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測了很久的MIUI智能助理,終于要進入公測版了。這也許就是小米,傳說中的“一下代桌面”吧。
很是期待,更新試了試。
這陣子在用錘子桌面
剛開始還不適應,覺得格子會不會不方便找應用,有割裂感。
等我用了兩個星期發現,這擔心完全多余,而且效率更好。
在Dock欄左劃,可以切換到64宮格,能選擇的應用,一下多很多,基本劃一頁就可以找到全部想要的應用。
宮格的另一個一個優勢是,可以點準圖標,單手時遠處的圖標,不需要點到中心。
真的美觀好用。換回小米桌面時,反而看著不舒服。
說回這個“負一屏”
其實就是把在桌面最左邊加一頁,稱作智能助理。
很多人打過桌面這個入口的主意,樂視的生態化反,就是把視頻頁面直接放到了桌面,還有很多UI吧某些資訊放到了桌面,各種APP也特別愛做懸浮窗,widget占領桌面。
無奈的是國內很多安卓都拋棄了抽屜,應用都必須放在桌面,而錘子干脆把桌面變成了宮格。桌面淪為放應用的的盤子。
小米現在打算再次從桌面出發,打破應用的邊界,生態化反,發起又一次重大革新。話說當初MIUI吸引很多小白用戶的重點不是多么好用的功能,而是百變主題,把桌面玩出了花。估計現在這都算MIUI盈利的重頭戲。
我們來看看這個助理有多么厲害。這負一屏有這些功能:
快速啟動——根據場景推薦當前最有可能需要的應用,或自定義快捷功能,已支持微信掃一掃,支付寶快捷付款等功能。
即時信息——智能推薦當前需要使用的功能信息,例如 插上耳機時提示音樂播放,上班上學時提醒路況等。
關注動態——快捷查看、使用長期關注的信息,例如流量使用情況,運動數據等。
大概就上面這些東西,就不細說了。
現在看這些數據還十分有限,如果不能整合好,根本發揮不出智能助理的功能。
這一頁信息流,我們來想象一種理想的狀態:
我們想要的天氣信息、日程安排、關注的公眾號文章、QQ微信好友對話、機票車票信息、鬧鐘提醒等等都出現一頁,是不是超級方便?
我突然想起錘子的宮格,錘子要做到這個,恐怕界面就違和了吧?但仔細一想,在最左邊也加個負一屏好像也不是那么違和,可以長這個樣子:
當然,以上都是玩笑。
這種展現方式,是不是和通知欄很類似?只是把通知欄,換成單獨的一頁桌面。我們換種方式看看,如果把通知欄,做成是從上方劃下來的卡片。這個方式不比退回到桌面,劃幾步到最左屏方便嗎?
再看看那些信息,其實很雞肋,不比從通知欄,甚至點開app方便多少。
操作系統的信息展現
操作系統是我們處理信息的核心,而桌面則是其基礎的界面。若我們按照點開單個app進入某個信息界面,那錘子桌面的界面無疑是比較高效的處理方式。
但這種方式越來越不夠,各種信息流被分散到各個app中。我們需要從桌面進入各種app才可以看到信息,那為何不把信息直接放在桌面呢?
現在我們把處理信息的模式分成兩種:
接收信息-訂閱,生產信息-工具
我們接收哪些信息:
- 好友消息
- 短信通知
- 群消息
- 天氣
- 節日、待辦事項
- 指南針
- 訂閱信息(微博、讀讀日報、脈脈、朋友圈、應用商店、貼吧、簡書、得到、媒體)
- 音樂視頻
- 書籍
……
信息不同的展現方式,源于我們是怎么對信息分類的。按照時間,作用,內容,載體等,怎么分類是最合適的,這取決于個人的需求。
比如錘子桌面中按照圖標顏色分類,某些對于顏色上有特別需求的人,就需要這樣的分類方式。智能的信息的展現方式,就是要能理解用戶當前的需要。
我們看看那些綜合大量信息的大戶,是什么解決方案:
百度:你要什么自己搜,輸入—結果—篩選。
今日頭條:預知你感性興趣的內容,省去人為輸入信息,主要通過猜的方式提供你。
即刻:你自己選特定的方向,然后不斷更新給你。
百度就是很原始的工具式的,然后加一些框計算等更符合你關鍵詞的綜合內容形式。我們安裝每個app,就像是一個輸入,然后再在app里篩選。
今日頭條收集了你很多數據,作為預先輸入。然后猜你的需要的信息,或者說這是一種主動推。他是先有很多數據,然后把這些數據想辦法分出去,盡可能準一點。MIUI內的廣告和服務,就是在嘗試做這種事情。智能助手,只是一個準備狀態的入口。正如很多人調侃的,ADUI又有新的放廣告的地方了。
