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一個說法,說是端午節不說快樂,要說安康,也沒有琢磨過這個事,今天正好端午,研究研究。
首先是安康的說法。
主要原因是古人認為農歷五月以后,天氣漸熱,各種毒蟲疾病可能流行起來,所以端午用香囊、艾草等這些習俗,都是為了祛除病毒的,那么說安康從這個角度來說完全正確,也符合我們的習俗,寄托著期盼。
第二是關于快樂的說法。
快和樂在古代都是表示喜悅的意思,合在一起也是表示高興的心情。反對說端午快樂的觀點,大體認為端午是表示對屈原的祭祀,在這個節日不適宜用快樂這樣的詞語來表達。
那這就涉及端午的起源問題了,端午最早起源是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后來有了紀念屈原、介子推、孝女曹娥、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的說法,流傳最廣的是屈原,不管什么說法,整體確實是有祭祀或紀念之義。
那么究竟合不合適呢,換個思路看看古人是怎么說的。
蘇軾關于端午的著名詞《浣溪沙 端午》是想起了自己的侍妾,有了“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的著名句子。
陸游的《乙卯重五詩》描述了端午節的各種活動,忙完以后,“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表達的應該也是快樂喜悅的心情。
那么綜合來看,我覺得不用糾結這個說法是否準確,看古人的表述可以得出至少說快樂沒有錯的結論。
所以,無論用端午安康,還是快樂,都是真誠的祝福,希望大家都和家人在一起,享受這團聚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