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德行優厚的人就像剛出生的孩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 毒蟲不會去蟄他,猛獸不會去傷害他,禽鳥不會去與他搏斗。
骨弱筋柔而握固。
? 他雖然身體脆弱但卻能緊緊攥住自己的拳頭。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 他不知道交合之事卻能勃起,這是因為他的精氣充足之至。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 他整天哭也不會嘶啞,這是因為他的體內陰陽調和的程度到了極點。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 (一個人)能夠清楚“元和”的狀態就可以說是了解規律,了解規律就可以說他活的很通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 增益生命之事就可說是“祥”,而憑借自己的心性去驅使精氣則是在逞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 任何事物(如果)過早達到其鼎盛時期就會(過早)開始衰老,這是不符合天道的,而不符合天道的事物就會早早結束。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譯: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知曉甚多的人一般沉默寡言,夸夸其談的人往往頭腦空空。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
? 閉塞出氣的孔洞,關閉張揚的大門,打磨掉銳氣,解開紛擾的思緒;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將自己的光彩融入這塵世的色調之中,這叫做:“玄同”。(與天道保持一致的最佳狀態)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 (同時)不能因達到“玄同”而對別人親近或疏遠。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 不能因達到“玄同”而牟利或使自己遭到損失。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 不能因達到“玄同”而自以為富貴或貧賤。
故為天下貴。
? 這樣才能被天下人視為貴(被人尊重)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譯: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 用堂堂正正的方式(此處指無為之道)治理國家,用“以正和,以奇勝”的方式來用兵(出自《孫子兵法》,表示打仗首先要堂堂正正地擺好陣勢才能不敗,而要取勝則靠別人意想不到的預留部隊。),用順其自然的方式獲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 我憑借什么知道應該這樣呢?
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 就因為:天下的忌諱多了,老百姓就會更加貧窮。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 人們手上的兵器多了。國家就會變得混亂。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 人們鉆營奇技淫巧,就會誕生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 法令越是森嚴,強盜和小偷就會更多。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 所以圣人說:“我不去特地做什么事,老百姓自然就會受到教化;我喜好安靜,老百姓自然就會變得正直。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我不去大興土木,搞各種工程,老百姓自然就會變得富有,我沒有貪欲,老百姓自然就會變得淳樸。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 政治上讓人感覺昏聵不堪之時,老百姓卻會活得淳樸而富足。(比如宋代)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 政治上清晰明了,毫無漏洞之時,老百姓就會總是顯得缺這少那。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雖說是災禍呀,但其實福祉倚于其中。雖說是福祉呀,但其實其中潛伏著災禍。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 誰能知道事情發展到最后會變成什么樣子呢?這事兒本就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呀。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 堂堂正正的事物也可以變得詭詐,善良的人也可以變為妖邪。
人之迷,其日固久。
? (對這類事情)人們的迷惑已經很久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因此,圣人方正卻不會讓自己的尖角割傷別人,銳利卻不會傷害別人,直率卻不放肆,發出光芒卻不耀眼。(凡事留有余地)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譯:
治人事天,莫若嗇。
? 治理人事也好,侍奉上天也好,沒有什么比“小心謹慎地愛護”更重要了。
夫唯嗇,是謂早服;
? 只有“小心謹慎地愛護”才能把事做好,這叫做“未雨綢繆”。
早服謂之重積德;
? “未雨綢繆”也可以說是就重視“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 一個人如果重視積德的話,就會攻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 而一個人如果攻無不克那就無法知道他的極限在哪里,無法知道極限的人,就可以擁有國家。(承擔國家重任)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 掌握了治國的基本原則,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
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 這叫做根深蒂固,長久維持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譯: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 治理一個大國的方法,與烹煮細嫩鮮美食品的方法類似。要憑借“道”來處于天下之上,這樣那些鬼神之談就會失效。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 不僅鬼神之談之談會失效,那些玄學的東西也不會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
? 不僅玄學的東西不會傷人,圣人也不會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只要鬼神之談和圣人都不傷害人,整個社會就會道德高尚,欣欣向榮。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 大國當居于下游,成為滋養天下的慈母,成為天下河流的交會之處。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 雌性常憑借“靜”而勝過雄性,這是因為“靜”處于下的位置。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 所以大國如果能夠對小國謙敬禮讓,就可以取信于小國。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 小國如果能夠放低姿態地對待大國,就可以獲取大國的寬容。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 所以說有時候是需要故意去自居于下位而有所圖,有時候則是自然而然居下位而有所得。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 大國不應過分地想要統治別人,小國也應不過分地想要被人統治。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 那么兩方都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事實上更強大的那一方應該自居于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譯: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 “道”這個東西,是萬物中最玄奧的,它是善良之人的寶物,而不善良的人也應當保有它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 美好的言語可以提高地位,美好的行為可以提高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 不善良的人怎么能拋棄“美言”和“美行”呢?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 所以擁立天子,設置三公的時候,就算是行“拱璧駟馬”這樣重要的禮儀也不如好好地向這些貴人進諫這個道理的重要性呀。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 古代的先賢們為什么看重上面這個道理?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 難道不是因為:道對人有求必應,道使有罪之人得以免罪嗎?
