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富田和成,日本特大金融科技平臺CEO,暢銷書作家,PDCA控。
●PDCA是企業強有力的管理模式
作者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嗎?講了一堆假大空的話就有了這種“如果”
說到這里,如果各位讀者的思路已經開始發生轉變,相信此書的目的也就達成了一半。
5.覺得問題改善了便可以萬事大吉
關于PDCA中的A,一般人都把它翻譯成日文的“改善”,我卻寧愿把它翻譯成“調整”。我不希望大家只一味地強調“改善”,而忽視了對自己能力的“拓展”。
●充分認識PDCA的規模效應
所有PDCA不僅包含自身上一層面的PDCA,同時也包含將其自身細化的下一個層面的PDCA。
●從事券商時期實際經歷過的高效PDCA工作術
只要持之以恒,每天堅持運轉PDCA,數年之間的差距轉眼間就會不復存在。
●越深入就越讓人感到其樂無窮
讓人感到焦慮、疑惑、躊躇不前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不知道自己最終想要得到什么樣的結果(目標不明確)·不知道自己目前所做的努力是否值得(方向不明確)·不知道自己現在的做法是否應當繼續(手段不明確)
不弄清楚這些事情,就無法激起內心的熱情。處在這種情況下的人,遇到問題也沒有勇氣主動解決。
●何為高效PDCA工作術?
制訂計劃,具體實施,成果驗證,重新調整。一個循環結束后的成果產出,成為下一個循環的改善方案,或者叫作拓展方案。
這一方案反映在下一個循環當中,同時開啟了新一輪的計劃、實施、驗證和調整。
1.計劃(PLAN)
目標制訂得越具體,目標與當前所處位置之間的距離就越明確。距離明確了,未來一年中應當付出的努力,即必須解決的課題,或者應當采取的路徑就會越清晰。
4.調整(ADJUST)
通常第四個階段被稱為“改善”或者“行動”(ACTION)階段,本書則把這一階段稱為“調整”(ADJUST)階段。
調整方案,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大種類?!傮w目標的調整·對實施計劃的大幅度調整·對解決方案以及具體措施的調整·不需要調整
●步驟一 定量化目標管理(設定KGI)
1.設定目標的截止日期
2.目標的量化管理
大忌,自省
如果不設定具體日期,很容易使人產生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結果勝負成敗只能靠碰大運。
3.盡可能將目標具體化
理想的目標值通常應當是一到三個月。
這個期限,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對于整個團隊的成長都給予了充分的時間(當然那還要取決于目標的具體內容)。通常認為,這期間環境不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更有利于制訂出行動計劃。有利于制訂行動計劃,同時意味著能夠始終使團隊保持高漲的熱情。
●步驟二 找出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
目標確定之后,接下來就要對目標與現狀之間的差距進行分析。
●步驟三 制訂課題、提出解決方案
目標與現狀明確之后,就要制訂課題,提出解決方案。
理想的結果是,制訂出的課題準確無誤,并且沒有絲毫的遺漏。
計劃階段能否保證PDCA高效運轉,完全取決于對事物的整理是否全面,對現狀的分析是否透徹(這部分內容將在第三章應用篇中加以說明)。
●步驟四 將課題按照優先順序排列,鎖定三個主要課題
在決定“暫時擱置”事項的同時,將“務必實施”的課題排列出優先順序。
其中應當遵循的標準有以下三點:
整體效果(IMPACT)、所需時間以及能否輕松參與。
1.整體效果(IMPACT)
PDCA原本就是一個假說思維的過程,一旦發覺假說條件不成立,那么只要改變條件重新制訂課題即可。
如何排列優先順序?
