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行為
最近,可可媽媽向我反饋:
可可在家與弟弟玩玩具的時候,原本兩個人玩得好好的,弟弟會故意碰可可的東西,而可可不愿意,就會打弟弟。
或者是弟弟玩的好好的,可可忽然間就沖過來推倒弟弟。倆娃在家里爭執不斷,可可媽表示非常崩潰。
其實可可很愛弟弟,弟弟也很愛可可。兩人關系好時,能相互喂對方吃零食,但為何總是會不斷起沖突,讓周邊的成人如此奔潰呢?
其實每個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后都有錯誤目標,而幫助孩子調整錯誤目標,讓孩子走向正常化,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孩子:挑戰》
今天這本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帶你走進孩子的世界,為你解開孩子行為背后的秘密。
《孩子:挑戰》的作者是魯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爾茲。
魯道夫·德雷克斯擁有好幾個頭銜:精神病醫生、教育家、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
他開創性的將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個體心理學發展為一系列實踐方法,幫助許多家長找到了對待孩子的有效方法,并贏得了孩子的合作。
薇姬·索爾茲女士則負責把魯道夫的新型養育方式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教授給家庭關系研究小組里的媽媽們。給家長們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作為養育孩子的新方向。
在這本《孩子:挑戰》中,魯道夫·德雷克斯教你讀懂孩子惱人行為背后的秘密,并給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從而成為孩子的合作者。
現代父母面臨的局面
一、人人平等的大環境
傳統觀念下的父母,總認為孩子是成人的附屬品,可以隨意支配與控制,甚至打罵。不少父母為孩子規劃好未來的路,不管這條路孩子是否喜歡。
因此,各種孩子不堪重負而自殺的案例層出不窮,都在對不平等的親子關系說不!雖然我無法決定親子關系,但至少我可以決定了斷我的身體。
還有一個普遍現象,父母給予孩子無限自由,孩子卻成為了小霸王,父母替孩子承擔各種過分自由下可怕的后果,成為孩子的仆人。
因此,“他還是個孩子,他才33歲!”“我殺的不是別人,我殺的是我媽!”“他才12歲,還要回去接受教育!”各種弒父弒母,巨嬰案層出不窮。是孩子占主導地位所導致。
而現如今,人人都具有平等意識,意味著我們不能再隨意控制和命令別人。
平等,就是每個人都有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力。包括孩子!
但很多成人無法接受孩子自己做決定的事情,總想干預孩子的決定。
二、成人必須主導孩子
成人覺得,必須要主導孩子的原因在于:
1.成人對孩子與自己平等的觀念感到不安。
成人總會覺得孩子還小,怎么可能與自己平等。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我吃過的鹽,都比你走過的路多。
論知識面,成人自認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論生活自理,孩子肯定比不上成人。論經驗技巧,孩子也追不上成人的經歷。
因此,成人會對與孩子平等的觀念而感到不安,心里也會問:憑什么要與孩子平等?
2.成人對自己的價值感不明確。
當成人與孩子作比較時,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能從心理上提升自己的重要性。通過對比孩子的弱小,來顯示成人的強大。
但事實上,這只是個錯誤的幻覺。孩子往往比我們有能力,更有潛力去應對外面的世界。
三、孩子的內在動機
魯道夫認為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內在動機。
而觀察這個行為產生的結果,就能發現他的動機。
孩子惱人的行為背后,都有其特定的錯誤目標。找到這個錯誤目標,我們才能幫助孩子走向正常化。
四、新的育兒觀
很顯然,傳統的育兒觀:成人必須占主導位置,孩子是一張白紙,可以隨意繪畫等,已經無法在當今的社會立足。
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后都有錯誤目標,而父母如何看到孩子的錯誤目標,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如何才能成為孩子的合作者?關于新教育的方法,很多父母都還沒學會。
孩子的錯誤目標
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后都有其特定的錯誤目標。以下是孩子的4種錯誤目標。
一、尋求過度關注
孩子對歸屬感有強烈的需求,而通過“過度關注來”尋求歸屬感,這是孩子最常見的錯誤目標。
例子
比如:笑笑在媽媽做家務時,總不能安心的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總能找到借口,讓媽媽為他而忙碌——或是跑向媽媽,想要媽媽擁抱;或是告訴媽媽想要吃零食;或是請求媽媽的幫助,自己不會脫褲子上廁所;或是不小心打翻杯子,讓媽媽為此而忙碌。
其實,4歲的笑笑能夠很好的照顧自己。但孩子的行為反復在告訴媽媽:除非你能看得到我,否則我什么都不是。只有在你為我而忙碌的時候,我才感到自己的價值。
錯誤定位
這是屬于孩子的錯誤定位——只有被關注,我才有價值。倘若媽媽一直無法發現,就會為孩子頻繁發生的問題而焦頭爛額,影響親子關系。
二、權力之爭
成人時不時地就會陷入與孩子的權力之爭,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覺得,如果順從父母,就是屈服于比自己強大的權力,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價值。
例子
比如:約定好睡覺前只能看一集動畫片的寧寧,在媽媽多次提醒:睡覺時間已到,要關電視上床睡覺。但寧寧依然不為所動,執著的守在電視機前,叫囂著:我就要看電視!
