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攝影這件事,我談不上熱愛或是專業(yè)。遇見好看、有趣的場景,我也會像大多數人一樣,用手機或者相機把它拍下來,至于專業(yè)術語上的取景、用光,一時間全跑到九霄云外,圖的就是按下快門那一瞬間的成就感,想想若是把這些框框條條硬加上去,再去按的時候,恐怕多少還是有些打折扣。愉悅感沒了,做什么都不起勁。
大學的時候,開設過攝像攝影課程。厚厚的一本書,整整一個學期,專門講如何攝影。但那時候,壓根兒不感興趣。老師課余布置的攝影作業(yè),第一個念頭就想著去照花兒,至于為什么,自己也搞不清楚,拿著相機奔著花壇就去,也就是在那會兒,才清晰的看到花兒的模樣。廢盡心思,隨心組合,妄圖把自己看到的拍下來,卻不曾想最后出來的照片被評為沒有對準焦點。獨到的審美觀念被否決,對于攝影這件事情,本來就不熱乎,索性也就心灰意冷。
臨近畢業(yè),因工作性質的原因,要用到相機,去單位報道的前一段時間,拼命惡補理論知識,從鏡頭的分類,到相機的工作原理,再到后期的照片處理,認認真真的抱了一回佛腳,一時間又成了理論主義,也勉勉強強將半只腳放到攝影的門檻。然而,到了真正實戰(zhàn)的時候,發(fā)現所要用的微乎其微,大部分時間是連續(xù)不斷的快門動作,充其量也就是打開閃光燈,保持雙手穩(wěn)定,照出來的景象不虛就行。時間一長,臨時抱佛腳的那點家底又忘得差不多。
眼看著就要在攝影這條路上漸行漸遠,但倔強的個性又一把將我拉回來。生活可能就是這樣,想要的得不到,不放在心的卻歪打正著。大部分與相機在一起的時間,讓我不得不開始注意到它。每一個按鈕,每一個數字,裝配成這樣動輒千萬的相機,到底值不值?偶爾也會自己動手去論證所謂的攝影理論,看到別人拍攝的照片,用自己掌握的“一星半點”去肢解開來,這個時候才慶幸畢業(yè)之前的那點臨時貯備,也領悟到了胡先生“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不過歡喜之余,更多的應該是悲傷。不經過實踐歷練的照片,終歸是漏出破綻的,而且老抱著前期佛腳的自我滿足感,往往帶來的結果是原地踏步,不知悔改。
現在要問我怎樣拍一張好的照片,我也答不上個所以然。理論太多,隨性就少;隨性太多,焦點就少。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人去看,終歸是不一樣的,可以模仿,但一定要有個性。我想,這也是為什么一時間有那么多的人喜歡單反,喜歡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