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用戶需求和調研方法
用戶有哪些需求?
通常我們可以把需求分成2大類:功能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
1.功能性需求:理性的、具體的、表面的基本需求。
比如說:找工作會看薪水有多少;買手機就看手機運行是否流暢、屏幕大小、像素高低;點外賣看的是價格、送餐速度;買旅行箱看材質、容量、外觀。這些都很重要,因為它是用戶最基本想要的東西。但滿足了功能性
需求并不一定就代表滿足了用戶所有的需求,因為還涉及第二類的用戶需求。
2.情感性需求:感性的、抽象的、心理層次的需求。
比如說:這家酒店讓我感覺很自在,前臺服務人員像朋友一樣;喝一杯星巴克讓我有一種白領小資的情調;穿上這款西裝讓我感覺自己像明星模特。有沒有留意到,這類需求都是和"感覺"有關的。
如果你聽到用戶使用情感相關的詞匯,他就是在描述情感性的需求,包括正向的情感性需求,比如開心、過癮、放心等;同時也有負向的情感性需求,比如難受、不爽、煩躁等,暗示你的產品或服務沒有滿足他的需求,這些我們都不能忽視。
一個好的設計,應該同時滿足了用戶的功能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發現這些需求呢?想一想你接觸過的需求調研方式都有哪些呢?
常見的有:問卷調研、產品的后臺數據分析、親身體驗產品、組織焦點小組訪談等等。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兩個類型,前面兩種屬于定量型,后面兩種則是定性型。
它們有什么區別呢?
1.定量型:數量優先,從大量信息中提煉出用戶共性需求的調研方式。
常見有以下兩種。
(1)第一種,問卷調研:
- 優點是相對容易上手,線上或線下發放問卷,回收后分析就可以了。
- 缺點有兩個:一個是收集的信息受限于問卷的內容,不能追問下去,得到的信息比較單一。二是多數不愿意配合,我曾經線下做過市場調研,顧客在填寫紙質問卷時候,我就在旁邊看,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在敷衍了事,不到一分鐘就把十幾道選擇題都劃完,最后的一道大題“您對我們的產品有什么建議",基本是沒有人填寫。
(2)第二種, 后臺數據分析:
比如你的產品有APP等軟件可以捕捉到用戶數據就能分析到用戶的行為模式。
缺點是這個方式比較受限于科技產品,另外這些是行為層面的顯性數據,但是為什么用戶會產生這個行為,還是需要其他方法去了解。
比如,美國某家知名的連鎖餐廳從它們的數據中發現,顧客早餐買奶昔的人數比買咖啡的還要多,為什么會這樣呢?數據沒有辦法告訴你,后來這家公司訪問了大量顧客,才知道這些顧客是開車去好遠的地方上班,奶昔
是半固體,而不是咖啡一樣的純液態,因此一來可以喝比較久,二來不會中途想找洗手間。因此,除了定量型之外,你還需要定性型的調研方法來輔助。
2.定性型: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的調研方法,從顧客的視角出發,找到個體內在的真實想法、情緒、喜好等等。
比較熟悉的方法也有兩種。
(1)第一種,親身體驗產品:
- 優點是可以得到真實的第一手反饋——自己的反
饋, - 但缺點是調查的樣本很有限,還可能會受限于自己的認知,畢竟青菜蘿卜各有所好,有人體驗很棒的,也有人覺得很差。
(2)第二種,焦點小組訪談:也就是一次性找到5-20位不同的用戶聚集在一起討論。
- 優點是能一次得到多人的反饋,也可以互動,得到深入的想法,數量和質量兼顧。
- 缺點是有時參與者會彼此干擾,或者有人會擔心別人的看法,說的是“正確的話”而非“真實的話”。
知道了上面的方法后,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方法是完美的,但是多種方法使用可以互補不足。
二、同理心訪談和從觀察中洞見
前面我們介紹了一些常見的調研方法。你會發現這些方法都存在不足,特別是定性型的方法:親身體驗產品存
在視角局限,焦點訪談小組則門檻太高。
所以推薦另外兩個定性型的方法作為補充,分別是:同理心訪談(Empathylnterview)和從觀察中洞見linsight)。
這兩個方法相對門檻較低,不需要借助太多外部條件就可以使用,而且也是培養“用戶洞察"能力的基本功。
1.同理心訪談
我們一般理解的訪談,步驟很簡單:首先準備一份問題清單,然后和用戶約好時間進行面對面訪談或者是電話
訪談。那么同理心訪談與普通訪談有什么不同呢? 我來講一個案例,你可以前后對比有什么不同。
有一次我給一家知名的連鎖餐飲公司上課,其中有一個小組正在運用設計思維完善他們的員工招聘計劃,想知
道應聘者是由于哪些關鍵因素才決定加入這家企業,于是進行了以下的訪談對話:
經理:請問你選擇雇主時,主要考慮的是什么呢?
