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假日就遇到關于課外補習班的問題。在今天上午的學而思數學補習班上,坐在邊上的一位媽媽在談到自己兒子時,說:“今天下午的學而思英語補習班,我兒子不想上了,我想想也是,孩子幾天來挺累的,就給他請假了。”然后,她告訴我,從周五放學到周日,她兒子已經參加了兩個奧數補習班、一個語文補習版、一個國畫班,還有一堆學校的作業等著要完成。
而我算了算大女兒,其實她參加的補習班也不少,其中固定的是每周五傍晚的舞蹈課、周六上午的鋼琴課和下午的英語課、周日上午的數學課,此外這個學期開學以來為了備戰五星全能比賽還堅持參加了周三晚上的英語補習——這個補習從第一堂課的20多人到現在只有3人還在堅持了。她媽媽也勸過她是不是就不要參加了,因為從學校趕往補習班其實路程很遠,每天上學也要趕半個多小時的路,特別是周三還要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壓力其實挺大的,但大女兒堅持要參加。為了參加這個補習,周三那天她會特別抓緊時間完成回家作業,其中還特地使用過一兩次回家作業的“免做卡”,免做了一些抄寫作業——這也是她反對我貶低“免做卡”價值的最有力“武器”。
事實上,大女兒其實對學而思的語文補習班也非常感興趣,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受大量閱讀的影響,她對語文補習的興趣可能要遠大于數學和英語。在今年初的寒假期間,她就堅持讀完了一整期的語文補習課。當新學期開學時,我們詢問她是否還要繼續時,她表示要堅持讀下去。后來實在安排不出時間,在讓她對自己雙休日時間的安排中不得已放棄語文,主要原因是她可以通過日常課外閱讀來彌補這些她感興趣的知識。
那么,孩子究竟需不需要上那么多的補習班以及各種培訓班?
這里涉及到很多父母對養育孩子的基本觀點:孩子怎樣成長并依靠什么生存?對于這一問題,1000個父母可能就有1000個答案,而且相互間可能根本也無法說服。而我的觀點可能比較簡單,即“生而為學”:孩子出生后就依靠著各種學習來成長——學習用眼睛觀察這個世界、學習用耳朵聆聽這個世界、學習用雙手觸摸這個世界、學習用雙腳丈量這個世界、更學習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這個世界。正是在學習中,孩子一步步地成長,并最終習得他賴以生存的各種技能,而這些技能的源頭是學習能力。因此,我不介意把學習稱為孩子成長的“元任務”,而把學習能力稱之為人生的“元能力”。
如果認同并接受這樣的觀點,我想上面的那個孩子要不要上補習班和培訓班的問題似乎就不難回答了。當然,孩子學習的內容和形式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并非只有上補習班和培訓班這樣一個途徑,但誰都不能否認這是學習的有效途徑。父母當然可以帶著孩子去參與更多形式、更多內容的學習,讓孩子不僅僅囿于一間教室中去學習知識、培養學習能力。這其中的關鍵在于,父母本身對待學習以及培養學習能力的態度。
我對那些反對孩子參加補習班、培訓班并親自帶著孩子投入到更鮮活的學習中的父母表示欽佩和敬仰;但對那些一面反對著孩子參加補習班和培訓班,一面卻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或者帶著孩子參與毫無價值甚至有負面影響的活動的父母不予認同。他們反對補習并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只是為了減輕自己的教育責任和負擔。
正如我一直表述的觀點那樣,父母對待補習的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待學習的態度以及陪伴孩子一起學習的態度。如果父母足夠重視學習,就一定會陪著孩子把握住各種學習的機會、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至于是不是到補習班,倒未必重要。而那些能夠在周末放棄自己的休息,陪著孩子坐在課堂內參與到孩子學習中去的父母,如果他們在對待學習上的態度是認真的,孩子也一定會感受到父母這份認真對待學習的態度,樹立起自己對待學習的信仰并化為學習的實際行動,因為從本質上講每一個孩子都是喜歡學習的。因此,我不贊成那些父母坐在課堂內卻戴上耳機看片子的行為,因為孩子在前面不經意的回頭,會看到父母的行為,能感受到父母對待學習的輕視,也會破壞孩子對待學習的信仰和行動,那花那么多錢去參加這個補習和培訓又有什么意義?但凡參加補習和培訓沒有成效的,大體問題都出在這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