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可以和前作《唐朝公主和親的政治性考量》放在一起看,唐朝公主和親一篇,講述唐朝在和周邊異族通婚中的政治性選擇,而本文將分析,吐蕃王朝是如何使用這種政治工具的。
很多人說起和親,都破口大罵朝廷暗弱兵勢不興,以至于讓一弱女子背井離鄉擔負國之重任。
但如果告訴他們,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頻次遠高于漢族政權,估計這些人又會頗不屑的說,“披發左衽無論立綱常,不足為奇。”
所以,厚此薄彼不過是所謂“華夷”思想在作祟,即便有些人堅決不承認自己有此思想,但我可以很客觀的說,絕大多數漢族人心里都有大民族的傾向,只是多寡之別,這其中也包括我在內。
不過,多看些史料,可以讓人看待事物更客觀、更公允,雖然談及公主和親時,我自己心里也會有點抵觸,但至少我也清楚,政治工具就是政治工具,不以所有人的意志為轉移,即便是個君王也不列外。因為,人類政治游戲的規則,亙古至今從未改變,誰都不能超脫于規矩之外。
另外,所謂和親是因為力不能抗,完全是無稽之談,歷史上著名的和親案例前,幾乎都有勝仗作為鋪墊。
換言之,如果一方有充分的把握滅其國,還用得著和親么?直接沖進對方國都明搶,豈不是更簡單,也更喜聞樂見?!
和親根本不是證明國力強弱的充分必要條件,我們就用吐蕃做例子來看看。
吐蕃王朝曾和吐谷渾、象雄和親,均滅其國;曾和黨項和親,役其族;曾和泥婆羅(尼泊爾)和親,王其國(吐蕃王室成員為王);曾和小勃律、南詔和親,臣其國。
強弱立判無需多言,那如何到了李唐,便成打不過吐蕃的證據了呢?
任何一個人,對自己本民族有自豪感本無大錯,但看問題要客觀,不能偏激,這點對漢、藏兩族皆是如此。
和親是一種政權為達到特定目的,采用的低成本解決方案。
作為一種政治工具,姻親關系不但在國與國之間長期使用,在君與臣間、臣與臣間、家族與家族間也廣泛使用,可以這么說,只要人的家族屬性不消失,姻親的政治屬性,就永遠不會消失。
好了,這篇文章的前述有點長,我們下面來仔細說說,吐蕃王朝的對外和親案例。
一、吐蕃與象雄的和親
很多人都知道,松贊干布娶了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但其實,除了這兩位王妃外,他還另有三位王妃,分別是象雄公主李娣緬、蒙妃尺江、黨項公主盧庸妃潔莫尊。
也就是說,松贊干布一朝就與象雄、泥婆羅、黨項和李唐有聯姻關系。在此四個外邦姻親中,象雄是最早和吐蕃進行聯姻的。
這也難怪,當吐蕃從山南一隅崛起時,首先要拉攏的肯定不是李唐,因為中間還隔著雅魯藏布江北岸的蘇毗(孫波)。
而史稱“東西千里,勝兵八九萬,辮發氈裘,畜牧為業”的象雄,顯然是有必要拉攏盟友。
因此,松贊干布四世祖赤聶松贊(《新唐書》作“揭利失若”)便娶了象雄大豪門沒盧氏的女兒——沒盧妃東江熱。
到了,松贊干布父親囊日論贊時,又把女兒夏瑪噶嫁給可象雄王李迷夏。而松贊干布娶象雄公主李娣緬后,兩國形成了雙方王室互婚的姻親關系。正式憑借這種關系,吐蕃第一次征伐吐谷渾時,象雄出兵相助。
而后,隨著吐蕃的實力愈來愈強,兩國最終翻臉,吐蕃以公主夏瑪噶為臥底,滅亡了象雄。
二、吐蕃與吐谷渾的和親
當吐蕃相繼滅了蘇毗和象雄后,走下高原向外擴展是必由之路。
很多人都想不通,為何吐蕃王朝能夠發展成東亞一霸,而之后的藏族政權各個呆若草雞。
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多數的解釋都歸咎于宗教、氣候等因素,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地緣上的影響?