即刻則是選擇你需要的信息(我能提供的),然后我不斷地找給你。這是一種從用戶的需求原點出發的態度。這比今日頭條那樣的更有用。正如漫天宣揚的那些人工智能一樣,好像能和人對話了,但基本連續對話,理解人的真實需求都很困難。即刻這種方式,更人工更智能。
MIUI的負一屏,目前提供方式和即刻是類似的,你選好了,然后再合適的時間出現。但目前能提供的能力還是太少了,而且不算太強的需求。沒有組合產生一種,方便到足以改變原入口的習慣。當然這需要時間。
這讓我想到華為榮耀7做過的一個嘗試——智靈鍵。我們看到大部分手機上的語音助手,只能調用系統,開個什么app,發個短信打個電話。智靈鍵讓你能更快調用語音,對應用進行操作,比如給微信好友發個消息什么的。這無疑讓語音操作了個更廣的范圍和能力。華為還想建立一個關于語音的平臺。當然后面沒聲了。
涉及到整合各種應用,建立一個生態時,就像要一手撐天。難。
對了,我們還沒有說微信的解決方案
微信加入小程序后,儼然往OS的道路更進一步了。支付寶里那些服務入口,都是他們的運營人員一家家談下來的。而微信小程序,恐怕大家都會爭著來。這就是生態的力量。
微信本來是一個社交軟件,聊天窗口是其基本的界面。其它服務,也是按照這種窗口的形式提供。這等于把高頻的社交信息,與其它類型的信息整合到了一個界面。
那么多信息,這樣的界面能承受的住嗎?
微信的信息方案,就是如社交一樣——雙向輸入。我們通過添加好友和微信公眾號,獲得信息互動的入口。把信息的生產與信息接收連接在一起。但目前大多數公眾號,這點做的很差。
常用的聯系人和公眾號,因為個人的互動,保持在了列表的上部。這樣信息因為我們的主動輸入而被自動篩選排序出來。
縱使微信在設計上已經足夠克制,但因為信息量的增加,微信不得不不斷的增加功能,滿足目前功能的不適應。這也不斷地考驗著微信的未來。
這里給我的啟示,應該就是互動。通過不間斷反饋,獲取用戶當前的真實需求,以合理提供信息。
在智能助理的界面直接輸入,快遞單號、要去的地點、發送記事日程提醒等指令,當然顯得不智能。但我們也許可以做點別的,讓用戶自然的傾訴他的所求。
假設有這樣一個卡片,上面有很多標簽。以電影為例,選擇“#電影”后,進入界面可以看到:已預訂好的電影票地點、座位號和時間,關注的公眾號里提到電影的文章,最近熱門相關電影,關心明星OR導演的電影預告,自己的影評有新評論,去電影院的路況、附近的餐館等。
每個人進入這個標簽,當前顯示的應該合適使用者的內容,甚至標簽都不一定叫“電影”,也許叫“周末休息”。這些只有足夠的反饋,和整合才可以做到因人而異。
說了信息訂閱,接下來,我們說說生產
我們生產哪些信息:
- 記賬
- 唱歌
- 日程待辦
-日記
- 辦公文檔
- UGC內容(視頻、朋友圈、微博、簡書、知乎)
- 拍照
- 計算器內容
- 招聘
……
生產的工具,不像訂閱,如果放一個信息流會很別扭的。他們更適合放在一個工具箱里,分門別類的放好。隨取隨用。
但這樣真的夠好用了嗎?
比如你在現實場景中,正在做一個手抄報,你準備了一張大的紙,還需要各種彩色筆,也許還要剪一些貼紙,布局一定要用尺子,還需要找很多雜志、書籍放在旁邊備用。
也許你覺得在電腦上簡單多了,搜索圖文,直接復制粘貼,還有各種方便的排版軟件。
但在APP里,這一切充滿了割裂感,你沒法靈活的用多個工具處理一件東西。內容被困在一個個工具里。
錘子 Smartisan OS 3.0 的 One Step 和 Big Bang 就在連接和打通APP中的內容,讓內容在工具間流通起來。
這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所謂生態,沒必要把所有APP關進我們的智能助手,而是做一些它們之間的連接。
Google 的人工智能嘗試
既然我們一直在說 Android ,就不能忘了 Google 對原生安卓的這一改變——Google Now ,它不僅僅是桌面啟動器,或類似 Siri 和 Cortana 的語音助手。也許下一代交互界面就是它。
這里有兩篇關于 Google Now 的解讀:
Google Now 通過搜索框和各類型的卡片,快速解決用戶的可能需求。這一切都依賴谷歌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上的而積累,新的入口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