媽媽看到這樣的場景,暴跳如雷。兇狠地奪過寧寧手中的遙控器,關掉電視,寧寧因此還反抗,拒絕上床睡覺。媽媽迫不得已,打了寧寧一頓。
其實在電視大戰中,雙方都在試圖展示,自己才是說話具有權威,必須服從的那個,但在媽媽打寧寧的那一刻,就已經宣告媽媽的失敗了。
寧寧用拒絕上床睡覺的這個行為讓媽媽持續受挫。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緒,憤怒的背后是深深的無助。因此,孩子占了上風。
錯誤定位
權力之爭持續下去,容易發展成習慣。孩子會產生一個錯誤定位:只有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以這樣的方式成長,孩子或許會成為持強凌弱或者專制者。
三、進行報復
當成人與孩子在權利之爭中越陷越深,雙方都想征服對方,孩子很有可能會發展成報復的行為。
例子
比如:
可可和弟弟在客廳玩,媽媽在廚房忙,突然間,可可猛地推了一把弟弟,趁媽媽不注意,一直打弟弟。弟弟開始大哭,媽媽趕過來時,弟弟的頭已經被磕了一個大包。
報復的行為通常發生在成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孩子痛苦傷害他人,來補償自己受傷的情感——弟弟搶走了父母的愛,自己是個壞孩子。
錯誤定位
這時候,孩子的錯誤定位是——我只有通過報復,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價值。
實際上,孩子的內心非常沮喪。
四、自暴自棄
沮喪到極致的孩子,會產生第四個錯誤目標——自暴自棄。
例子
子恒因媽媽一直不滿足孩子的玩具需求,在園因玩具的問題,而與孩子們發生沖突。子恒想要玩別人的玩具,但別人不同意,子恒就悄悄的把玩具拿走,或直接上手搶玩具。
多次以后,朋友圈中逐漸形成一個認知——子恒會打人,還會“偷東西”,是個壞孩子,大家不要跟他玩。
子恒感受到來自伙伴的不接納,但媽媽又一直不滿足,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伙伴越不接納,子恒越放肆——當著伙伴的面,把伙伴的玩具當場毀壞,或是更兇狠地傷害別人的身體。(當時他才不到三歲)伙伴們更不愿意與子恒一起玩了。
子恒的玩具需求一直無法滿足,他也想融入小伙伴中,但一直找合適的方式。
而伙伴們也已經對他有一份先入為主的標簽——壞孩子,不管子恒做出任何討好行為,伙伴都不愿意接納。
子恒干脆自暴自棄,用更惡劣的方式表明:放棄我吧。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孩子。
錯誤定位
這時候孩子的錯誤定位是——我很沒用,放棄我吧,我就是個壞蛋,無藥可救!
解決方案
《孩子:挑戰》中給出了34條養育孩子的新原則。主張家長既不縱容孩子,也不嚴懲孩子,建議家長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合作者。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鼓勵但不獎勵,堅定而不懲罰
1.鼓勵
鼓勵孩子是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鼓勵時敘述事情本身,當孩子沒達到預期目標時,不做任何令人氣餒的評價,并幫助孩子把事情與人剝離。
例如:
當孩子在學習如何脫衣服時,由于手部力量和技術不夠,無法把衣服從下往上脫,可以對孩子說:我觀察到你在嘗試自己脫衣服,我欣賞你的自理。(敘述事情本身)
當孩子對于自己無法脫衣服這件事情表示很焦慮時,可以對孩子說:慢慢來,不著急,即使暫時沒有辦法自己脫衣服,但你依然很好。(幫助孩子把事情與人剝離,事情沒做到沒關系,但人依然很好)
2.獎勵
獎勵無法給孩子帶來歸屬感。它只會讓孩子養成錯誤的價值觀:這件事情只有在得到好處時才會做,得不到任何好處則不做。
例如:
當孩子習慣了做完家務以后,能得到相應的報酬。父母終有一天會發現,孩子每做一件父母要求的事情時,總會向父母索取好處,而當父母逐漸拿不出令他們滿意的獎賞時,孩子可能已成為了“白眼狼”。
3.堅定
堅定能讓孩子感受到界限,與人相處的界限,與規則的界限。界限感清晰的孩子,不容易受傷,也不會隨意傷害別人。
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是最理想的方式。而如何做到溫柔而堅定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堅定的同時,可以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
比如:
孩子執意要看電視,但已經到睡覺時間時,可以對孩子說:你選擇自己關電視?還是我來關電視?
