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做生意目的為賺錢,這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俗話說,無奸不商,人們對商人的印象經常是奸詐狡猾,唯利是圖,甚至有的商人為了牟利不擇手段,干盡傷天害理之事——這是一個經典的電影橋段。
然而事實卻經常與電影橋段背道而馳,現實里正直守信的人獲得的成功更多也更大,奸商反而被淘汰。36氪上有篇文章提到了這一現象:
著名風險投資人Paul Graham在自己的博客中說,目前硅谷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那就是那些最為成功的投資人也是品格最為正直的人。他將此歸因于創業圈更加的透明化和不確定性。如果一個投資人對創業者不友好,他的壞名聲很快會在創業圈傳開,他只會接觸到越來越少的項目。……這就使得投資人必須以誠相待,善意正直。
這不是硅谷的獨有現象(我朝不算啊)。早前美國第二大連鎖藥房CVS主動停止銷售香煙產品,年損失銷售額超過20億美元。要知道,這20億美元可不是小數目,況且競爭對手也在賣煙,CVS卻選擇主動放棄這不賺白不賺的生意。背后邏輯是什么?
人普遍具有趨利本性,商業競爭也是一種博弈,博弈雙方都意圖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不但無可厚非,而且還是經濟發展最主要的驅動力。然而問題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友善的人經過長期博弈最終贏了小人呢?我想說的不是一個道德倫理問題,而是一個博弈策略的問題。
犯罪電影里經常有這樣的橋段:兩個嫌疑犯同時被抓,分開審問,如果招供充當污點證人可獲減刑。兩個嫌疑犯都有招供的動機,然而都擔心招供后可能會被黑幫報復而保持沉默。他們之間的博弈不是一次性的,還涉及到出獄之后可能面臨對方報復,這就是著名的“重復囚徒困境”。
20世紀80年代初,博弈論學者阿克塞爾羅德設計進行了著名的“重復囚徒困境”實驗。實驗中,他邀請了世界各地的博弈論學者用電腦程序的形式提交博弈策略,這些策略兩兩結對博弈,反復進行150輪,按照最后的總得分為博弈策略排名次。結果是具有“善良性、報復性、寬容性、清晰性”的『一報還一報策略』勝出。而那些“非善良性”策略雖然最初看起來很有希望,但長期下去仍然不具有成長性。
當你需要與對方長期合作時,這就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種重復的博弈,會考慮到對方的信譽和今后合作的可能性,因此這類博弈和一次性博弈有很大不同。博弈雙方基于自身利益而選擇友善合作,最終達到雙方利益都最大化就成為可能,從而化解了一次博弈的囚徒困境。欺騙的動機這時可能被懲罰的威脅所克服,從而導向一個合作的結果。在“抽煙危害健康”深入人心的美國社會,CVS主動放棄煙草銷售,雖然面臨短期年銷售額20億美元的損失,但也因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贏得消費者青睞,在未來的新業務上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價值。
即,在長期重復進行的博弈中,即使對利己主義者來說,合作也是理性的,選擇友善合作對自己是最優解,對整體也是最優解,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買東西,去連鎖店要比去流動攤點更可靠。因為連鎖店靠用戶將來的頻繁重復購買獲得最大利益,這是一種重復博弈,選擇友善合作是最優策略。而旅游景點/流動攤販/火車站附近的商家,往往采取“一次性博弈”,因為顧客來自外地,很少有回頭客。坑蒙拐騙,是他們獲得最大利潤的最優策略。
上面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長期的相互關系是合作產生和穩定的重要因素。當雙方僅僅是臨時關系時,就像旅游景點的商家和旅游者之間那樣,幾乎不存在未來的相互關系,這種情況下的合作很難產生。當一個品牌開始走下坡路時,當一個人準備離職去另一個城市時,不合作的機會主義行為最容易發生,品牌與自己的客戶,公司與員工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脆弱不堪。所以很多公司規定離職需提前一個月申請,還是很有道理的,可以提前監督,預防離職者走之前做出出格的事。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現實生活里大多數關系是重復博弈,相互關系是持續而頻繁的,也確實到處充滿了合作行為。那些友善合作的人,不一定每次都能得到最大利益,但長遠來看,他們確實是無數次博弈真正的贏家。
阿克塞爾羅德的實驗還有一個讓人樂觀的結論:
“在一個非零和的世界里,為了你自己做得好,你沒有必要非得比對方做得好。特別當你要和許多不同的對手打交道時更是這樣。只要你自己能做得更好就能讓他們每個人做得和你一樣或略好些。沒有理由去嫉妒對方的成功。因為在長時間的“重復囚徒困境”中,其他人的成功是你自己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