應聘者:我考慮公司給我的待遇,薪水、福利還有前景。
經理:薪水你的期望呢?
應聘者:我希望大概是XXX。
經理:福利呢?
應聘者:希望有五險一金、加班有補貼等。
經理:還有嗎?
應聘者:好的工作環境和成長空間。
經理:好的,那么我們公司哪里吸引你呢?
應聘者:你們公司很有名,是大公司。(下一個問題...)
像這樣的訪談可以一直進行下去,聽起來好像沒有什么大問題,但仔細一想,應聘者說的這些答案,如果換一家公司好像也是同樣適用的。然后你再想想,剛剛應聘者表達的是屬于功能性需求還是情感性需求呢? 其實他
說的全部都是功能性需求。
后來我介入對話,和應聘者開始聊起來:
我:你剛剛說因為我們公司是大公司,所以吸引你。為什么呢?
應聘者:大公司通常比較有體系吧。
我:有體系對你為什么重要呢?
應聘者:有體系我才能得到好的培訓和指導,讓自己成長。
我:成長對你為什么重要呢?
應聘者:當然重要,我書讀得一般,怎么和會讀書的人比。成長了,才有機會上去啊。回老家時面對親友有面子...
有沒有發現,這一次的對話激發他表達了情感性需求:大公司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想象,甚至是衣錦還鄉的可能性。這是在薪水、福利等等功能性需求以外,更隱藏的需求。得知了這樣的需求,在招聘過程中,你便可以多
強調公司能給予的成長幫助,比如像培訓發展計劃、職業發展道路規劃等。
這種獲取用戶情感性需求的訪談叫做同理心訪談。
所謂同理心( Empathy)就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真實體會他人的感受。
那么如何進行同理心訪談呢?
這里有三點:
1)對人的關注:心態上,放空自己,想象自己是剛來到地球的外星人,對訪談者充滿了好奇心,以積極的姿態去傾聽。你可以留意到我上面的提問是 “有體系對你為什么重要呢" 、 “成長對你為什么重要呢" 。我的關注點始終在于 "人“ 身上,而不是招聘計劃這個事物。
2)不斷追問
隨著好奇驅使,你需要不斷追問,讓對方盡量多說。追問有三種技巧:一是追問原因,多問"為什么";二是追問細節,例如"你可以詳細描述當時發生了什么?";三是追問感受和想法,例如"你當時是怎么想的?“。3)留意情感表達
同理心需要真正理解對方的情緒,并能夠準確描述出來。要做到這一步,你就需要留意對方的情感表達,比如,隨著第二步的追問法,聽聽對方是否有提到:我感覺如何、開心、爽、難過等等。然后在這些用語的基礎上繼續追問深挖,讓對方多說說過去特別好或者特別差的體驗故事。比如說:"你剛才提到上一次體驗感覺非常不好,你覺得你有些失望,能和我講一講當時的情況嗎?"
如果你在訪談中能夠使用這些技巧,就是非常不錯的同理心訪談,有機會挖掘出表象背后用戶的真實需求。蘋果公司和腦白金都有使用同理心訪談的成功案例:
案例1:蘋果公司當初設計蘋果電腦時, 發現用戶的需求不僅僅是CPU的運行速度、硬盤的容量,于是他們追問用戶:過去覺得很棒和很差的體驗分別是什么? 為什么覺得這個體驗很好,而那個體驗很差?