倘若孩子不選擇,那就我們來幫助孩子選擇——我們來關掉電視,不帶任何情緒的,把孩子抱到床上,告訴孩子:該睡覺了,晚安。并營造一種睡覺的氛圍——關燈,安靜休息。
4.懲罰
懲罰只會讓孩子帶來更強烈的反抗和挑戰。
《孩子:挑戰》中提到:我們必須意識到,試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是毫無用處的,沒有哪種懲罰能得到持久的服從。現在的孩子寧可受到懲罰,也要維護自己的權利。滿足感要通過貢獻與合作得到。
比如:
可可推倒弟弟,媽媽因此而懲罰可可——面壁思過。但傷害弟弟的行為,并沒有停止,他總會在媽媽看不到的角落,忽然地傷害弟弟。可可只有在,媽媽給予他很多很多的愛時,才會對弟弟好。
二、保持中立態度,同時贏得合作
1.保持中立態度
保持中立態度,意味著做好自己,不過度取悅孩子,也不隨意介入孩子之間的沖突,不過度保護孩子,也不受孩子恐懼的影響,不過度憐憫孩子,對孩子一視同仁。
而當與孩子發生權力之爭時,及時的退出戰場。在這場爭斗中沒有了對手,孩子就會自覺無趣。
比如:
當可可與弟弟因玩具的事情起沖突時。
可可說:你不給我玩玩具,我就不跟你玩。
弟弟說:你這是威脅,我不愿意你威脅我!
可可說:你可以不接受我的威脅,但你不把玩具給我,我就不跟你玩。
弟弟說:我有我表達的權利~
當可可與弟弟同時來找媽媽理論時,媽媽可以嘗試一下,讓孩子自己解決,不介入孩子之間的沖突。
2.贏得合作
贏得合作主要有以下3點:
a.家庭會議
定期開展家庭會議,讓孩子參與制定家里的所有規則。傾聽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當成家里的成員,同樣擁有話語權。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更愿意去遵守規則。
b.享受樂趣
享受與孩子相處時的樂趣,做會玩的父母。
共同的游戲時間,可以成為家庭和諧,相互了解的重點時間。
c.學會獨立
引導孩子學會獨立,獨立做自己的事情。只有當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時,孩子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價值。否則孩子一直會往外尋求關注。
三、合理自然結果,尊重傾聽平等
1.合理自然結果
利用合理和自然的結果,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讓孩子拒絕成為巨嬰的唯一方式。
比如:
當孩子繪畫時,故意把顏料弄得滿地都是。正常情況下,成人會非常憤怒,但當我們換一種角度思考:孩子把地面弄臟了,要由孩子負責清理干凈。
當我們把事情的結果交還給孩子,孩子才能真正長大,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并有意識的管理自己的行為。
2.尊重傾聽平等
尊重有三:尊重孩子,尊重規則,尊重別人。
尊重孩子,意味著傾聽孩子的想法,并有意識的實踐他們的想法。
而尊重規則,這意味著界限。界限感強的人不容易受傷,也不隨意傷害別人。比如:界限感強的人,開車時會遵守紅綠燈規則。而毫無界限的人,則會發生酒后駕駛,亂闖紅綠燈等行為。
傾聽
傾聽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情緒的自然流淌。當我們壓抑孩子的情緒,不允許孩子發泄情緒,孩子或許會把情緒隱藏,但并不會消失。
他會在成長后的某個瞬間,忽然爆發,而那種爆發,是所有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就好比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
平等
平等則意味著,我們需要注意與孩子說話的語氣。擁有一段平等的親子關系,是孩子面對未來成年社會的雛形。
當身邊的人都平等的對待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值得擁有這份平等,而長大成人后,面對權威的壓迫也有勇氣,有膽量說不。
總結
《孩子:挑戰》中強調:傳統的養育方式已不適用于現今的孩子,只有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內在動機,運用34條養育孩子的新原則,才能贏得孩子的合作,與孩子建立一段親密的親子關系。
一點愿景
你還有哪些育兒困惑呢?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體驗~
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愿每個孩子都擁有五彩繽紛的童年,
愿每個生命都能被愛所照亮。
我是資深幼教,育兒問答達人,正面管教,愛和自由追隨者,更多精彩的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