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科學觀點認為,人類起源于非洲,10萬年前開始遷徙到世界各地,不斷的遷徙造就了人類的繁榮發展。
我鄉下同一個村的爺爺家族和外公家族是兩個截然相反的類型。我爺爺這邊,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土著,我奶奶在去世前從來沒有離開過村子30里路以外的地方,去哪兒都是走路,即使當年我開著車回去要載她出去一起嗨,都死活不肯上車,從來沒坐過車,怕暈。
我外公就不一樣了,在民國時期從老遠的藥材之鄉江西樟樹走路遷到閩西,租在村里大地主家(在此特別聲明一下,民國的大地主基本上都是好人,我外婆親口對我說的,他們就像現在的創業者,早出晚歸,勤勞持家,待人和善,我要特地聲援一下),成了方圓幾十里知名的老中醫。外婆十幾歲開始跟著紅軍鬧革命,參加了兩次土改,是見過我黨超級大領導的,見過大世面的,可惜由于家庭原因沒有跟著長征,就留下來了。
由于遷徙的基因,兩個家族發展的截然不同,我爺爺這邊的后代,基本上都留在了老家;我外公家族,竟然全部都跑到城里混了,按世俗的眼光,我外公家族的人混的肯定比較好。
■? ■? ■
后來我慢慢發現,在近代史上,越成功的商人,是越喜歡遷徙的,閩粵地區有下南洋的傳統,清末民初那個年代,以陳嘉庚、胡文虎為代表的老一代企業家,遠離故土,遷徙至千里之外的南洋,普遍都比留守本土的企業家發展的更好,然后造福桑梓。比如陳嘉庚在南洋通過橡膠等產業發了大錢之后,才有了廈門大學和集美大學——也才有了老非的今天——蝴蝶效應!感謝陳校主,陳校主英明永世,萌萌噠!
在當今,遷徙在成功的企業家身上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比如我親愛的干爸爸馬云(雖然他一直沒承認我),90年代也是先混北京,然后混不下去了,打道回府杭州。可要不是北京那段衙門工作經歷,可能就不會有后來的阿里巴巴,那么全宇宙的電子商務事業可能都會推遲了。
我們廈門互聯網的大哥,蔡文勝大佬,10年早期,也是離開廈門在北京混了幾年,然后融入了互聯網的主流圈子,后面事業發展的風聲水起,從站長之王發展成為天使之圣。
在此我很想賦詩一首:
古有下南洋,
今有北上漂。
不管是怎樣,
效果都一樣!
這里我想瞎BB的觀點是:遷徙包括大遷徙和小遷徙,大遷徙就是比較長期的跑去另一個城市,小遷徙就是不斷的出差去外地看看,老話說的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泡妞無數。我們遷徙的目的,就是以行萬里路的方式結識更多的人!
當然,看官可能會說,現在互聯網這么發達,啥玩意網上沒有?微信溝通也很方便,并且微信群也多的屌爆了,為什么還要千里迢迢的面對面溝通呢?
講真,互聯網再方便,再牛逼,都無法解決最后一米面對面的問題!就好比如,你通過微信、陌陌和千里之外的俊男美女騷聊,然后還不是以近距離的媾和為目的嗎?
我個人把知識的獲取分為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是書籍,某本精典的書籍會寫的很系統,能讓你開天眼,但是那是過去比較舊的知識;
第二境界是互聯網,比如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不系統,但是很新很潮,可還不是最隱密的;
第三層級便是面對面的私下交流媾和,這些才是最最隱秘的知識,才是最最干貨的。
所以,你不去遷徙,不找機會與人面對面交流媾和,你很難學到更多的隱秘的知識!什么是最隱秘的知識,我們可以從數據,信息,知識,情報這幾個名詞來分析,最隱秘的知識,就是情報啊!情報這玩意可牛B了,我黨和敵黨斗爭時期,能勝出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情報啊,從傅作儀的女兒都被我黨給收編了就可以看出,情報的重要性了!