故為天下貴。
? 所以“道”是天下間極貴重的東西。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 按照無為的方針去處理事情,不生事端地做事,品嘗淡而無味之物的味道。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 要能看到(看似)小的東西也有它大的地方,(看似)少的東西也有其多的地方。要用美德去回應怨毒。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 要做困難的事,就要從簡單之處著手。想做大事,就要從細枝末節處入手。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 (所以說)天下困難的事情,一定是從簡易之處開始完成的。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 天下重大的事情,一定是從細枝末節處開始完成的。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 所以圣人從來不好大喜功,不想著一口吃個胖子,所以他們才最終能成就大事。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 一個人如果輕易承諾別人,愿意相信他的人一定不多。如果一個人碰到的事情都太容易,后面等著他的磨難一定會多于常人。
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所以圣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會將其看的非常困難,因而全力以赴,(日積月累),最終他們就不會再碰到什么困難了。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
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 (一樣東西)在它還安穩的時候才容易把持,(一件事情)在它還未出現征兆的時候才容易謀劃它。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 (事物)在它脆弱的時候容易消解,(事物)在它微弱的時候容易分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 (所以)做事情要趕在它尚未發生之前就做好準備,治理(禍亂)要在它沒有引起重大混亂之前就完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需要一圈人才能抱得住的大樹,它也是從微小的,一點點大的嫩芽開始長成的。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 高聳入云的高臺,它也是從不起眼的第一堆土開始而被建成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長達千里的旅行,他也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 故意想要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反而往往會壞事,對某些東西抓的牢牢的人,往往反而會失去這樣東西。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因此圣人不去特地做什么,所以他不會失敗。不去努力抓住什么,所以他不會失去什么。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 一般人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如果能夠在快結束的時候像開始時一樣慎重,那就不會有失敗的情況了。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
? 所以圣人們想要別人不要的東西,不把難以獲得的東西看得很貴重,努力學習別人不愿意學的東西
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補救其他人的過失,使萬事萬物回歸自然的狀態而不敢妄加作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譯: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 古代那些善于依道治國的君王們,并不是想辦法讓老百姓弄清楚一切,而是想辦法讓老百姓變的愚鈍。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 老百姓之所以難以管束,就是因為他們的小聰明太多了。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 所以,靠小聰明來治理國家,反而會成為國家的賊人。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 不靠小聰明來治理國家,這才是國家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 了解上面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區別,是治國者的必修課。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 常常能夠了解規則,就可以稱得上是具備“玄德”了
玄德深矣,遠矣,
? “玄德”深奧遼遠。
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 它與一般的事物(直覺)是相反的,但遵守它之后才能獲得更大意義上的一帆風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 長江與大海之所以可以成為容納百川的王者,是因為它們善于處于下位,所以它們才才能成為容納百川的王者。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 所以圣人想要居于人上,就必須在言語上(謙虛謹慎),自居于人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 想要領導人民,就必須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別人之后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 因此圣人才能處于高位而不使百姓的負擔加重,才能領導百姓而不傷害百姓的利益。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 因此天下樂于推舉他來做領導者而從不厭倦。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因為他(這樣的圣人)從不爭什么,所以全天下都沒法同他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
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 所有人都對我說:“道”的概念太大了(太抽象了),跟什么東西都不像(根本想象不出它是什么樣的。)
夫唯大,故似不肖。
? (而我說)就是因為它包羅萬象,所以才不像任何東西。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 如果要是像某個具體的東西,那“道”不就成了細枝末節了嘛!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 我有三樣寶貴的理念,一直保持著。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第一叫做慈愛,第二叫做儉吝,第三叫做不敢爭做第一。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 因為心中有慈愛,所以才能為了一些事而變得勇敢;因為節儉所以才能大方。(注:做事保守,所以才能有更廣的選擇余地。)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 因為不爭做第一,所以才能有時間和空間去磨練技藝,讓自己變得更好。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
? 如果現在舍棄掉慈愛而追求勇敢,舍棄了節儉而追求大方;
舍后且先;死矣!
