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職業讓你滿意嗎?估計有相當一部人不滿意。有很多年輕朋友在咨詢中吐槽了自己不滿意的各種原因:
“受不了我的領導,每件小事都要擺領導譜。”
“天天加班,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
“行業不景氣,企業業績不好,在這里職業發展沒前途。”
“扯皮的事情這么多,我喜歡的那部分工作根本沒時間做。"
其中大部分人有想換工作的想法,只有少部分做了這樣的決定,更少一部分人采取了實際的行動。為什么有關職業的決定這么困難呢?從決策心理的角度來解析一下,也許能夠理解為什么這一定是項困難決策,也許可以幫助你找到克服困難的切入點。
1、決策的結果不確定
決策是若干項方案的選擇,德魯克說:所謂選擇,通常不是"是"與"非"的選擇,最多只是"大概對的”與“也許錯的“之間的選擇。而絕大多數選擇,都是任何一項方案均不一定優于其他方案時的選擇。如果要求一個絕對正確的決策,那這個決策也許就永遠無法做出了,職業選擇也是一樣。
雖然職業選擇是一項重大決策,很多人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卻沒有確定衡量方法,所以無法對問題進行衡量,也沒有辦法對決策進行衡量。導致即使做了某一項選擇,也不清楚自己的決策依據和決策結果。其決策與扔硬幣相差無幾。
2、最容易后悔的決策--職業決定
研究還表明,人們會對教育和職業方面做出的決定表達最大程度的后悔,人們在預料到會后悔時,在面臨決策時會更慎重,有些人會花更多時間去收集信息,有些人設法避免決策。
人們有多種方式來追求和實現自己向往的職業,這種廣泛的機會會使人思考:“我是否做了正確的決定?” 增加選項擴大了決策的邊界,同時也帶來了決策的難度。1992年的一個心理學實驗觀察了人們購買DVD的決策結果,在只有兩個選項時,只有34%的參與者回答要等待更多信息,而在給予三個選項后,46%的參與這回答要等等更多信息。
3、“利益最大化者”與“知足者”
每個人的決策傾向不同,決策過程和結果也有所不同。如果你是“知足者”,你去買衣服時,可能在你看到滿足你條件的那件衣服時就決定購買它;如果你是“利益最大化者”,你可能會將商場里的衣服全部看個遍,直到你說服自己購買最好的那一件。
2006年心理學家邀請招聘會上500多學生參與了一個實驗,通過心理學問卷了解他的決策傾向,以判斷他在多大程度上是“知足者”或“利益最大化者”。在學生們找工作并接受工作的過程中,研究者聯系他們并收集了大量的數據。結果是:“利益最大化者”接受的工作比平均工資高出20%,然而,他們卻對工作結果有較低的滿意度,在整個過程中更悲觀,感受到更多的壓力和焦慮。顯然,對好工作的高要求帶給他們更大的心理負擔。
那你是“知足者”還是“利益最大化者”呢?了解自己的決策傾向,可以幫助你調適求職過程中的行為以及心理狀態。
4、讓人難受的決策執行
即使以上困難都克服了,有些人到真的要決策時反而猶豫起來。原來決策不只需要判斷,更需要執行的勇氣。決策與行動相關,而有效的決策執行起來往往會產生不愉快的感覺。改變已熟悉的行為習慣和時間安排,去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采取自己不熟悉的行為,結識陌生人,在經歷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后還沒有看到最終的結果。總有聲音在耳邊提醒:“千萬要小心”,忍不住對自己說:"再研究研究"。很多人往往會因執行困難或者懼怕各種麻煩而退卻。
有效的決策與行動之間不會等太久,也許一兩個星期,也許只需要一兩天。而我們看到太多人在這里停留了半年多,甚至一兩年。
所謂的行動并不是指馬上遞交一份辭職申請,好像有些人總在猶豫是否明天裸辭,實際情況說明他/她還根本沒有進入決策中。
看到這里,你是否舒了一口氣,原來大部分人和你一樣在職業選擇中面臨選擇困難和焦慮。也許你可以放下一些壓力,重新來面對這項困難的決策。你可能發現自己需要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也可能需要去尋求專家的幫助,在采取一步步行動的過程中,你將能夠更有效地進行職業選擇,而且,在過程中能夠更好應對困難和焦慮,有更強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