再以現身說法,說說私想家老非我自己吧,咳,又販賣隱私了!
我以前是一個很好學和保守的俊男,所謂好學,我以前真的愛看書,并且也會看互聯網上的快餐文章,看書了解了過去的做法,看互聯網快餐文章知曉了當下正在發生的公開的事情。所謂保守,我經常活在自己的小世界,成天呆在辦公室,很少出去與人交流。
2014年開始,我反醒了自己的不足,開始出走私奔,參加各種論壇、社群,比如黑馬會、研習社等組織,不斷的聽取大咖的分享,不斷進行小遷徙,輾轉全國各地出差交流,在線下認識了很多各行各業的牛人。
更重要的是,2014年底,三毛拉上我開始了“請他教”的北漂創業歷程,一開始,我是拒絕北漂的,結果一來就租房子住下了。后來在北京,我認識了各行各業的大牛,幾乎每周都有機會與牛人們面對面的溝通交流,結果,我TM犯賤,竟然不——想——回——來——了!
因為我發現,我原來是多么的自負與無知,以為書中自有黃金屋,以為廈門作為一個最適合小資居住的城市,每天朝九晚五,周末還有小酒酒,便是人生的終極。來了北京之后,我才發現牛人竟然這么多,我每周都在向不同的牛人學習。更為可貴的是,我的家人原來是反對我北上的,后來也竟然說,怎么在北京混了精氣神確實不一樣了,所以再也沒有問我什么時候安心在家的話了(當然每個月都會回家)。
當然,我的例子看官可能覺得有水,感觸太多,篇幅有限,以后再詳談,總而言之,我想表達的意思是真誠的,感情是到位的,言語是合理的!請原諒我作一下。
“北上漂”這詞在本文中是代表混跡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不過,我和長期在“北上廣深”的筒子們交流,發現他們也有短板,那就是很多不了解二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的現狀,他們如果要做渠道下沉的業務是沒有感覺的,因為沒有在那些城市、農村長期呆過,不知道民風民俗,所以對于一些戰略決策肯定是有盲點的。
所幸的是,我本人的經歷,從小在農村,下田插秧割稻子的事都干過;在中學暑期我也去過工廠干過苦力活,工業時代我也受苦過;工作之后又是從事互聯網比較高大上的行業,也就是說,農業、工業和信息社會我都經歷過,突然感覺人生經歷幾乎完美了。當然,美帝等高大上的邪惡帝國還沒去,這是我人生的短板——有機會一定要像王石大哥那樣去游個學!
我瞎BB到這會'er(呀,北京呆久了怎么有兒化音了),可能有人反駁我了,比如巴菲特常年呆在老家奧馬哈這個美國中部只有40萬人的小城,人家怎么沒有到處跑呀?厄,對不起,我今天討論的是社會問題,不是數學問題,所以是沒有絕對的!
此外,我還要感謝一下我黨,GDP發展成這么牛B了,機票價格一樣沒變(燃油附加費除外),比如14年前的2002年,我第一次從廈門飛北京機票是6折1000元左右,14年后的現在,我基本是坐紅眼航班,機票全部合計下來正常還是800多。同時,更短的旅途有了高鐵、動車也是童叟無欺價格合理。至于在路上的時間,你可以看本書、刷微信,或者在封閉的空間深度思考,這不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嗎?
最后,我以標題來表達我的中心思想,創業者也要不斷的遷徙,才能更好、更快的成功!創業者們,走出辦公室,多遷徙(最后一米面對面),你能掙到更大的錢!
作者介紹
黃非,就是“掃黃打非”的黃非,互聯網界外號“老非”,連續創業者,200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會計系,2002-2006在廈門天健華天會計師事務所(致同會計師事務所廈門分所前身)任職,2006-2014年作為創始人創辦尚科網絡,2014-現在作為聯合創始人創辦請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