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數學家母親黛安,自殺身亡,她的遺愿是不希望自己的女兒瑪麗像她一樣,走上數學家的道路,她把瑪麗托付給了自己的弟弟弗蘭克,并囑咐他讓瑪麗過普通人的生活。
然而,外祖母伊芙琳想把孫女瑪麗培養成像黛安一樣優秀的數學家。因此,一場監護權爭奪戰在伊芙琳和自己兒子弗蘭克之間展開......
1、天才那不為人知的痛苦
天才注定要辜負或者犧牲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天才心智早熟,懂得太多,就不得不承受比同齡人更多的痛苦。
少女瑪麗,無論再怎么天才,也畢竟還只是個孩子,而孩子的天性是:愛玩愛鬧,高興了就笑,難過了就哭,無拘無束。
然而,一旦瑪麗選擇獻身數學,就再也享受不到普通小女孩在童年該有的那種快樂了。她將成為數學機器,被無數的方程式包圍,一生只為解方程式而活。
就像她的母親黛安,被外祖母伊芙琳無情地扼殺了快樂的童年、純真的初戀,毀掉了她作為一個女孩戀愛、結婚、生子的幸福生活,伊芙琳摧毀了黛安的整個人生。
伊芙琳一意孤行地阻斷女兒黛安生命的活力,每一次毀滅,都給黛安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幼小的心靈承受不起這樣沉重的夢想。
這種痛苦使黛安變得越來越沉默,她的每一張照片都沒有笑容,她不快樂,最后她不堪忍受生命的痛苦,自殺了。
2、每個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
伊芙琳和弗蘭克之間的矛盾沖突被搬至法庭,他們想為瑪麗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天才和普通人。
伊芙琳,堅持認為瑪麗應該過天才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解更多的方程式,為人類的數學領域做出貢獻。然而,弗蘭克沒有什么經濟能力、不能給瑪麗提供好的生活環境,所以不能把瑪麗判給他撫養。
弗蘭克,則只希望瑪麗過普通人的生活,快樂地笑著,放肆地哭著,可以擁有生氣、悲傷、高興等正常人的情緒。弗蘭克揭露了姐姐黛安沒有童年,又被伊芙琳逼死的殘酷事實,因此不能把瑪麗判給她撫養。
實際上,弗蘭克自己也很矛盾。
一方面,他不希望瑪麗重蹈覆轍,走上她母親黛安的自殺之路,因為他真的害怕黛安的悲劇會繼續在瑪麗身上延續下去。
另一方面,弗蘭克又害怕自己會毀掉瑪麗的天才人生,她本應該閃閃發光,可以在數學領域獲得巨大成就,可以為國家的數學研究事業作貢獻。
因此,就算弗蘭克自私地希望瑪麗只做一個孩子,能夠過正常人的生活,然而瑪麗的天才無時不展現出來,她始終和別人不一樣。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該片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進行了思考,告誡人們要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們要尊重每個渺小的天才,給予他們理解、愛和支持。弗蘭克從不以長輩的姿態來壓迫瑪麗,他給了瑪麗最好的愛和尊重。
弗蘭克把瑪麗當成朋友,他教她做人的道理,讓她擁有快樂的童年,始終沒有讓她成為自視甚高,自負偏激的人。因此,對弗蘭克,瑪麗有著愛和信任。
3、別讓生命充滿遺憾和后悔
伊芙琳年輕時的遺憾:她原本是劍橋大學的高材生,并且也從事數學研究,但因嫁人生子而未能完成自己的夢想,她感到非常遺憾。
于是,伊芙琳就把這沉重的夢想加諸在女兒和外孫女身上,之后她又為黛安沒有證明出方程就死了感到遺憾。
伊芙琳年老時的后悔:弗蘭克最后向伊芙琳甩出了黛安早已完成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的存在性和平滑度”的證明,并告訴伊芙琳,黛安是想等她死后再發表。
看著女兒黛安曾經的手稿,以及手稿上充滿童趣的圖畫和淚水的痕跡,伊芙琳失聲痛哭,伊芙琳終于明白是自己親手“殺”死了女兒,她將后悔一生。
伊芙琳的高壓教育使黛安和她有了隔閡,這種芥蒂最終醞釀成了恨。
“你不就是想要這個嗎?好,那我成全你!”
黛安的遺愿竟是讓弟弟弗蘭克在母親死后才發表她的證明,這對伊芙琳來說是莫大的諷刺。可見黛安恨極了她的母親,她想讓伊芙琳到死都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抱憾終身。
最后,弗蘭克把原本屬于黛安的巨大榮耀獻給了母親伊芙琳,即便伊芙琳以自己的名義發表了證明,也是可悲的,因為她終究失去了自己的女兒。
4、《天才少女》的啟示
我對伊芙琳、黛安和瑪麗祖孫三代人的人生的看法是:失敗的人生、痛苦的人生、希望的人生。我對她們的態度是:同情伊芙琳,惋惜黛安,喜愛瑪麗。
該片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你選擇了其中一種生活,那就認真去做,別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不該有的遺憾;還有,千萬不要盲目地聽從家人的安排,要勇敢做自己,不然會后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