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這篇主要內容探索 類的結構分析。
- 通過上篇iOS 探索 isa與類關聯的原理,知道了isa關聯了當前的類信息之后,類的屬性、方法列表等存在哪里呢?抱著疑問我們開始類的結構的探索。
準備工作
一、引入元類
我們通過LLDB調試, 先探索類的內存信息。注:其實圖中第二個打印的指針指向的HJPerson的元類。
那么我們按照上圖的打印分析,我們繼續尋找元類的上層是啥呢?如下圖
如圖2、3、4中 打印元類還有根元類NSObject ,圖中3和4的又不一樣,分析可知一個是
NSObject類
一個是 NSObject的元類
,NSObject的元類
又是HJPerson的元類
的根元類
, 根源類再次查看地址還是自己,說明已經到底了。
先梳理一下isa指向流程:isa對象
——> 類HJPerson
——>元類HJPerson
——> 根元類NSObject
<=> 根元類NSObject
從圖片上可以看出,NSObject的元類、根元類,根根元類的指針地址都是一模一樣的
總結一下對元類的理解:
元類就是類對象所屬的類。所以,實例是類的實例,類作為對象又是元類的實例。OC中所有的類都是一種對象,所以元類也是對象,那么元類是根元類的實例,同時根元類是其自身的實例。
二、 分析isa、對象、類和元類的關系
對象
、類
和元類
跟隨isa指針
走向關系簡單流程如下圖
- 元類也有isa指針,它的isa指針最終指向的是一個根元類(root metaClass);
- 根元類的isa指針指向本身,這樣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內循環;
最終各個類實例變量的繼承關系如圖:
isa經典流程圖
isa流程圖 注:
- superClass是一層層集成的,到最后NSObject的superClass是nil。而NSObject的isa指向根元類,這個根元類的isa指向它自己,而它的>superClass是NSObject,也就是最后形成一個環。
- metaClass也是相互繼承的。
三、源碼分析 isa的來源:objc_class與objc_object
struct HJPerson_IMPL {
struct NSObject_IMPL NSObject_IVARS;
};
struct NSObject_IMPL {
Class isa;
};
查看HJPerson類
的編譯后的結構體,我們發現NSObject_IMPL
也是個結構體,結構體內部的isa
是一個class
類型的,說明isa
也是一個class
的對象,那么class
又是啥?
再次查看class
的來源
//class又是objc_class的對象
typedef struct objc_class *Class;
//objc_object結構體里面有isa
struct objc_object {
Class _Nonnull isa OBJC_ISA_AVAILABILITY;
};
//objc_class 繼承objc_object
struct objc_class : objc_object {
// Class ISA; //默認有個 ISA
Class superclass; //父類
cache_t cache; //緩存
class_data_bits_t bits; // class_rw_t * plus custom rr/alloc flags
class_rw_t *data() const {
return bits.data();
}
void setData(class_rw_t *newData) {
bits.setData(newData);
}
......
可以看出:
-
Class
是一個objc_class
結構類型的對象,id
是一個objc_object
結構類型的對象。 -
objc_object
結構體中可以看出來,這個結構體只有一個成員變量,這是一個Class
類型的變量isa
。 -
objc_class
又繼承objc_object
,其中// Class ISA;
,這里其實就是isa
指向的終點。這里注釋不是表示沒有,而是代表本身自帶一個isa。 - 從
objc_class
結構體可以看出來,里面有個isa
屬性,還有個super_class
屬性,它倆都是指針,其實在objc_class
的定義中也能看出來,每一個objc_class
都有isa
,但是不一定會有super_class
。
總結:
- 所有的對象 + 類 + 元類 都有isa屬性
- 所有的對象都是由objc_object繼承來的,所以常說萬物皆對象
- 在結構層面可以通俗的理解為上層OC 與 底層的對接:
- 下層是通過 結構體 定義的 模板,例如objc_class、objc_object
- 上層 是通過底層的模板創建的 一些類型,例如HJPerson
四、針對數組指針進行內存平移拓展
數組指針的平移推導流程:
說明:
- 發現數組地址和數組的值1的地址一樣。說明了
數組值的首地址即為數組的地址
。并且數組的第二個值的地址 跟第一個值的地址的偏移量是4個字節,也就是int的長度。所以數組中的值的地址是相對平移
-偏移
:指針變量的偏移, 用數組的指針訪問數組元素 可以反向推導數組的值 - 拓展:類似結構體,我們是否也可以通過地址的偏移拿到類的結構體內部的值呢?