訪談了許許多多的電腦使用者之后,蘋果公司抓到了一個關鍵的情感性需求:很多人用電腦的體驗就是感覺自己像笨蛋,不是我用電腦,是電腦用我。根據這個用戶情感需求的發現,他們決定蘋果電腦的設計必須做到很
直覺、很本能,連傻子都能上手。于是,蘋果電腦的用戶界面設計非常直觀,用戶很容易找到他們需要的功能,用很少的動作就可以完成任務。甚至后來推出的iPad, 也是延用同樣的設計理念, 連小朋友都能夠輕易操作。
案例2:腦白金的創始人史玉柱在早期確定產品定位的時候,常常跑到公園與老爺爺老婆婆們聊天。他問道:如果有一樣很好的保健食品,價格也很便宜,你們會不會買? 老人們說不買。那再便宜一些呢? 老人們還是說不
買。追問最后,他發現,這些老人家不是買不起,而是希望把錢留給孫兒他們對自己是很摳門的。
但是,如果有人買給他們,尤其是子女買的,他們會很樂意接受,因為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子女的孝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其他老人炫耀。這個情感性需求就是一顆鉆石。后來,腦白金團隊花了大量時間鉆研如何把送禮這
個事情說得好、說得明白,才出現了那句經典的廣告詞。
同理心訪談是一個讓你和用戶深度交流的方法,不過有時候用戶的需求不一定會直接說出來,可能因為他不想告訴你,也可能因為他自己都不知道真正需要什么。所以,我們在談用戶洞察的時候,不僅要關注用戶說出來
的需求,還要深入了解那些沒有說出來的需求。這里就要談到另一個方法——從觀察中洞見。
2.從觀察中洞見
柯南道爾在《福爾摩斯全集》里寫過一個名句:“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觀察,這有很明顯的區別。“ 觀察是用心去留意細節,而不是一眼而過。
在理解用戶需求時你需要觀察三類信息:
- (客戶的)變通方法;
- 意想不到的事情;
- 真正在乎的事情。
1)(客戶的)變通方法:
留意一下,原本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一些不太方便的地方,迫使用戶自己繞個彎找到解決方案?
比如說,你的
公司制造了一款插線板,在一次市場調研中,你觀察到不少用戶都在短時間內買了2個插線板,原因是設計的插
孔挨得太近了,導致插頭一多就擠不下,用戶只好多買一個插線板。這個變通方式表明了原本的產品無法滿足
用戶需求,用戶只好自己想辦法。
2)意想不到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和用戶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差異很大,所以要放下自我批判。
比如說我第一次聽說彈幕這種功能的時候,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滿屏幕的評論,還怎么看影片呢?后來我服務某家互聯網公司時,發現好多年輕員工認為彈幕的內容有時候比影片本身還要精彩,這個觀點令我有所觸動。后來經過觀察之后,我有一個洞見:這些年輕人之所以覺得彈幕讓影片更精彩,是因為他覺得不是一個人孤零零在看影片,而是有人在陪著他,一邊看一邊聊,彈幕給他某種歸屬感。
3)真正在乎的事情:
先講一個案例,索尼在90年代出了一款便攜式音響,有兩種顏色:黃色和黑色。他們找了一群人來做用戶調查,問大家喜歡什么顏色?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黃色。因為他們覺得這個顏色活潑、不沉悶、很年輕、有感覺。走的時候,索尼公司在門口放了這兩款便攜式音響,讓受訪者挑一個拿回去當禮物。等人走得差不多之后,他們發現,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黑色的,而不是黃色。
這個案例體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用戶嘴上說的是A,但他們的行為卻是B。
因此,如果你想要知道用戶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不要光聽他說了什么,而是具體做了什么。想一想,如果你是索尼的工作人員,你會從中產生什么洞察呢?
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曾經說過:“如果問客戶對交通工具有什么要求,他只會說他需要一匹更快的馬。”
這是因為那個年代他們沒見過汽車所以,一個好的用戶洞察,是需要不斷抽絲剝繭,要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心感受,才能撥開迷霧,找到光的來源。
三、主流用戶和極端用戶
前面我們介紹了很多了解用戶需求的方法,尤其是講解了同理心訪談和從觀察中洞察這兩種方法。
這些都是屬于 "How" 層面, 解決要 “怎么做” 的問題, 但是這些方法具體是要用在"誰”身上呢? 接著我們來談 "Who" 的層面,也就是 “誰是我們需要研究的用戶?”
