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第一年,寫得多,讀得少。上半年,養(yǎng)成日更習慣;下半年,開始學習如何閱讀。
簡書第二年,寫得少,讀得多。上半年,養(yǎng)成閱讀習慣,找到自己閱讀的趣味和節(jié)奏。下半年,學習知識的消化、吸收和聯(lián)接。
今天,抽點時間來更新一下自己對“閱讀”的看法。
讀不進去
我覺得讀不進去和靜不下心讀,都是因為沒有體會到讀書的“好”。這個“好”,不是指好處、利益,而是給心靈帶來的幸福、愉悅。
這一點,是可以改變和培養(yǎng)的。兩年前,我也是這樣的,寧可看電影、刷視頻,也看不下去任何一本書,小說也好,雜志也好。
所以,我覺得學習閱讀的第一件事,不是找一本書認真讀,逼自己讀,而是要想辦法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習慣,找到自己的閱讀志趣,即你喜歡的領域。
如何培養(yǎng)閱讀習慣?
一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要一上來就捧古文書、專業(yè)書籍、大部頭來讀,你只會把自己嚇跑。
剛開始,應該找一些簡單、輕松、圖文結合的入門書籍來讀,勾起自己的興趣,先把自己“定”在那里,再緩緩圖之。
比如我自己讀《論語》是從一本漫畫(《半小時漫畫》)開始的,如果一上來就跟我“之乎者也”,早就棄了。
二是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情,從最簡單的做起,建立起信心。
任何事,做一天兩天不難,難的是“天天”,而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這個方法可以完美地對治它。
我剛開始的時候,是規(guī)定自己每天上午第一件事情看20頁書(或某一章節(jié))。將閱讀作為每天的置頂項,要求自己優(yōu)先完成。
三是拆分目標,由大化小,清除障礙。
市面一般的書在200至300頁之間,密密麻麻全是字,容易讓人心生恐懼。按照自己的時間精力,將其劃分為三個部分、十個部分,分批完成,那么每次的閱讀都是一次短跑,一次沖刺,自動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四是要學會自我激勵。
很多時候,我們太著急(功利)了——著急閱讀的數(shù)量及其轉化,卻忽視了“循序漸進”的客觀自然規(guī)律。
另外,我們低估了書的偉大,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給自己的定的閱讀目標過于宏大。讀書,也需要一顆平常心。
定一個合適自己的目標,達到一個目標,就給予自己物質(zhì)或者精神上的獎勵,你會走得更遠更悠然。
不知道讀書有什么用?
我覺得讀書無非就是兩種用途,一是解決問題;二是讓自己身心愉悅。
人生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職場天花板、生存生活、情感危機,書就是最好的老師,知無不言。你所遇到的問題,有很多人都曾遇到思考過,并已經(jīng)形成了經(jīng)過驗證的方法論,你只要找到,拿過來就可以了。
如果看到這里,你還是覺得讀書沒有用,那么恭喜你,你也可能是孔子說的那兩種不需要讀書學習的人——上智和下愚。
書上說,讀書既要“博”又要“精”,實際上如何操作?
是的,我們本來時間精力就很有限,單單是“精”或者“博”,都不大可能做到,更何況“既要”,“又要”?
雖然我們做不到,但不能阻止我們向這個理想去靠近。圣人(菩剎)我們望塵莫及,那么先知道一下圣人(菩剎)的思想和心量是怎么樣,從君子(世間好人)開始做起。
我目前的做法是定兩到三個閱讀主題(閱讀方法論、中國哲學、歷史),圍繞這個主題去精進,在“博”過程中“精”。
讀書記不住,怎么辦?
讀書記不住很正常,沒有那么容易把別人的思想變成自己的,這需要時間、耐心。如果不能理解接受,只是單純地把它復制粘貼到腦子里,用的時候也是用不起來的。即使用得起來,也會很突兀,很生硬。
所以,要調(diào)整心態(tài),讀書不能著急,要有一顆平常心,慢慢磨,結硬寨,打呆仗。一旦著急,迫切想要一個結果,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另外,想要牢牢記住,也是有技巧的。
一是用心去記誦。很多時候我們記不住是因為我們沒有想過記住,我們以為眼睛看一遍就能記住,這本身就是一種懶惰而不切實際的想法。
二是重復,一次記不住兩次,兩次記不住三次,直到我們對新知識非常熟悉,像對自己的肢體一樣熟悉,才算是扎了根。
三是通過閱讀相同主題的其它書來復習和鞏固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