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給大家講一個關于記憶力的小段子。妻子說:“哎呀,我忘記拔掉熨斗的電源了。”丈夫說:“別擔心,房子不會燒掉的,因為我也忘記關水龍頭了。”
雖然是個笑話,但總是忘東忘西確實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為了跟大家一起共同提升記憶力,今天會從三個方面入手,分別是記憶過程、記憶原則和記憶方法。
①『記憶過程』
記憶的過程包含了三個階段,分別是輸入、儲存和檢索。就像是一個文件柜,可以存儲內容,并在有需要的時候提取出來。
記憶出問題大多是在檢索階段,我們明明知道有樣東西在我們的記憶里,但就是想不起來。比如在腦海里清晰地浮現出了某個人的樣子,卻說不出他的名字。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你的記憶缺乏有序地儲存。打個比方,你要去圖書館找一本書,即使館藏書有成千上萬本,這項任務也不會太難,因為這些書被系統地歸檔,你只要根據相應編號就能很快找到。但如果把這些書散亂地扔在地上,再去找就不容易了,書的總量不變,但沒有了系統地排列,這樣尋找,無異于大海撈針。
所以,記憶儲存的方式對于檢索階段至關重要,知道某個內容存在,但不代表你能立刻從大腦里提取出來。了解讓記憶生效的原則,能幫助你改進讀取和儲存信息的過程,從而更有效地檢索它們。
②『記憶原則』
幾乎所有的記憶工作都建立在5個原則上,分別是意義、組織、聯想、圖像化、專注。有意識地將這些原則運用到自己的記憶過程中,你就能記得更多、更牢。
001 意義
有經驗的棋手會比普通人更容易記住棋子的位置,因為在他們眼里這些棋局是有意義的,而不是一個一個孤立而散亂的棋子。我們可以找到記憶內容的規律,使它具有意義。例如,秦國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這個順序可以用一句「喊趙薇去演戲」諧音來記憶。
002 組織
把內容組織起來更容易記憶。比如說大家在背手機號碼的時候,通常是一次報3到4位數字,而不是一口氣念11位。該原則的實際應用,就是將記憶內容分類,這樣每個類別的元素個數大大減少,可以有效降低記憶難度。背單詞的過程就很典型,譬如encouragement,如果逐個字母記憶會非常困難,但如果拆成3部分,en是前綴,courage是勇氣,ment是名詞后綴,這樣就容易多了。
003 聯想
聯想可以通過發散思維幫助我們記憶。比如你要回想一個人的名字,你可能會想到他的樣貌、朋友對他的昵稱、與他有關的場景等。所以在記憶時多產生聯想,能夠增加回憶時的線索。例如在學校里,地理老師會告訴我們意大利的輪廓像一只靴子,中國的輪廓像一只雄雞。
004 圖像化
圖像本身就比文字更加令人難忘,而且產生圖像的文字經過了雙重記憶,會有更多回想起來的可能性。比方說,在背單詞的時候加上插圖;或者收到重要的名片后,簡單記錄下對方的體貌特征,幫你更容易回憶起對方的樣子。
005 專注
很多人覺得自己記性不好,有各種「健忘」的現象,其實只是精神不夠集中。例如,走到另一個房間忘了要拿什么,或者拿起手機就聊微信,結果忘了要查什么重要信息。保持專注是記憶的前提,因為如果不夠專注就無法給內容賦予意義,也無法組織、聯想和圖像化。
③『記憶方法』
綜合運用以上原則進行記憶,就相當于給大腦里的圖書進行編號排序。能讓你更容易搜尋到所需的內容。接下來介紹一種很有效的記憶法——關聯記憶法。什么意思呢?假如你要按順序記住四個詞語,分別用ABCD表示。那么你其實就是要記住三個關聯,分別是AB,BC和CD。
這個方法尤其適合記憶一連串有順序的詞語,地鐵站名就是一個很實際的應用,記站名有諸多好處,而且用關聯法容易記、不容易忘,屬于一勞永逸的技能。以上海地鐵1號線為例,它有莘莊、外環路、蓮花路、錦江樂園、上海南站等二十多個站點,只需3步就能牢牢記住。
第一步,給每個站點一個具體化形象化的聯想。不妨用一顆怦怦跳動的紅心代表莘莊,亮閃閃的耳環代表外環路,蓮花代表蓮花路,游樂園代表錦江樂園,上海男子代表上海南站。
第二步,在站點之間建立關聯,那么莘莊和外環路,就是紅心的外面掛了一只亮閃閃的耳環;外環路和蓮花路,就是耳環的下面吊著一朵蓮花。
第三步,把所有關聯都串成一副畫面,并把它印在腦海里。從一顆怦怦跳動的紅心開始,紅心的外面掛了一只亮閃閃的耳環,耳環的下面吊著一朵蓮花,蓮花有好多好多,一直蔓延了到游樂園門口,游樂園門口,站著一名上海男子……這樣夸張、荒誕的畫面,更容易讓人記憶深刻。
關聯記憶法的用途非常廣泛,可以用來記購物清單,或者第二天的待辦事項。也可以用來記演講要點。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也是著名演說家,他會先把演講內容拆成幾個關鍵詞,將它們用具體的形象來表示,并且畫成圖畫。他靠這種方法記憶演講內容,甚至能在25年后還記得清清楚楚。
總結一下,我們今天分享了關于記憶的三部分內容,分別是記憶過程、記憶原則和記憶方法。雖然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借助紙筆記錄,但正確理解記憶過程并運用合適的方法,能大大提升記憶能力,在無法借助記錄工具時也能游刃有余。
參考書目:《如何高效記憶》[美]? 肯尼思·希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