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境界如果很明朗,你看千里之外的事情都會很明朗。——林清玄 ???
人類的努力是沒有邊界的,而人的境界更是。
每個人若要達到林清玄先生所說的“千里之外的明朗境界”,是需要喚醒自身的深處認知,才能讓心智日趨成熟,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看到成長的可能性。
為何會有這樣的感慨?源于最近在職場常常陷入對前景的迷惘和對未來的焦慮,伴隨著中年時光的到來,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不時會在內心深處向自己發問:
想變好,卻總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
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
想努力,卻總是比拼毅力、苦苦支撐?
想精進,卻總是彎路不斷、迷茫無助?
這些問題深深困擾自己,讓自己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力感,當希望改變自己的憧憬過于急切,痛苦和焦慮就在心底深處急切升起。
直到最近看到一位心智探索者——周嶺著的《認知覺醒》,才明白,原來自身認知能力的不足,會導致自己無法按照自己的人生節奏,做出正確且適用的選擇,也就更談不上改變自己,改變命運。
那么,如何通過依靠知識,內化出改變自我的認知驅動力,獲得終身成長的原動力呢?
我們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周嶺的《認知覺醒》是怎樣讓迫切成長和想改變自我的你,通過了解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看清規律和真相,知道方法和路徑,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一、重新認識自己才能重塑自己
每個人都在用夢想經營自己,在這個追夢的過程中,我們其實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以致于在成長的階段中,常常困擾于自身的各種問題,令成長受到限制。
1.周嶺的《認知覺醒》讓我們了解到,我們的大腦由內到外有三重大腦: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
我們在生活中做出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
因此,我們當前遇到的幾乎所有的成長問題都歸結于本能腦、情緒腦避難趨易、急于求成的天性,這樣,就導致人們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成長怪圈中,無法自救又無可奈何。
2.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高級的理智腦(理性能力)能使我們富有遠見、善于權衡、能立足未來獲得延時滿足,但它在出生時力量太薄弱,無力擺脫本能腦(運算能力)和情緒腦(行動能力)這兩種天性的壓制和掌控。
而當我們能主動覺醒和走上科學成長的道路時,加速變強的理智腦則能讓我們克服天性,在現代社會占據更大的生存優勢,就能做到:
立足長遠,主動走出舒適區;
為潛在的風險克制自己,為可能的收益延時滿足;
保持耐心,堅持做那些短期內看不到效果的“無用之事”;
抵制誘惑,面對舒適和娛樂時,做出與其他人不同的選擇;
一直以來,我們固執地游走在即時滿足的邊緣,我們希望踐行“一萬小時定律”提升閱讀量就能博學多識;我們希望堅持21天就能成就一個終極目標;我們希望縮小與別人的差距,就在變相的“勤奮”與焦慮中做著無為的抗爭,到頭來我們與成功無緣,我們依舊沒有成長,沒有改變。
面對趨易避難急于求成的天性,我們必須要坦然接納自己,主動改變認知視覺。
學習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動,行動之后的改變,才是堅持的意義,才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二、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把潛意識形象地形容為“生命留給我們的彩蛋”,潛意識一直存在在我們的生命中,它沒有思維,只有本能,它能讓我們在各個領域中憑借其感性思維的智慧,幫助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1.人生的走向就是在消除模糊中成長
潛意識用感性能力幫助我們選擇,但是潛意識也誘導娛樂享受,所以本能通常是阻礙我們學習成長的。
若人們無法克服本能,就會讓自己陷入焦慮和迷惘,這就使我們的認知、情緒、行動遭遇各種困擾,以致影響我們的人生走向。
面對困擾自己的認知模糊,周嶺教我們的唯一辦法就是正視它、看清它、化解它、拆解它。
到底是什么讓自己煩躁不安?是上臺演講、會見某人、還是思緒紛亂;
具體是什么讓自己恐懼擔憂?
是能力不足、準備不夠,還是害怕某事發生?
