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現在的人大都不喜歡過年,就連小孩子對過年也沒多大興趣。為什么呢?因為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不像我們小時候生活不好,盼著過年可以放鞭炮、吃好飯、穿新衣。
? ? ? ?看過電視劇《老農民》的都知道,牛大膽穿的是大襠棉褲大襟襖,那個時候農村人都這樣的打扮兒,五十歲以上的人對此都不會陌生。所謂大襠褲,顧名思義就是襠特別深、腰特別肥,穿的時候要把褲腰勉起來(勉,方言指折疊之意),用布條腰帶扎緊,褲腰是未經漿染的原色白。褲子和褂子是清一色的黑或者藍,純手工棉料粗布。
? ? ? ?我記得上初中之前一直是穿這樣的衣服,冬天一套棉衣棉褲,沒有秋衣秋褲或者襯衣襯褲,就穿燈籠棉褲闡棉襖(意:沒有內襯的衣褲),也沒有備用的衣服可以替換。破了等晚上娘給補,濕了就在炕上圍著被子等衣服烤干。偶爾可以拾哥哥倒下來的打了補丁的衣服穿,只有等過年的時候才會有新衣服穿。
? ? ? ?穿新衣,是一年當中最期盼、也是最快樂的事情了。
? ? ? ?我家二哥比我大兩歲,他上初中那年,俺娘給他縫了一條“匝褲子”(當地方言,就是現在的西褲)——沒了肥大的白布褲腰,多了兩個斜插的褲兜,緊致的褲型穿起來十分好看。在那個時候,農村孩子穿一條“匝褲子”是非常時尚的。我纏著我娘也要她給我縫一條,我娘說,“你現在還小,等你上初中的時候就給你縫這樣的。”后來我上初中了,娘真的給我做了一條“匝褲子”,不過不是她親手縫的,而是我們村有名的縫紉老師用縫紉機做的。縫紉機做的褲子,比起手工縫的,那可是又上了一個檔次。穿上這條褲子,我走路的時候就把雙手插進褲兜里,心里美滋滋的,眼睛左顧右盼,就希望能碰到個熟人夸夸我。晚上脫下褲子,不會像穿大襠褲子那樣隨便一丟,而是認認真真板板正正地把褲子疊好放好,生怕弄皺了。
? ? ? ?大襠褲子大襟襖,雖是一件極普通的衣服,卻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上衣的扣子是盤扣,也稱為盤紐、盤花扣,是傳統中國服裝使用的一種紐扣,是古老中國結的一種,其作用在中國服飾的演化中逐步改變,它不僅僅有連接衣襟的功能,更稱為裝飾服裝的點睛之筆。盤花扣最出色的表現主體應該是滿族的旗袍,色彩、樣式的多樣化,生動地表現著服飾重意蘊、重內涵、重主題的裝飾趣味。所以說看似粗糙的棉布衣衫,其中蘊含了滿漢文化的交融。
? ? ? ?做盤扣跟納鞋墊子一樣,要有一雙靈巧的手才能做出招人喜愛的東西。村里哪位大姑娘小媳婦針線活做得好,往往會被大家高看一眼。我娘很小就失去了母親,與兩個哥哥相依為命,家里縫縫補補的從小就自己做,所以練就了一手好活計。現在雖說已經八十五歲高齡了,還時不時地做點兒針線活,而且不需要戴老花鏡。過年的時候,我給兒子買了一件紅色的唐裝上衣,老娘看著衣服上的盤扣不屑地說:“這算是什么盤扣啊,糊弄人的嘛。”
? ? ? ?那時候一家人身上的粗布衣衫,都是用手工紡線車紡線,手工織布機織布(后來有了機械化織布機),一絲一縷,一針一線做成的。
? ? ? ?年齡大一些的人應該記得,樹蔭下、燈影里,時常可以見到奶奶婆婆手搖紡車在紡線。紡線是織布的首道工序,先要把大團大團的棉花搓成一根根長長的棉條,然后把一頭捻細掛到紡車上,手搖紡車,長長的棉花條就被扯出又白又勻的棉線,隨著紡車“嗡嗡翁”的響聲,棉線魔術般纏滿了線墜。在我的記憶里,我好像是聽著紡線車“嗡嗡嗡”的響聲一天天長大的。
? ? ? ?這些由農民親手種植的棉花,又親手紡好的棉線,會被送去紡織廠織成布匹,然后再返回到農村,以限量供應的布票買回來,漿染后做成衣服穿上身。
? ? ? ?現在來看,純棉布穿著是最舒適的,透氣性好,不傷皮膚。但是在當時農村人并不喜歡,不是單單因為它土氣,更是因為純棉布不耐磨、容易破,所以當“的確涼”等化纖產品發明創造之后,農村人就紛紛把這些象征著落后的老粗布丟到了一邊。
? ? ? ?有時候,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很有戲劇性的。若干年之后,被農村人丟棄了的純棉布,竟又神奇地以高貴的姿態回來了,穿粗棉布衣開始成了一種新的時尚。
? ? ? ?話說回來。現在過年也買新衣服,但是無論買多貴、多好的衣服,再也沒有小時候那種期待和新鮮感了。穿著新衣上街、上班沒有了期待別人羨慕的希冀,仿佛只是穿了件昨日換洗的衣服而已。物質生活的極大富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高了。
? ? ? ?如今,過年的年味也已經逐步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在老家,大年初一大街上冷冷清清的,年輕人都搬到城里住了,回老家農村過年的越來越少,拜年的人就稀稀落落地沒了意思。相反,現在城市的亮化和民俗城市化,給城市增添了更多的喜慶氛圍。小時候那些想起來特別有意思的事兒,恐怕將成為永遠的歷史,留在心底自我瞻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