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我一直想寫的一個話題,生為一個人,不管身處什么時代,只要想提高自身,成為精英,行動力的重要性都是舉足輕重的,特別是現在這個知識爆炸,全民創業的時代,當你只有一個點子,不去行動不去實現,其實這個點子是一文不值的,這就好比是大家都知道讀書能提高認知,豐富精神世界,但根據林克艾普大數據統計, 2015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58本,(這其中還包括教材教輔,不包含網絡圖書)遠低于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的年閱讀量。道理大家都懂,但問題出在哪呢?在我看來依然是缺乏行動力!讀書這個看似那么重要的事,其實在人們心里的其實是排不上優先級的,當然這也跟人類天生對于三維的圖像更有興趣更敏感有關系,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大量的行動力都花在了能為我們帶來片刻愉悅,卻無法長久提升自己的事情上。跟自我提升相比,其他的事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在行動力的優先級分配上,一定要秉持這個原則。
在這里,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2017年年初,我老婆就提出每天都要有一個小時的健身跑步計劃,在沒開始之前,我表示非常支持,也深知這么做的好處,強身健體,提高心肺,何樂不為?但是真的開始運動時,其實是嚴重缺乏行動力的,我的內心是掙扎的:“我真的能堅持下來嗎?會不會受傷?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我有那么多可以玩的,何苦要那么辛苦的運動?”內心戲很多。在這點上,老婆對我的幫助很大,主動的為我購買運動裝備,監督我運動,其實真的邁出行動的第一步,就已經成功了,這種心理暗示會形成一個“沉沒成本”,你會不斷的為之前付出的沉沒成本去買單,到最后就會形成一種習慣,一種一天不運動不跑步就渾身不舒服的狀態,外人看我們覺得我們都好有毅力,好有行動力,其實我們就是把運動培養成了一種讓自己覺得很爽很愉悅的事情而已,這都歸功于做能提升自己事情的行動力。得到的好處就有目共睹了,體重恢復正常值,心肺功能得到顯著提高,脂肪肝也沒有了,這樣也就能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生活學習中了。
其實大部分人缺乏行動力的背后,都跟我之前一樣,有著太多的內心戲,也就是瞻前顧后,不敢承擔潛在風險,安于現狀的懶惰,和拒絕不了大多數的誘惑。日常生活中,有種場景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每天早晨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微信朋友圈,刷微博,生怕錯過了什么。這其實也是一種濫用注意力和行動力的表現,人們每天的注意力和愿意付出行動實施的事,是及其有限的,心里要有一個使用行動力的優先級,比如每天優先要做的就是:列工作計劃,學習計劃,健身計劃,哪些事是重要的,但不緊急的,要優先用行動去執行解決,哪些事是不重要但緊急的,比如今晚的一些不必要的應酬,能推就推,哪些是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盡量少讓這部分事情占用我們寶貴的注意力和行動力,做到無動于衷,想也少想,比如漫無目的的刷微信,微博。
這個世界從不缺少機會,有些人抓住了機會,付出了行動力,努力去實現。當然,付出行動的前提是豐富的知識儲備,深刻的思考及對市場的深刻認識,沒有思考的行動是蠻干,缺少行動的思考是幻想,只有敏銳縝密的思考與及時到位的行動力恰到好處地結合,才能獲得成功。我們身邊從來不缺空想家,一談起國家有什么最新的風口或者是在生意場上的藍海,就滔滔不絕,然而卻沒有能與之對等的成就,也全然不顧大家對此感不感興趣,此時,我的反應一般就只有4個字:呵呵 有趣。
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曾說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認知是行動的前提,行動又是認知的體現,也就是“知行合一”的精髓,如果光有想法不付出行動力,那就是:明白了世間所有的大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成為知行合一的人,與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