面對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樣做到應對最壞的結果。
周嶺在書中的闡述比較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較接地氣的話語讓讀者不僅能對號入座地反思自己,也能找到解決困擾的規律和方法。
“人生就是一場消除模糊的競賽,我們比拼的不僅僅是成長的速度,還有成長的模式。”
如何讓自己的認知更清晰,只有“刻意學習”才能提高思考能力,明確核心困難,消除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不斷精進自己。
2.在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中學習最高級別的“元認知”,讓你將注意力放在人生目標上,去聚焦、去成長
“元認知”就是人類獨有的反思能力,普通人遭遇指責批評時,會被動地反思糾正,而絕少數人即使在沒有遭遇困境時也能主動開啟第三視角,持續反觀自己的思維和行為,這意味著一個人的真正覺醒,和具備了快速成長的可能。
這樣的主動元認知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的命運,元認知的開啟,能力的獲取,才能讓你站在人生的制高點,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現在和將來。
三、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你需要外觀世界,借力前行
1.專注力——專注力的高低預示著未來成就的大小
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能成就現在的成功,是他們一致認為“專注”讓他們成為了萬人矚目的成功者。
顯而易見,“如果一個人從小就養成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專注習慣,那就不僅能獲得智力上的聰慧,也能獲得情緒上的平和。”
2.學習力——難易適中的地帶才是學習的心流通道
練習寫作是日更好還是周更好?
一年要讀200本書還是邊讀邊寫讀書筆記?
是視聽、閱讀這種被動學習的提升高呢,還是通過討論、實踐、教授別人這種主動學習的提升高?
是單純依靠單一的知識體系,還是建立最適合自己當前狀態的認知體系幫助我們判斷、選擇、行動和改變?
綜上均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碰到的實際問題,周嶺在《認知覺醒》書中已成體系地做了詳細的介紹,最能觸動讀者的還是他告誡人們:
“用獨特的視角將一些零散的、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整合成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總之,好的成長是要游走在學習力恰到好處的舒適區邊緣,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輸入知識,讓理智腦獲取反饋,而不是一味努力堅持,這樣的低水平勤奮,只能讓你投入越多損失越大。
3.行動力
對成長來講,“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有這樣一句話:“想到”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做到”。
有很多人天天都在焦慮,其實都是在“想到”和“得到”之間游離,卻沒有代表行動力的“做到”,而一切只有“做到”才能“得到”。
周嶺認為,我們只有把技能學習和認知學習合在一起,才能在“刻意練習”中真正體驗到“做到”的快感,達到自我的認知覺醒。
4.情緒力
在《認知覺醒》中,周嶺提到“心智帶寬”這個成長關鍵詞,他認為它就是我們心智的容量,它支撐我們的認知力、行動力和自控力。
“心智帶寬”一旦降低,就很容易喪失判斷力,做出不明智的選擇,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難以抵擋享樂的誘惑。
原來心智容量的大小決定和影響著我們的選擇和決策,只有心智帶寬的富足,才能讓自己選擇多維視角去看待世界,克服局限,為自己解決煩憂,成就自己。
總之,但凡看過“清腦”公眾號文章的讀者,應該知道作者周嶺的文章,在公眾號的打開率始終保持在20%-30%(公眾號平均打開率2%-5%),其文章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多家媒體轉載,這大概是因為:
周嶺的文章有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其語言通俗易懂,其思想獨特不迎合,常在結合當下生活的筆觸中,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的明朗觀點,堪稱時下認知書籍中一股清流。
周嶺的《認知覺醒》適合所有希望成長的人用心閱讀,如果你缺乏人生目標,或急于在喜歡的領域成功,或在體制內渾渾噩噩混日子,或是只知道用毅力苦苦支撐,想掌握學習方法和成長規律的,那么這本書會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更重要的是,能讓你在文章中看到一絲期望升騰的光亮,照亮依然蹣跚而行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