對于那些無論如何也打不起精神的人,就需要爭取得到外部的協助,通過同事之間的交流賦予其開啟工作熱情的鑰匙?;蛟S也可以考慮將其排除在團隊之外。
●步驟五 課題的KPI指標化
凡事不可面面俱到。應當突出重點,掌握輕重緩急,這一點至關重要。為此,我們就必須對眾多的事物排列出優先順序,這其中所包含的建設性意義不言而喻。
●步驟六 制訂解決方案,達成KPI指標
之所以把它們稱為“最重要KPI指標”,是因為它們就如同一個子目標,在這個子目標實現的那一瞬間,總體目標便可以大大地向前推進。它們在所有KPI指標當中占據著特殊的位置。對于這樣一個“最重要KPI指標”,或許不需要每天驗證,但至少也應當把它寫下來貼在辦公室的墻上,每天加上一些批注以示對它的特殊關照。
考慮到以后還有驗證的機會,有時即使對解決方案沒有足夠的信心,也應盡快實施并對結果進行及時驗證。這時一旦發覺假說不成立,就要控制風險防止進一步造成致命的傷害。
這種PDCA的思維方式,與內田和成先生所著暢銷書《BCG視野:假說驅動管理的魅力》(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以及埃里克·萊斯所著《精益創業》(日經BP社出版)的思想極其相似,他們都主張只要感覺到“某種可能”的存在,就應該立即驗證以探求究竟。
●步驟七 將解決方案按優先順序排列
PDCA循環重點是保持課題的運轉,其間首先應當保證“最重要KPI指標”課題的運轉。在此基礎上,如果有精力,或者認為有必要采取其他措施,根據需要還可以隨時追加解決方案。
●步驟八 將計劃可視化
如果由一個團隊共同運轉PDCA循環,團隊成員就應當對計劃制訂的全過程實現共享。根據以往的經驗,當計劃者與執行者不是同一人物時,經常會出現在執行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方案被突然擺放在面前的尷尬局面。執行者的情緒決定團隊的執行力度,不能有半點疏忽。
另一方面,如果是個人運轉PDCA循環,就要力求將解決方案“可視化”。在此我建議,應當把KPI指標寫在紙上,貼在四周顯眼的位置。
應用提示二:暫時脫離PDCA框架的束縛思維導圖的基本目的,是對課題進行梳理。
作為參考,目前使用的思維導圖軟件多為XMind公司出品的XMind軟件(一款商業思維導圖軟件)。此軟件可同時在Windows和Mac程序上運行,非常適合公司年輕職員使用。
●因式分解決定PDCA的速度與深度
“公式符號”
“邏輯樹”
5.促使PDCA循環快捷深入
只看到目標與現狀之間的落差,很容易讓人感到失望,以致放棄對目標的追求。如果將目標拆開分解你就會發現,那巨大的落差不過是一級一級小小的臺階堆砌的結果。因式分解,是將眼前的壁壘敲打成碎片的最好工具。
●要領二 深度挖掘、追究原因五次
邏輯思維的另一個基本概念,是因式分解當中存在著的兩種不同的邏輯樹形,一種是反復強調“WHY”(原因)的WHY樹形,另一種是反復強調“HOW”(如何)的HOW樹形。
在查找原因時,就要反復追問并且回答“為什么(為什么不行?/為什么能行?)”的問題;在尋求解決課題或者解決方案時,就要反復追問并且回答“如何”(如何組織/如何實現?)的問題。
●要領五 簡單課題按照“質×量”分解
到了第二層、第三層甚至更深層次,依舊按照MECE原則分類的竅門,便是按“質×量”的分解方法。
應用提示二:暫時脫離PDCA框架的束縛思維導圖的基本目的,是對課題進行梳理。
作為參考,目前使用的思維導圖軟件多為XMind公司出品的XMind軟件(一款商業思維導圖軟件)。此軟件可同時在Windows和Mac程序上運行,非常適合公司年輕職員使用。
思維導圖既是因式分解的工具,同時也是PDCA的參考記錄。
●步驟五 確認落實的同時逐步推進具體任務
為了提高實施環節的運轉速度,有必要在實施階段對具體任務“TODO”的落實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具體地說,每天至少確認一次落實情況,理想狀態是每天確認數次。例如,早上開始工作前應當準備好當天具體任務“TODO”的任務單;白天隨時對“任務進展情況”進行核實,如果進度緩慢就應設法提高速度;對于持續型具體任務“TODO”,則應當按照“持續改進記錄表”確認每一天的達成率。
●解決方案與“行動措施”(DO)和“具體任務”(TODO)的區別
分解解決方案的結果是DO(行動措施),分解DO(行動措施)的結果是TODO(具體任務),每分解一次,條目的數量都會有所增加。
之所以要將行動措施分為“DO”和“TODO”兩個部分,是因為,如果僅僅停留在“DO”的措施階段,多數情況下很難保證計劃措施的具體落實。
無法實施案例之二 未能落實到具體任務
自省,深有感觸
閱讀商務書籍很有刺激性。受此啟發,人們有時會有所感悟,覺得其中的內容也可以作為自己的課題。但是感悟歸感悟,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合上書以后卻拿不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無法實施案例之三 唯恐結果失敗