? 舍棄了居于人后的位置而追求第一;那就要步入死地了。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 慈愛這個東西,戰斗要靠它才能勝。守衛要靠它才能穩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上天想要搭救一個人,就會(賦予他慈愛的特質)用慈愛來保護他。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
善為士者,不武;
? 善于做武士的人,不會恃強凌弱。
善戰者,不怒;
? 善于作戰的人,不會暴躁易怒。
善勝敵者,不與;
? 善于占勝敵人的人,不會給敵人機會。
善用人者,為之下。
? 善于用人的人,會想辦法處于別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 這就是所謂的“不爭”的品德,這就是所謂的用人能力,這就是所謂的與天地古今的真理相一致。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
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譯: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 在用兵方面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我不敢把輕易主動進攻,而要保持守勢(時時刻刻保持謹慎)。
不敢進寸,而退尺。"
? 不敢輕易向前推進寸步,如遇風吹草動,卻要盡快向后退卻很遠。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
? 這就叫做雖然有行陣,但心里要當作沒行陣一樣,雖然有手臂可以,但要當作沒有手臂一樣。(保持謹慎)
扔無敵;執無兵。
? 雖然有敵軍,但要當作軍事操練(保持平常心),雖然有兵器,但要當作沒兵器一樣去考慮情況。(保持謹慎)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 (臨敵之時)最大的災禍莫過于輕敵了,一旦輕敵,我們所保有的那些珍貴的東西就都喪失了。(冷靜,客觀,眼界等)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 所以當兩方的兵力差不多的時候,悲憤(而變得謹慎)的一方更容易取得勝利。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譯: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 我說的話很容易聽懂,很容易踐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然而當今天下卻沒有人能夠真正領會我的意思,沒有人能夠按照我的意思去踐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 但凡言論皆有其宗旨,但凡做事都有其規則,正是因為(天下人)所知有限,所以才不了解我的主張。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 能夠明白我的的太少了,能夠按我說的方式去踐行的人是多么的難能可貴。
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 (唉!)所以說真正的圣人往往外表簡陋而胸懷真才實學。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
知不知,尚矣;
? (一個人如果)明白自己對很多東西有所不知,那就很不錯了。
不知知,病也。
? (如果他)明明不知道卻要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樣子,那他就是出了問題。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 圣人沒有這種問題,是因為他們把這種問題當作是問題。(重視這個問題)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只有把問題當作問題,(才能認真對待),才能不出問題。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譯: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 (如果)老百姓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嚴了,那么令統治著畏懼的威勢就要到來了。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 不要協迫百姓以至其居無定所,不要壓迫百姓以至其生計無所著落。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 只有不去壓迫他們,他們才不會厭惡統治者。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 所以圣人了解自己的地位卻不去彰顯自己,愛惜自己卻不以自己為貴。
故去彼取此。
? 他們總是有所取舍(選擇自知而拋棄自見,選擇自愛而拋棄自貴)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 勇于有為則會造成犧牲,勇于后退而承擔名譽損失,則會留下活路。
此兩者,或利或害。
? 這兩種情況,一個有利一個有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 上天總是對某些行為有所厭惡,但誰又知道這是為什么呢?