從某種程度上說,成就了吐蕃王朝的并不是雪域高原,而是包括青海、甘南、川西北、新疆在內的占領區以及占領區上的各族民眾。
或者換句話說,當帝國有了第一塊擴張拼版后,就有可能有第二塊、第三塊、更多塊,而一旦失去了最初的一塊,就可能面臨的是不斷的被征服,就像之后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權,帕木竹巴、藏巴汗、噶丹頗章,不過幾千蒙古人,就能讓上百萬藏族瑟瑟發抖。
有時候,帝國之間的較量,除了政治軍事軟硬實力之外,還有一種叫“國運”的東西存在。
而吐蕃王朝的“國運”,便是它的第一塊拼版——吐谷渾。
從雪域高原向外擴展,能夠選擇的路線不外三條:
西路取阿里,經勃律,越蔥嶺,染指西域;
東路跨橫斷山脈,出劍南,殺奔四川;
北路翻巴顏喀拉山,攻吐谷渾,進襲河隴。
在這三個戰略方向上,東西兩路都是高山阻隔,只有草原連綿的北路,對吐蕃戰爭后勤的壓力最小。
因此,吐谷渾必然是帝國進取路上的,第一塊踏腳石。
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第一次走下高原,便揮兵北上攻擊吐谷渾,迫使吐谷渾王室退至青海湖之北,順勢收服了周邊的黨項和白蘭羌。
雖然之后,唐蕃兩國在松州打成平手,在唐朝的要求下,蕃軍退出了青海高原,但其影響力卻留在了吐谷渾地區。
松贊干布娶黨項公主潔莫尊,而其子貢松貢贊則娶吐谷渾公主芒潔墀嘎為妻,與吐谷渾結為“舅甥之國”。
與此同時,吐蕃也在悉心經營吐谷渾國內的反唐勢力。
松贊干布去世后,吐蕃王朝第二次走下高原,刀鋒所向依舊是吐谷渾。高宗顯慶五年(660年),祿東贊再次揮師北上攻伐吐谷渾,戰爭持續了三年之久,最終便是在吐谷渾大臣素和貴的幫助下,才趕走了諾易缽可汗。
為確保吐谷渾的穩定,吐蕃保留了吐谷渾王室,并于公元689年,將墀邦公主下嫁吐谷渾新可汗。
由此,在蕃渾之間更形成累世互婚的關系。墀邦公主所生之子,吐蕃賦予“外甥吐谷渾王”的頭銜,為吐蕃王朝轄下的藩國國王,在吐蕃地位居于王室與群臣之間,地位崇高。
另外,敦煌藏文文獻中,多次記載三位分別叫達延莽布杰、坌達延墀松、坌達延贊松的大臣。此三人出自一個家族,且地位崇高,排序均在大相之前,應具有“小王”的資格。
而此時,吐谷渾故地尚有一位莫賀可汗(又稱“阿豺王”)存在,估計上述三位大臣,極有可能是娶了吐蕃公主的吐谷渾大家族。
因此,吐蕃對吐谷渾的和親拉攏,應不僅限于王室,還包括了其他大族。
正是憑借政治、軍事、和親多種手段的共同作用,吐蕃才能成功拼合吐谷渾這塊拼版,并從此獲得了東進河隴,西進西域的十字路口。
三、吐蕃與西域諸邦國,西突厥、突騎施、小勃律的和親
高宗龍朔三年(663年),祿東贊滅吐谷渾,掌控青海高原以后。吐蕃首先采取了東進,向唐朝控制的河湟地區拓展的方略。
但這種努力并未很快收到成效,吐蕃在河湟地區受阻后,轉頭向西,在唐朝控制能力更弱的西域開始經營,這便與西域部落邦國間發生了政治聯系。
這種聯系首先表現在,政治、軍事聯盟以共同對付唐朝,但內里卻是以聯姻為手段,配合武力,積極進取。
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吐蕃在武街驛慘敗后,轉而全力以赴經營西域。試圖打通由帕米爾高原通往新疆南疆的通道,而小勃律恰在此路的咽喉之處,號稱“唐之西門”。
隨后,兩國在小勃律展開了反復爭奪。
