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對既有事物、觀念或現象的顛覆。
沃頓商學院終身教授亞當·格蘭特《離經叛道》是一本顛覆創新觀念,用大量成功的創新案例以及研究數據,沖擊了人們對創新的習慣性認知?!峨x經叛道》提出一系列的反直覺的創新觀念,打破了對創新的認知誤區。離經叛道不是天生的特質,通過管控風險、選擇時機、組合元素、管理情緒等方式,成功的創新之路有跡可循。
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是怎樣改變世界的?基于創新前提的新認知和新觀點
育兒網站Babble反其道行之、通過列舉不投資Babble的5個理由和公司現存問題獲得2輪融資、知道自己問題在哪更能讓投資者信賴!
人們通常認為,想要有說服力,應多強調優點,少說缺點。然而當我們意識到有人在試圖說服自己時,通常會提高心理防御。而主動強調自己的缺陷,能顯得自己知道問題在哪兒,不會被激情表相蒙蔽,也能讓人覺得他們更值得信賴。
書中講到的創新領域反直覺、反常規的認知和觀點,總結起來有五個方面
?##1、創新者不需要事事搶先機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殊不知早起的蟲兒被鳥吃、我們能確定自己是鳥還是蟲嗎?
探索、開拓型的企業失敗率47%,跟隨、定居型企業失敗率8%,更容易獲得成功
首家社交網站是Friendster,2002年成立,只急于擴張,沒走通商業模式。Facebook耐心分析了用戶的偏好,推出的功能大受歡迎。定居者必開拓者進入市場晚,但是會改進競爭對手的缺陷,分析市場反饋的需求,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不斷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成功的創新者,并非要做到第一個行動,只需做到有所突破,有所不同。
拖延即是高效的宿敵,也能催生創新
達芬奇用了16年完成的蒙娜麗莎;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準備了2個月,在演講前一晚,稿子還沒成形。
他們并不是沒有單純浪費時間,只是進行不斷的測試,優化各種組合,暗中循序漸進。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前,已經積蓄了強大的能量,只差窗戶紙被捅破的那一下。
?#2、成功的創新者其實更怕冒風險;
哥白尼把日心說理論捂了22年才公布于世
明智的創新者,在取得成功前,都會留好退路。成功的創新者在一個領域冒極大風險時,會在其他領域極度謹慎,從而平衡風險。研究表明,同那些辭去本職工作創業的企業家相比,繼續本職工作同時創業的企業家,失敗概率要低33%。聰明的創業者并不是不冒風險,而是在關鍵抉擇上不踩雷。
?#3、成功的創新,總是需要搭配一些已為人熟知的元素;
《獅子王》賣座是新穎的熱帶草原加上《哈姆雷特》式的經典故事共同達成的結果。這利用了心理學上的純粹接觸效應,人們對一種聲音、味道、品牌等元素越熟悉,就會越喜歡它,因為反復接觸,能讓人們更容易理解內容。
?#4、成功的創新者往往擁有強烈的自我懷疑;
電動平衡車曾震動硅谷,喬布斯也認為是繼計算機之后最驚人的技術。這個曾經被認為能改變世界的東西,被《時代周刊》評為十大失敗的產品之一。究其原因,過分自信、缺少對市場的理性分析,讓創新過程卷入了太多的激情。
防御性悲觀主義者成功率會更高、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提前想到問題可以做好更充足的準備才能更好的避免失敗。
?#5、多產才能催生有影響力的創意,成功的創意數量,和創意總數成正比。
作品越多、想法越多、越容易創新成功,哪怕創造出大量反響平平的東西。
愛迪生失敗1000多次后才發明燈泡,畢加索的傳世經典來自上萬件作品之中。人們普遍認為數量和質量不可兼得,想把工作做好,必須把一件事做精。對于創新,這點并不適用。創新作品越多代表想法越多、越容易成功。
過去越成功的人,在新環境中的表現就越差,因為他們總認為自己正確,很少能聽進別人的批評,這就陷入了“成功陷阱”。
創新行為具有可控性,平衡風險、選擇時機、組合元素、管理情緒再到不斷實驗,都說明了。大多數人做決定時,會遵循結果邏輯,即采用哪種行動會產生最好的結果。而試圖挑戰現狀的人,喜歡采用恰當性邏輯,在同樣的情況下,他們會思考:像我這樣的人應該怎么做。他們比較習慣向內看自己的特性,他們做出決定時,取決于自己是誰,或者自己想成為誰。創新并不是一個固定的特征,它不是天生的基因,而是人做出的自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