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我是如何練就寫作這門絕活的
昨日,林清玄大師在網友們的一片驚呼和詫異中離我們遠去了。
每個大師的離去總是帶給我們太多的唏噓和遺憾,比如前不久離我們遠去的李敖、金庸。
為什么大師的離去總是太給我們無盡的遺憾,因為每個大師都有著別人拿不走的絕活。
林清玄、李敖、金庸三位大師的絕活是各自的文學成就。他們的離去是中國文壇上的極大損失。
今天我們跟著林清玄大師的文學之路來看一看,大師們是怎么練就寫作這門絕活的。
絕活就是一個人將一項普通的技能練到極致。
有些人說,寫作是具有天賦的,我沒有那個天賦啊。
有人說,我有好多想法但是不知道怎么寫?
有人說,我寫著寫著就卡殼了,不知道往下怎么寫了。
有人說,我找不到寫作素材啊?
那我們的林清玄大師有沒有遇到這樣子的困惑呢?
(一)
別讓出身限制了你的夢想,不要輕易給自己設限。
林清玄出生在一個超級大家庭,兄弟姐妹十八人,父母是農民,兩個人撐起二十人的家庭,常常窮得沒飯吃。
林清玄說:我們小時候,每到飯點,父親就擺出十八只不一樣的碗(哪有錢去買一套完整的碗),一只碗放一點點米飯。
林清玄在家里排行十二,父母都叫他十二。
高中時,父親問林清玄:“十二啊,你長大后想干什么?”
林清玄說:“我想當個作家。”
父親啪的一巴掌就打過去:“不可能!”在父親半生的經驗里,全村三百人,就沒聽說過誰能當作家養家糊口,你小子想上天了。
可是,父親的這一巴掌并沒有打掉林清玄的作家夢想。
你看,林清玄出生在一個家徒四壁的農民家庭,他沒有讓出身限制了自己的夢想。他沒有因為出身農民就給自己設限:農民的孩子就要當農民。
當他看到農民的辛苦和凄慘時,他決定要替農民發聲,要發聲就要當作家,就這樣當作家的種子根植在了小小林清玄的心中。
(二)認定目標就要堅持目標,并用實際行動去靠近夢想。
林清玄很清楚要當一個作家,第一個條件就是要讀很多書,第二個就是要思考。
可是,在當時的臺灣教育環境里面,是沒有條件讓你在高中時讀很多的書,也沒有機會讓你每天思考。
所以那時上到高二,林清玄幾乎變成學校里的一個怪物,因為他每天都會跑到海邊去散步、去思考,思考人類的前途。大家都覺得這個小孩怎么如此奇怪。
他每天都去學校圖書館看書,他立志將圖書館里的書從第一本看到最后一本,什么種類的書他都看,每天做筆記,可是那時的他就是認定一個作家就必須懂得很多,所以必須拼命看書。
再后來圖書館里的書看完了,他就去外邊借書。
那時沒有復印機,借來的書只能抄,抄完以后裝訂。
那段時期,他抄了很多三十年代的作品,這些作品非常深刻地感動著林清玄,也為他寫作打下了很扎實的基礎。
那時候,林清玄每天堅持寫一兩千字的文章,這也是當時唯一支持他繼續讀書和活下去的理由。
小學開始每天寫500字,中學寫1000字,高中寫2000字,大學寫3000字,他一直堅持下來,不停的寫讓他成為了臺灣著名高產暢銷書作家。
(三)排除追夢路上的一切干擾,只要你付出,成果就在不遠處的拐角等你。
因為喜歡讀課外書,所以課業成績一落千丈,課業成績不好,學校老師就看不起,不但看不起,而且態度也不好,常常因為很小的事情,被老師罵。
結果到了高二,他已經被記了兩大過、兩小過、留校察看。他們不準林清玄再住在學校宿舍,老師怕林清玄這些行為影響到其他同學。
雖然被記過,被趕出學校,絲毫沒有動搖林清玄讀書寫作的決心。
他跑到學校外邊去租民房住,繼續他熱愛的讀書和寫作。
寫了一段時間之后,因為投稿常見報,林清玄在學校里漸漸出了名。那時他的文章常被登在《聯合報》《中央日報》……這些不得了的報紙上,大家都覺得很驚訝,開始對他另眼相看。
再后來他常代表學校出去參加作文比賽,每次都得獎。好幾次還得到臺南市論文比賽一等獎,老師也開始善待他。
你看,一個沒有任何天賦的地道農民兒子,從立志當作家那一刻起,排除艱難,努力讀書,寫稿,直到最后成為當代著名散文大師,臺灣暢銷書作家。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寫作天賦,那么就多讀書,給自己插上天賦這個翅膀;如果你覺得寫著寫著卡殼了,那么你就多寫,換著法子,換著角度去寫;如果你找不到素材,那就多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
林清玄的成功告訴我們:寫作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你肯努力,多讀書保證一定的輸入量;多思考找到與他人不一樣的視角和角度;每天堅持寫。
那么不管你是一個農民、工人、無業游民,你也一樣寫出屬于自己的文字,甚至會成為一個作家,還可以用文字來養活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