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背井離鄉的游子歷經艱難回到故里,是一種回歸;流浪的靈魂遍閱風雨找回本心,是一種回歸;浪子回頭放下屠刀回頭是岸,也是一種回歸;今天看到的《賽德克巴萊》,是另一種震撼人心的回歸。
? ? ? ? 日本的軍國主義在十九世紀末大肆擴張,將戰火燒遍了周圍國家,臺灣島當然也不能幸免。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的就是原住賽德克部落長達35年的斗爭歷史。
? ? ? ? 這部前后整整拍攝了十二年的電影,以著名的“霧社事件”為主線,講述和演繹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詩大戲。
? ? ? ? 人性是這部戲的一個刻畫重點。三十五年,讓莫那魯道從一個少年成長為壯年首領,向往自由的不羈靈魂卻不得不為了部族的生存而隱忍求全,一口口的酒,一袋袋的煙,像是麻藥,麻醉著他的精神,可一個人的靈魂呢?身為一個“賽德克巴萊(真正的人)”的本心呢?是不是也可以被蒙了眼,無法醒來呢?那無數根火柴積攢下的火藥,在悄悄告訴著我們什么。
? ? ? ? 當壓迫升級,屈辱不能再忍,當祖靈的召喚在腦海回想,當炫目的彩虹圖騰遮蔽了太陽……覺醒的一刻必然會到來。
? ? ? ? 三百驍勇善戰的部族勇士,面對數以千計的日本兵,用原始的狩獵武器,向飛機、大炮、毒氣彈發起了挑戰,戰爭的慘烈可想而知,無數婦孺死于非命。
? ? ? ? 最讓人感動的除了寧死不屈,寧死不降的武士,還有那些把丈夫兒子孫子送上戰場,為絕后患英勇赴死的女人,她們唱著挽歌,將頭巾布袋掛在樹上套進頭頸,蹬掉墊腳的石塊,訣別自己的親人。
? ? ? ? 殖民者的善良都是有條件的,對部落心存善意,采取懷柔政策的日本軍官小島,在自己妻兒老小意外死去的時候,殘暴的一面暴露無遺,挑唆部落之間的世仇,利用部落矛盾,逆轉了日軍在戰爭初期的頹勢,讓人同情之余憎恨有加。
? ? ? ? 最后的戰役歷時一個月,所有部族戰士英勇就義。原本發誓要一天拿下霧社的日軍首領鐮田,至此也不得不衷心佩服莫那·魯道的驍勇善戰,深深感嘆:“三百名戰士抵抗數千名大軍,不戰死便自盡……為何我會在這遙遠的臺灣山區見到我們已經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是這里的櫻花開得太紅艷了嗎?”
? ? ? ? 為了靈魂自由,不懼犧牲戰死的賽德克族人與勇士,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的旅程也于焉展開……
? ? ? ? 正值午飯時分,影片看罷,竟然毫無睡意,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心底慢慢升騰,一股失散已久的情懷也開始了回歸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