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國大家閨秀張幼儀,也許很多人是陌生的。但提起民國大才子及詩人徐志摩,人們一定會家喻戶曉。
他寫的那首浪漫唯美動人的愛情詩篇《再別康橋》轟動整個文壇。他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被廣為傳頌。甚至延伸到他和陸小曼之間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
有人說,徐志摩不就是一枚渣男嗎?怎么他能給誰誰誰都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平心而論,徐志摩的才華有目共睹,這是不可否認的。至于道德人品就不必了,群眾的眼睛自然雪亮。
前段時間,有幸讀到了《張幼儀傳》,孤陋寡聞的我才知道,張幼儀是徐志摩的第一原配妻子。
在徐志摩短暫的生命旅程中,她是默默付出深愛著自己丈夫,卻一直隱忍前行的偉大女性。但對于詩人徐志摩來說,張幼儀只是他絢爛人生經歷中最不值得一提,最微不足道的一筆。
可對張幼儀來說,徐志摩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正因為這個男人,才改變和影響了她的一生。最終張幼儀憑借自己的勇敢堅強,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成就了令人羨慕的偉大事業。
言歸正傳!不啰嗦了——請跟隨我的腳步走近張幼儀的情感世界。
01
張幼儀是真正的大家閨秀,她出生在江蘇一個當地的富豪家中。她的祖父曾在清代做官,父親是當地著名的醫生,她的幾個哥哥都頗有出息。她二哥是中國近代史上很有影響的政治家和哲學家,她四哥是中科銀行的董事長。張幼儀深受父母和哥哥的寵愛。
張幼儀的名字,表示一個人的外表容貌端莊,還寓意著善良,可見父母對她的期望,將來可成為一名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她雖然出身豪門,可在那個年代受大環境的影響,父母把哥哥們送到國外讀書,卻要求她纏腳不讓她讀書。
張幼儀自小特有主見,在她三歲時就與眾不同,她不喜歡裹腳,在母親給她裹腳的日子,她變著花樣的各種哭鬧,然后去求情最疼愛她的二哥,她二哥思想解放很心疼妹妹,最終求得父母同意不再讓她裹腳。
就這樣,張幼儀成了張家第一個大腳小女人。這種執著的主見,在張幼儀后來的人生路程中,時時刻刻陪伴她左右。
02
12歲那年,張幼儀在大街上看到蘇州女子師范學堂招生簡章,她開心的告訴自己的父母,表達要上學的愿望。
但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女人讀再多的書早晚都是要嫁人的。張幼儀的父親雖然開朗,但對于上學這件事還是不同意。張幼儀不愿意就此放棄,她找各種理由去說服自己的父親。比如學堂管吃管住、學費、生活費特別低等。經不起女兒的軟磨硬泡,她終于進入了蘇州第二女子師范學校,開始了來之不易的求學之旅。
在學校,張幼儀是極少數沒有裹腳的女學生,自然受到老師的很多優待。遺憾的是:這場來之不易的求學之旅,只維持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因為一場包辦婚姻而匆匆的結束。
03
張幼儀15歲那年,他四哥在浙江總督擔任秘書時,有一篇文章吸引了他,后來才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徐志摩。并且還打聽到徐志摩是有錢人家的獨生子。便寫信給徐家,提議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婚事。一來一往都表示極大的贊同。
當時,張幼儀的二哥、四哥都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她顯然是順從信任四哥的提議。當張幼儀看到徐志摩的照片時,只是輕輕說了一句:“我沒有意見”。
而此時的徐志摩,內心非常的痛苦和掙扎。他特別抵抗這種傳統的包辦婚姻。同時他又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子:“父母命不敢違抗“。所以張幼儀就成了這一場包辦婚姻下的犧牲品。
04
可想而知,婚后的張幼儀過得并不幸福,相反在這段婚姻中的七年時間,是她一生中最煎熬最痛苦的日子。
有一次,張幼儀無意中從徐家的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見到她的照片時,說的第一句話:“真是個鄉下土包子”。
在他們的新婚之夜,張幼儀做好了所有的準備,但最終以徐志摩的沉默冷酷結束。而這種沉默冷酷貫穿了她整個的婚姻。
結婚不久,徐志摩便離家求學,從北京到天津,丟下了張幼儀一個人在家伺候公婆。即便徐志摩偶爾回家,他對張幼儀也是不理不睬,常常是不聲不響的就不見了人影。【明晚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