五、類的內存結構分析
- 通過源碼拿到類對象的結構體
objc_class
在最新版(objc4-781版本)定義
struct objc_class : objc_object {
// Class ISA; //默認含有一個8字節isa指針
Class superclass; //父類指針 8字節
cache_t cache; // 緩存 16字節
class_data_bits_t bits; //類的信息
class_rw_t *data() const {
return bits.data();
}
void setData(class_rw_t *newData) {
bits.setData(newData);
}
.......
-
bits
里面存的是 各種方法協議的信息。通過內存平移原理我們可以通過底層的方法獲取到類的信息。
1. 通過偏移計算類的bits,
分析如圖
注:
32字節的由來
兩個class 都是isa 指針是8+8個字節 這個好理解
我們來看 cache_t cache 為什么是16字節呢?
2.查看源碼分析 cache_t結構體大小
struct cache_t {
#if CACHE_MASK_STORAGE == CACHE_MASK_STORAGE_OUTLINED
explicit_atomic<struct bucket_t *> _buckets; //bucket_t * 這是一個指針 8 字節
explicit_atomic<mask_t> _mask; //mask_t的定義:typedef uint32_t mask_t; mask_t 是 unsigned int 的別名,占4字節
#elif CACHE_MASK_STORAGE == CACHE_MASK_STORAGE_HIGH_16
explicit_atomic<uintptr_t> _maskAndBuckets; //typedef unsigned long uintptr_t;(unsigned long) 占8字節
mask_t _mask_unused; //mask_t 是 unsigned int 的別名,占4字節
// 以下 static 修飾的變量不在結構體內存中 所以忽略
static constexpr uintptr_t maskShift = 48;
static constexpr uintptr_t maskZeroBits = 4;
static constexpr uintptr_t maxMask = ((uintptr_t)1 << (64 - maskShift)) - 1;
static constexpr uintptr_t bucketsMask = ((uintptr_t)1 << (maskShift - maskZeroBits)) - 1;
static_assert(bucketsMask >= MACH_VM_MAX_ADDRESS, "Bucket field doesn't have enough bits for arbitrary pointers.");
#elif CACHE_MASK_STORAGE == CACHE_MASK_STORAGE_LOW_4
explicit_atomic<uintptr_t> _maskAndBuckets; // uintptr_t;(unsigned long) 占8字節
mask_t _mask_unused;//mask_t 是 unsigned int 的別名,占4字節
static constexpr uintptr_t maskBits = 4;
static constexpr uintptr_t maskMask = (1 << maskBits) - 1;
static constexpr uintptr_t bucketsMask = ~maskMask;
#else
#error Unknown cache mask storage type.
#endif
#if __LP64__
uint16_t _flags; //unsigned short 2個字節
#endif
uint16_t _occupied; //unsigned short 2個字節
根據源碼中注釋進行計算:分析if else中的判斷條件
最后結果: 8+4+2+2 = 16
3.通過源碼查看屬性 方法 協議:
通過查看class_rw_t定義的源碼發現,跳轉class_rw_t到源碼中查看,可以看到如圖通過lldb查看屬性列表property_list
打印方法解釋:
-
p $9.properties()
:命令中的propertoes方法是由class_rw_t提供的,方法中返回的實際類型為property_array_t; -
p $10.list
:list是properties的成員; -
p *$13
:直接獲取property_list_t的指針內容; -
p $14.get(0)
:通過get方法獲取屬性;
4.lldb 查看方法列表methods_list
:
注:
- 類方法
+ (void)playByteRoll;
獲取到的name = ".cxx_destruct"
說明了類方法不存在類中,調用類方法需要底層操作一波兒; - 對象方法、set 、get方法自動生成在方法列表中。
5.查找類的類方法:
其實元類中儲存著類的類方法 ,在lldb中查找如圖:6.查找類的成員變量:
我們知道屬性 = 成員變量 + set方法 + get方法
,所以我們猜成員變量估計也在類中。
我們在源碼中查找
注:實例變量ivars
是成員變量的一部分。所以ivars 存的就是成員變量
。
再來通過lldb查找
五、總結
這篇內容思路:
引入元類
——>查看isa
走勢圖——>isa
的指向的根源objc_class
——>輸出objc_class
的bits
屬性——>在bits
中找到屬性
、方法
、成員變量
、并在元類
中找到類方法
——>從而清晰的分析了大致的類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