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環節-
結合《美麗中國》話題背景,尋找中國的世界之最,并以數字表示。紀琳老師在綜合課程情境中,引出課堂主題——“萬以上的大數”。
在課程結構方面,紀老師基于孩子們已經學習過的百以內的數及萬以內的數的學習過程,引導孩子將已有知識的研究方法遷移至新知識的學習中,并將研究方法展示在白板上。隨后,紀老師展開教學過程。
首先,為了讓孩子復習課堂工具——計數器的使用方法,紀老師展示了一些比較小的數,讓孩子識讀,并引導孩子利用計數器撥數。孩子們對用計數器撥數展現出極大地興趣,爭先恐后地上臺展示。在孩子撥數過程中,講解每個數位上珠子代表的含義,以加深孩子對大數意義的認識。
隨后,紀老師從小數過渡至大數,展示了她提取的孩子們的話題作業中萬以上的數,與孩子一起探討大數的讀法,認識了十萬,并拋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數位“十萬”為何讀成“十萬”(而不是用一個文字表示)?這個問題引發孩子激烈的思考與爭論,孩子們各抒己見。但是,遺憾的是,在第一輪孩子們并沒有得出答案,而紀老師并沒有著急自己給出答案。接著,紀老師展示了更大的數,繼續帶孩子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等數位,并用計數器進行撥數演練,加深對數位意義的理解。孩子們驚嘆于原來小小的計數器能表示這么大的數呢啊!
最后,紀老師通過引導孩子觀察數位的規律,引出數級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一位孩子回到了剛才的有意思的問題,提出十萬之所以被稱為“十萬”,是為了計數的方便,同時也為了讀數的方便!借此,紀老師順利總結出個級、萬級、億級的概念。
-教研環節-
教研初始,首先由紀老師對自己的課堂進行了教學反思,隨后老師們各抒己見,表達了對紀老師課程組織能力的贊賞,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1.?關于提問。用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和討論時特別好的教學方法,但是盡量更具體地給孩子思考方向的問題。
2.?關于對孩子答案的反饋。建議準確地抓住孩子答案的精彩論點,借此推動課堂向前進行。
3.?關于數級的劃分。莫莫老師建議引導孩子了解美國三位分級,作為數學和英語的一個學科融合點。
接著,寶林老師就本次成長課自己想法。寶林老師說:這節課目標明確,課堂開放,給了孩子充分的空間進行自主思考課討論,是一堂有創新性的課。同時也提出了幾點建議:
1.?關于課堂提問。問完問題等3-5秒,在這期間,觀察孩子是否能夠想清楚;問關鍵問題時要懂得變換語氣、語調,發揮肢體語言的作用,突出重點。
2.?將舊知識的研究方法遷移至新知識時,給孩子多點思考時間。
3.?在課程結束的時候可以引出三位分級的,讓孩子了解外國的計數方法是怎樣的。
4.?加強數學與生活、主題的聯系。如練習撥數時可用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數據,感受十萬、一億等大數到底有多大。
最后,寶林老師又關于數學學科教學給年輕老師提出了寶貴意見。
1.?關注數學結構,脫離點式教學,建立知識聯系。
2.?在教學上想方設法搞創新,不要害怕失敗,有點子就去討論、去嘗試。
3.?關注數學教學與主題的融合程度。
4.?要做開放的課堂,鼓勵孩子自主探討,但是老師注意把控探討方向。
5.?提問抓住時機,同時用教學技巧把問題問準,這需要課后練習。
最后,寶林老師肯定了各位老師多輪成長課后的變化,鼓勵大家繼續開展教學研討活動。
授課老師:紀琳
圖/文:徐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