公元714年(開元二年),吐蕃進攻小勃律,《新唐書》載:“開元初,(小勃律)國迫吐蕃,數為所困。吐蕃曰:我非謀爾國,假道攻四鎮爾,久之,吐蕃奪其九城?!?/b>
722年(開元十年)8月,蕃軍復來,遭唐、小勃律聯軍痛擊。但吐蕃并未放棄,于737年(開元二十五年)攻破小勃律王都。
為牢固控制小勃律,吐蕃于740年將贊普姐墀瑪絡下嫁小勃律王。憑此姻親關系,周邊諸國皆臣服于吐蕃。
《資治通鑒》載:“吐蕃以女妻小勃律王,及其旁二十余國,皆附吐蕃,貢獻不入。前后節度使討之,皆不能克?!?/b>
為扭轉這種被動的局面,747年(天寶六載)高仙芝率軍千里奔襲,飛奪連云堡,生擒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
吐蕃試圖取道帕米爾高原,打開進入南疆的通道,還有兩個重要的勢力需要顧及,這便是生活在帕米爾高原以西的西突厥和突騎施。
唐史所載,吐蕃與突騎施的聯盟始于717年(開元五年),雙方聯軍“謀取四鎮,圍缽換及大石城”。727年九月,吐蕃贊普與突騎施蘇祿可汗兵圍安西城。
很多人都把突騎施認為是唐朝的盟友,但其實國與國之間根本不存在鐵打的盟友,降而復叛,叛而復降的例子屢見不鮮,西域的突騎施便是個典型的例子。
唐曾冊封阿史那懷道之女為金河公主,嫁給蘇祿可汗為妻,并冊封其為忠順可汗,但其同樣娶了突厥公主和吐蕃贊普的姐姐卓瑪蕾為妻,三位公主并為“可敦”。
對此,《資治通鑒》里有詳細的記載:“突騎施可汗蘇祿……既尚唐公主,又潛通突厥及吐蕃,突厥、吐蕃各以女妻之。蘇祿以三國女為可敦?!?/b>
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西突厥身上,敦煌藏文文獻中記載,公元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吐蕃為“贊蒙可敦”舉行了葬禮。
需要注意的是,“可敦”的稱號專指北方游牧民族可汗之妻,吐蕃贊普之妻則稱為“贊蒙”。這兩個稱謂間有明確的界定,在歷史文書中絕對不會混用。
我們可以來看一個旁證,《冊府元龜》記載,719年(開元十七年),唐玄宗賜雜彩等物于吐蕃,其中提及以二百緞“賜可敦”。
因此,敦煌文獻中在708年提及的贊普之妻“可敦”,很可能是西突厥嫁給吐蕃贊普赤都松贊的西突厥公主。
隨后,唐史中又于710年及719年兩次提及“可敦”,則應該是赤德祖贊的西突厥妻子。
可惜的是,吐蕃與西突厥間聯姻內容,漢藏史料均再無其他記載,但兩國間存在和親關系是毋庸置疑的。
四、吐蕃與南詔的聯姻
南詔國在唐蕃兩國間的地位非常重要,這個砝碼倒向誰,誰便能在西洱地區占據主動。因此,唐蕃兩國對其的拉攏從未停止,這也導致南詔國的態度反復游移。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小國林立,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稱為“六詔”,南詔國因在諸詔之南,故稱“南詔”。
其后,南詔借唐朝之助力,連續吞并其他五詔,成了西洱地區的強國。
738年(開元二十六年),南詔王皮邏閣入朝,受封“云南王”,成了唐朝在西南地區最重要的盟友。
但隨著天寶年間,楊國忠、章仇兼瓊、鮮于仲通、李睿等人舉措失當,唐和南詔間爆發著名的“天寶戰爭”,導致吐蕃勢力趁虛而入,于次年(天寶十年,751年)轉投吐蕃。
但必須要承認,吐蕃對西洱地區的經營由來已久,遠不是天寶年間才發其端。