勇于嘗試,敢于失敗,這就是所謂“行動優先”的理念。因為有了失敗,才使得假說的精度不斷提高。相反,假說因修正而存在,因為有了修正環節才使得假說有了保障。
●步驟四 將行動措施“DO”落實為具體任務“TODO”
把行動措施“DO”落實為具體任務“TODO”,就是將行動措施分解,這樣實施起來不至于迷失方向。其中首要的一點,便是設定具體任務的日期期限。以往正是因為沒有設定日期期限,行動措施“DO”才時常被擱置。
·WHO(誰)·WHOM(對誰)·WHEN(何時)·WHERE(何地)·WHAT(做什么)·WHY(為什么)·HOW(怎樣)·HOW MANY(多少個)·HOW MUCH(多大程度)
●步驟五 確認落實的同時逐步推進具體任務
為了提高實施環節的運轉速度,有必要在實施階段對具體任務“TODO”的落實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具體地說,每天至少確認一次落實情況,理想狀態是每天確認數次。例如,早上開始工作前應當準備好當天具體任務“TODO”的任務單;白天隨時對“任務進展情況”進行核實,如果進度緩慢就應設法提高速度;對于持續型具體任務“TODO”,則應當按照“持續改進記錄表”確認每一天的達成率。
具體任務“TODO”管理軟件
mark
目前使用得較為廣泛的具體任務“TODO”管理軟件,是被稱為“TODOIST”的服務軟件。
●警惕“人”身上潛在的風險
PDCA循環能否得以順利運轉,在某種程度上還取決于人的主觀意愿。當你的視線從電腦屏幕移開的那一瞬間;當你起身離開再次回到座位的那一瞬間;當你接聽完電話將聽筒放回原位的那一瞬間,此時此刻如果在目光所及之處大大地貼上一張便條,看到它就會重新喚起你失去的記憶。
●“大膽取舍”,切忌“貪大求全”
自省
如果無限制地為自己設置出許多具體任務“TODO”卻又無法實施,最終只能讓你大失所望。
始終保證從優先順序較高的事項著手做起。
●“時間管理”的三大原則
所謂的“時間管理”,這里可以考慮有以下三種手段。①割舍。②替換。③壓縮。
●重點審視日常業務以“壓縮時間”
尤其應當指出的是,有關提高工作效率的選項,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均為產生積極效果的事項。這就好比一個人掌握了盲打技術,一生可以節省數千小時,可遺憾的是只有少數人會刻意去練習。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多數人只顧眼前利益,總是傾向于選擇緊迫性較高的事項。
正確的做法是,在保留第二象限事項的前提下探索其他對策。除此之外,關于第一象限(重要且緊迫)事項更為現實的考慮是,如何調動起周圍人的積極性以得到更多的外界的援助。
KDI指標未能按計劃達成
所謂分析原因就是反復提出各種“質疑”,在此基礎上對課題進行有序的梳理。
KPI指標未能按計劃達成
要記住,事情可以委托他人去做,但自己必須定期聽取匯報,以便持續不斷地進行追蹤。
●步驟五 分析成功的經驗
成果的取得并非都是糾正錯誤的結果。多數情況下,施展才華為整體局勢帶來的正面效應會更加顯著。
●驗證精度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有關KPI驗證,基本原則是——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加快驗證程序。
●受到“啟發”于是產生了“C”
PDCA循環并非總是開始于計劃階段。
有時受到挫折,于是看到了自己的缺陷(C);讀過一本書,便想著立刻要去實踐(A),由此便播下了PDCA的種子。
●不必擔心結果出現錯誤
如果將原因歸結于精神層面,無形之中給人一種“暫時告一段落”的感覺,從而使得思維陷入停滯狀態?!皧^發圖強”或者“全心投入”都只是“量”的指標。保持旺盛的工作熱情固然重要,方向錯了再努力終將無法取得成果。
●系統理解“調整”(ADJUST)并非易事
·“P”設定目標,提出課題,制訂KPI指標,找出解決方案。
此階段成果=總體目標(KGI)、課題(KPI)、解決方案。·“D”將解決方案具體轉換為行動措施,制訂KDI指標,將行動措施進一步落實為具體任務(TODO)并予以執行。
此階段成果=行動措施(DO)、KDI指標、具體任務(TODO)?!ぁ癈”對KGI指標、KPI指標及KDI指標進行驗證,找出失敗的原因和成功的經驗。
此階段成果=達成率、失敗原因、成功經驗。·“A”根據驗證結果找出調整方案,為下一個循環做準備(或者終止循環)。
此階段成果=調整方案。
結束語
《精益創業》一書中提到的最低價值產品(Minimum Valuable Product)的概念。最低價值產品,是指“可以供驗證的最低限度的產品”。換句話說,就是在提供某種產品時,首先需要提出最低限度的構想,通過PDCA循環反復驗證,最終構建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