如果你大規模調研用戶,你會發現用戶的分布基本就是一個鐘形曲線。中間山峰一樣的位置是主流用戶,他們占大多數:兩端的少數群體我們稱之為極端用戶。
1.主流用戶
一個產品或服務面向的最常見的對象。比如你是玩具廠家,當你在思考使用玩具的用戶時,你所想到的主流用戶可能是喜歡娃娃的小女孩,喜歡汽車的小男孩。他們就是你的主流用戶,那當然你需要研究他們的喜好,畢竟他們能反映大部分人的需求。(注:主流用戶的需求通過定量型和定性型兩類調研方法挖掘)
2.極端用戶
那什么是極端用戶呢?
簡單理解就是:與主流用戶的行為模式完全不一樣的一群人,比如他們會過度使用你的產品。不同產品的極端用戶定義可能不一樣,定義的維度可以是使用頻率、年齡、收入、對這個產品的認知、使用目的等等。(注:極端用戶主要適用于定性型調研方法,例如同理心訪談)
舉個例子:航空公司的常見用戶是商務出差人士、帶小孩出游的家庭用戶,都是帶有明確出行目的的人。想一想,誰可能是極端用戶呢? 有一次我給航空公司上課,他們跟我說有一群人叫 “飛客" ,他們就是喜歡搭飛機,沒有想要去哪里,每天就搭乘各樣飛機、體驗不同航空公司的服務。這就是一種極端用戶。那這種用戶值得你去做深入訪談嗎? 這家航空公司的學員告訴我,他有一次專門走過去和這些職業飛客聊天,聊著聊著他就知道了其他航空公司的服務和自家服務有什么不一樣,那個飛客還給了他不少改進的建議。這些信息可能同行業的數據報告都不一定能告訴他,是非常有價值的。
然后我們換一個角度想:這些飛客的反面極端人群是誰呢?
第一次搭飛機的人。對這些人而言,無論是搭乘頻率或是搭乘知識都算是另一個極端,每個環節都是挑戰:如何找座位、如何放行李、如何做好起飛前的準備等等。訪談他們也能找到一些改進體驗的思路。
簡而言之,職業玩家的需求很難滿足,小白的需求也很難滿足,但他們卻是靈感和啟發的來源。
你可能會有疑問:難道我是為了極端少數人來設計?
當然不是的,他們畢竟是少數。但是因為極端用戶能夠幫你放大那些被大多數人忽視的細節,你就可以沿著這些線索,找到未被滿足的情感性需求,然后向主流用戶驗證想法。
現在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誰是我的極端用戶,可以是那些特別熟悉我們產品的,也可以是特別不熟悉的。這時候你腦海里有沒有出現某一個形象?接下來再回憶一下,他在使用產品的時候說過什么、做過什么? 你有沒有想過下次找個機會和他坐下來談一談呢?
需要留意的是,請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些篩選維度。我們的目的是得到刺激和啟發,只要你發現對方的行為、想法和一般主流用戶不同,那都有可能是極端用戶。
如果你想安排一場家庭旅行,帶上爸爸、媽媽、老婆和小孩,但是家里也就5個人,誰是極端用戶?我的回答是,不妨跳出你們5個人的小圈子,把這個話題連接到更大的圈子,比如說,你身邊有沒有朋友是非常頻繁地安排家庭旅行的? 有沒有朋友是非常排斥家庭旅行的? 和他們聊一聊,說不定你會有新的發現。
總結一下,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容:
1.我們先解答了什么是用戶需求,一般用戶需求分為功能性需求與情感性需求。功能性需求是表面的、基礎的,情感性需求是深層的、關鍵的。
2.關于如何實施用戶調研,我們了解了定量型和定性型兩大類調研方法,兩類各有優缺點,互補不足。
其中定性型這一類里,我們挑了兩種最基本也是最好上手的方法,分別是:1)同理心訪談——用提問的方式發現需求,以及2)觀察中洞見——通過眼睛觀察到那些沒有說出來的需求。
3.最后,我們談了用戶有兩種——主流用戶和極端用戶。主流用戶給我們基本的認識,而極端用戶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啟發和刺激。
<<<圈外商科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