《資治通鑒》記載,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吐蕃攻陷安戎城(今四川茂縣西番界),西洱地區諸蠻皆降于吐蕃。而后,704年(武周,長安四年),赤都松贊征南詔死于軍中。
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南詔王皮邏閣親赴拉薩拜見吐蕃贊普。換句話說,南詔在入長安朝覲之前,以先入拉薩致敬。可見雙方的關系,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另外,在藏文史料《西藏王統記》中記載,赤德祖贊娶南詔公主尺尊為妃,并生有一子名為“蔣詫拉本”。
雖然此條記載并無其他旁證,敦煌文獻只記載“745年,為尺尊王妃舉行葬禮”,并未言及來自南詔國。
但從南詔脫離唐朝藩屬后,迅速便和吐蕃形成緊密聯盟,受封吐蕃“贊普鍾”(贊普之弟),號“東帝”分析,兩國間應早有良好的關系。
《南詔德化碑》:“屬贊普仁明,重酬我勛效。遂命宰相倚祥葉樂持金冠、飾袍、金寶帶、金帳、狀安扛傘鞍銀獸及器皿坷具珠毯衣服驛馬牛鞍等,賜為‘兄弟之國’。天寶十一年(752)正月一日,于鄧川冊詔為贊普鍾南國大詔?!?/b>
吐蕃另一個和親大國便是唐朝,文成、金城兩位公主入藏和親,大家都很熟悉了。其緣由和意義,我在《帝國嗜血——充滿“面子”意味的松州之戰》和《《漢藏史料里的金城公主》——漢史篇》兩篇里,有詳細的分析,不再贅述。
五、唐蕃兩國和親問題上的驚人巧合
上面兩張是唐、吐蕃和親一覽表,我們注意一下和親最頻繁的時間周期。
唐朝的表格中共有19位公主成功和親,如果以時間劃分,李世民時期6位公主出嫁,占比31.6%;中宗李顯時期1位,就是金城公主;玄宗李隆基時期有8位參與和親,占比42.1%;肅宗、代宗、德宗、穆宗時期則各有1位。
換言之,初唐、盛唐和親公主15位,占比高達79%,而到了內憂外患的中唐、晚唐,只有4位公主和親,占比只有21%。(詳細內容見拙作《唐朝公主和親的政治性考量》)
而吐蕃的表格中,出現了極其類似的情況。
吐蕃王朝的早期(松贊干布、貢松貢贊、芒松芒贊、赤都松贊、赤德祖贊)和親頻率遠高于晚期,出現大量嫁娶外族公主的案例。
兩國不謀而合的根本原因在于,和親作為一種政治工具,在帝國擴張和拓展過程中意義重大,而當版圖基本恒定后,其工具價值便不再特別明顯。
另外,終唐一世始終都是出嫁公主從不外娶,而吐蕃王朝在達到巔峰后,也開始不再外娶異族公主。
從赤松德贊開始,吐蕃后五位贊普所娶王妃全部來自內部大氏族,這說明,此時吐蕃疆域已相對固定,政治矛盾的主軸已轉向內部,吐蕃王室無須再對藩屬國和占領區出嫁公主。
同時,姻親關系這一工具,主要被用來平衡國內地方勢力,形成穩固的執政基礎。
綜上所述,和親是一種指向性、功能性,都非常鮮明的政治工具。
既然作為一種工具存在,其存在的價值在于,帝國可以用一種相對低成本的方式來施加影響,因此“和親是雙方能夠達成妥協的產物”。
當然,漢藏兩族國家結構、政治體制、文化基礎迥異,在和親政策上有無數差異之處,但這些都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內容。
我只想告訴大家,和親是一種政治手段,并被各族政權廣泛使用,其發端來源于政治需要,結果也以政治方式進行考量。
在看待公主和親的問題上,無需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