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泰勒1911年的作品,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但是越到后世,本書影響力越深遠。不過本書并非我2016年書單,只是領導給留的作業,不得已,就看吧!反正是經典著作,看看又何妨?
兩部分
第一部分科學管理基礎
第二部分科學管理原理
4.14-4.15閱讀完前言,第一部分
前言
作者所處的時代,國家只是認為物質匱乏,杜絕物質資源浪費。然而工作效率的低下,卻并不認為是一種浪費。
作者撰寫科學管理原理的目的:
第一通過一系列簡明的例證,來指出效率低下使得整個國家遭受巨大損失,而這種現象在日常行為中幾乎無所不在。
第二試圖說明解決效率低下的絕佳途徑在于系統化管理,并不在于網羅某些獨特的或非比尋常的大人物。
第三證明最先進的管理是一門真正的科學,其基礎建立在明確規定的紀律、條例和原則之上;科學管理原理幾乎可以用到人類所有的活動中去--從我們最簡單的個人行為到需要緊密而復雜到合作的大型企業的業務運作。
第一部分
描述科學管理原理誕生的背景
雇主、雇員的財富最大化
當時的工人工作的常見現象,故意磨洋工,工人們不但不以工作努力為榜樣,反而覺得如果誰努力工作,效率超高,會被其他的工人恥笑,說閑話,更有這樣的現象,工人們普遍認為,個人提高效率會使其他工人失業。
作者明確表態,工作效率的提升不僅不會使工人失業,反而會使更多的工人就業。
財富最大化,不是雇主的利潤最大化,也不是雇員報酬最大化,是雇主與雇員的財富平衡,實現共同財富最大化。
而雇主與雇員的不良關系,導致雇員工作效率低下,使得雇主與雇員都得不到更多的財富。
第二部分
三個問題
第一,科學管理與普通管理的本質區別在哪里?
傳統最佳管理模式是“積極性加激勵”模式
科學管理就是預先制定工作任務計劃并使之落實
科學管理要求均分管理者和工人的工作和職責
科學管理者要承擔的任務
研發出一套工人操作中每一環節的科學方法,以替代過去單憑經驗行事的方法;
科學的挑選工人,進行培訓教育,使其成長
和工人密切合作,以確保一切事務都是按照已形成的科學原則進行
管理層和工人在工作和職責的劃分上應是相等的
第二,為什么科學管理會比其他類型管理獲得更好的成果?
科學管理是建立在大量實踐與數據(記錄,制度,協作)的基礎上,根據不斷的分析和總結而得出的客觀理性的管理方式,逐漸形成標準(流程和工具),由管理者指導和輔助員工進行改進和提升,科學管理原理不斷迭代,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科學管理變革最大的受益人群使消費者。
傳統管理原理,管理者根據相對優秀的員工的最佳判斷力和經驗來進行工作,效率完全根據員工的小算盤,不僅不科學,反而很主觀。
第三,選派合適的人選擔任公司領導是否是最重要的問題?
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但是作者在書中并未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作者明確表明,科學管理原理的精髓在于一整套系統,在于管理層與工人間的友好協作。
后文也提到了,所有的領導層,其實擔任的角色就是老師,所以,與其說,合適的人擔選公司領導,不如說讓公司的領導成為工人的老師。
以下是原文,摘自103頁
在這種管理制度下,原來制度下的單個領班由八個不同職能的負責人所替代。
在這些老師中
第一位是質量檢驗員,他懂得如何制定圖紙和工作指令。
第二位老師是工段長,他負責教會工人如何把加工任務安排到機器上,并教會工人如何才能使其動作最快最好
第三位老師是技術員,他負責保證機器以最佳的速度運轉,將合適的工具用在特定的用途上
除了這三位老師還從四種人員那里得到指令和幫助
分別是
維修工長
核算員
工藝員
紀律檢查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