔不容侵犯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