是以圣人猶難之。
? 所以圣人會把這個問題看的很重,(仔細反復地考慮)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 天道(規律)是:從不與人相爭卻能善于取勝,從不直接回應別人卻能讓別人領會意思,不召喚別人卻能讓人自己前來,安然生活卻能讓一切按照自己的計劃進行。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 上天的規律廣闊無邊,看似寬舒卻從來沒有疏漏。(沒有事物可以逃脫自然規律)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譯: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如果)老百姓不畏懼死亡,又怎么能用死亡來嚇唬他們呢?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 倘若老百姓一向是畏懼死亡的,那么對于那些作奸犯科的人,我們把他們關起來殺掉,還有誰敢再犯呢?
常有司殺者殺。
? 社會里總有專管殺人的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 如果代替專門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像是代替木匠大師去砍木頭,(做這種事的人里面)很少有會不傷到自己的手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譯: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 老百姓餓肚子,是因為他們的統治者要求的糧食稅太多了,所以他們才會餓肚子。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 老百姓難以治理,是因為他們的統治者總是想要特地弄些事情出來,做出政績,所以才難以將百姓治理的好。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 老百姓不在乎死亡,是因為他們的統治者追求生活享受,所以他們才不在乎死亡。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 只有不因求生之厚而欲有為(因追求生活享受而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人,要比重視自己生命的人要賢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柔軟,它死后就會變得僵硬。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 草木活著的時候柔軟而脆弱,它死后就會枯敗。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所以堅強與死相伴而存,柔弱與生相伴而存。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 因此軍事實力過強反而會遭到毀滅,木頭一旦過于堅硬,就容易折斷。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 (由此可見,相比之下)強大居于下位,而柔弱居于上位。
? 注:柔弱優于強大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 這世間的規律,難道不和拉弓一樣嗎?
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 (拉弓時)舉得太高了,就放低一點,舉得太低了。就抬高一點,弦拉得太滿就放開點,拉的不夠就再使把勁兒。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 按照世間的普遍規律,多出來的東西會減少,不足的事物會被補全。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 而在人類社會的規律卻不是這樣,在這里不足的人會進一步被剝削,從而供奉本就富裕的人。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誰能有富余來供奉全天下呢?只有那些想法行為符合規律的人。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所以圣人做事卻不自恃功高,成就功名卻不自處高位,他們不愿意被當作賢能之士。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譯: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 天下沒什么比水更柔弱了,但攻堅能力再怎么強大的事物也勝不了水,這是因為水是無法替代的。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的道理全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但卻沒辦法將其落到實處。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 所以圣人說:“能承受國家的污垢(恥辱),這個人就可以說是社稷之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 能承受國家的不祥(災禍),這個人就可以成為天下的王。”
正言若反。
? 正著說的話聽上去就像反話一樣。(注:真正靠譜的話聽上去往往像是胡說八道)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
和大怨,必有余怨;
大的恩怨即使得到和解,必然還會存留有余怨(無法完全和解)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 (所以)怎么能把報怨以德當作是一件妥善的事呢?
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 因此圣人會牢牢拿住契約(與別人的約定)而不去過度苛責他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 有德之人會管理契約(與別人的約定),而無德之人總是想盡辦法讓別人盡快把事情貫徹落實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盡管)世間規律從不親近任何人,但善良的人卻常能獲得幫助。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至治之極。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
小國寡民。
? 保持較小的國家和人口規模。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 (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國家富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不需要加以使用;(就可以讓老百姓過的很舒適)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 使老百姓看重死亡而不會遠走他鄉。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 (這樣一來)即使有車船,也沒有機會乘坐。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 (這樣一來)即使有護甲兵器,也沒有機會展示出來。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 使百姓回歸到結繩記事的狀態中。
至治之極。
? (這就是)政治治理的極致了。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要讓百姓的食物變得甘甜鮮美,衣服變得華美,讓他們住的安全,讓他們樂于遵循習俗。相鄰的國家互相看得見,互相之間的雞叫和犬吠都能聽得見,而他們的百姓從出生到死亡都不會互相來往。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真話往往不那么動聽,而動聽的話往往不那么真實。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 善良的人往往不善言辭,夸夸其談的人往往不會太善良。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真正的智者不會顯得廣博(無所不知),顯得廣博(無所不知)的人往往并不是智者。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 圣人從不謀私,(然而)他們為別人付出之后自己卻擁有更多,他們大方施與別人之后自己卻收獲了更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 這世間的規律,是利于萬物而不去妨害它們。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 做圣人的方式,是做事卻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