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vivi薇薇
如需轉載請訪問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DGBBD&type=0獲得合法授權
秦始皇
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疑案:
1-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后,卻在史書上渺無蹤影,這不是非常奇怪嗎?直接牽扯出—長子扶蘇、幼子胡亥他們的母親們又是誰?
2-秦始皇為什么寵愛胡亥?歷史上真正的趙高是什么樣的?為何選趙高為胡亥的老師?
3-“焚書坑儒”真的是,我們理解的那樣嗎?………………
今天還要說這本書
華陽太后去世,在秦王政十七年。這一年,嬴政三十歲。
昌平君熊啟被放逐,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三十四歲。
所以說,秦始皇直到三十歲以前,并沒有真正掌權,也沒有獨裁專權的條件;直到三十四歲以后,他才開始獨斷乾坤。僅過了五年,也就是在他三十九歲時便統一了六國,他在統一天下過程中最實實在在的功績都集中在這一段時間。
以穰侯魏冉為首的楚系外戚,被解除權力以后,回到自己的封地安度晚年,不但都是善終,而且由于華陽夫人與安國君的婚姻關系埋下了東山再起的伏筆。以昌平君熊啟為首的楚系外戚,卻因為昌平君反秦復楚,成為被牽連的亂黨,秦國的罪人。在這件牽連廣泛的重大事件中,秦始皇的王后楚夫人和長子扶蘇也難免受到影響。
那又是如何個影響法?乃至于秦始皇遲遲不冊立正式的太子人選。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秦始皇二十二歲行成人禮,開始親政,二十三歲迎娶楚夫人。他的婚姻由華陽夫人一手包辦,新夫人來自楚國,華陽夫人的親屬,昌平君的近親,是楚系外戚挑選出來的一位新的“華陽夫人”。長子扶蘇出生之后,上面有老太后庇護,后面有楚夫人愛護,左右有昌平君等楚系外戚人物的支持,繼承人的地位是早早就穩固成形了。
然而,華陽太后去世,特別是昌平君反秦復楚以后,形勢急轉直下,楚系外戚土崩瓦解,王后失勢,扶蘇失去了支持的基礎,作為繼承人的根基發生了動搖。可以想見,在秦國王室和政府內部,圍繞著王位繼承人的問題,當然是又有一番激烈的爭奪,也許,正在這個復雜的形勢下,秦始皇不得不將正式冊立太子的事情擱置,留待將來再作定奪。從以后的事情發展來看,他看中扶蘇的心情大概是沒有改變,一直給予扶蘇特別的機遇和待遇,但是,他對扶蘇的楚系背景始終心存忌諱:他與楚系外戚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恩怨,他對楚系外戚有強烈的戒備心,他擔心扶蘇即位之后政權再一次落到楚系外戚的手里,又會引發政治上的的震動。也許,這就是他遲遲不立太子,直到臨終還在扶蘇與胡亥之間搖擺的重要原因。
秦國政治中的這些忌諱,是秦始皇一生的難言隱痛。秦始皇的史官面對這一曲折的歷史,大概只有隱瞞刪除,語焉不詳了。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史書中關于秦始皇的紀事,相當于在秦昭王的紀事中有意刪掉了宣太后和魏冉等人,這就必然留下了諸多空白,秦始皇一生諸多不可解的疑團,最古老的謎底之一就應當在這里。
至于史書中為什么沒有留下有關秦始皇其他后宮的消息,歷史偵探以為,這件事情在楚系外戚的忌諱之外,應當還與焚書有關。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為了消滅六國人民對故國的記憶,下令將各國的史書通通焚燒。在焚書的行動中,秦國的焚書不在焚燒之列。我們已經講到秦王的后宮來自各國王室,有關她們的記載,都涉及六國的娘家,等于是一種別樣式的六國歷史。也許,為了徹底消滅六國的歷史記憶,秦政府不但將楚系外戚和后宮的記錄,也將其他后宮們的記錄作了刪除,由此不再見秦國史官的記載?
往事遙遠迷茫,對于秦代的歷史,百余年以后,司馬遷已經是不清楚,兩千年后,我們再追究這一段歷史時,借助于新的史料發現和認知方法的改進,通過增補訂正,可以更加逼近真實,但仍然是不能知道的明明白白。點滴史料和無窮史實之間的落差,是古代史的宿命,也是古代史的魅力,我們必須通過聯想作連鎖式的考證,再用合理的推測去填補歷史的空白。
通過最近的工作,對秦始皇的親族們做了一次比較徹底的調查。在這次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對從前知之甚少的秦始皇的親族們,比如父親嬴異、母親趙姬、養祖母華陽太后、親祖母夏太后和弟弟長安君成蛟等人的情況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而且發現了從前不為人知的幾位親族,比如表叔昌平君、成蛟的母親韓夫人、嬴政王后楚夫人等;在兩位準親族的著名人物——仲父呂不韋和假父嫪毐的事跡中。也發現了諸多從前沒有被注意到的史實之間的關聯。
通過這項工作,我們首次將秦始皇的親族網勾畫出了一個大體的輪廓;通過重建這些親族們組成的關系網,通過觀察秦始皇在這個關系網中與親族們的互動與映照,我們相當程度上復原了秦始皇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我們知道,個人的生命來源于父母,親族關系無疑是個人最基本的生存環境。在世襲制社會中,出身決定了地位,親族關系更是個人發展的首要條件。把握住了秦始皇的親族關系,一個逼近歷史真實的、人性的秦始皇的形象,便有了復活的可能。
我們這次調查工作,從內容上看,主要集中于親族關系,從時間上看,主要集中于秦始皇從出生到統一天下的這三十九年時間。三十九年的時間,在秦始皇五十年的生涯中將近占了五分之四,他那曲折而輝煌的人生,已經過去了大半。在這三十九年間,他從幼年到中年,他的為人行事、他的政風人格已經基本定形。在這三十九年期間,他從秦國的王子到秦王,再從秦王到秦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也大體確立。根據對他這三十九年的歷時考察,我們看不出暴君獨裁的跡象;更重要的是,我們看不到暴君獨裁的歷史條件——不受限制的絕對王權。相反,我們看到的是秦國政治社會傳統深厚。王室婚姻連接多國,親族婚姻錯綜復雜,君王的政治權力受到多方的制衡和限制。這種生存和發展條件之下,我們所看到的三十九歲之前的秦王嬴政,是一位經歷了種種艱難磨練,正在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賢明君王的形象。
另一方面,我們在調查秦始皇親族關系中,也對秦統一天下的過程做了一次清理。清理結果表明:秦統一天下的過程,是一個延續了數百年的漫長歷史過程。
思考與行動
那么具體什么過程呢,大家不妨參考本系列文章中的重要時間節點,自己捋一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