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如何看到不可見,做到不可能》,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作者:丹尼爾·伯勒斯,科技發展領域咨詢大師,他專注于科學和創新領域的長期發展趨勢,為財富500強企業的CEO們提供建議,幫助他們發現創新機會、解決經營難題。微軟、谷歌、IBM、凱薩醫療、東芝、通用汽車、寶潔、美國運通、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安永以及迪士尼都是他的忠實客戶。成功創業并妥善經營著6家企業。(偶像啊~)
約翰·戴維·曼,寫作多本關于商業、領導力以及成功法則的書,暢銷書作者。
文/靜待花開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忐忑的,對自己能否啃下這種學術書籍,缺少自信。而在完成閱讀,合上書頁的那一剎那,我的心潮澎湃,難以壓抑。未來是什么?在未來我們會是什么狀態?經歷的變化過程又會是怎樣的?親愛的小伙伴們,你們想過否,見過否?
1 遠見力
上午在刷朋友圈時,看到一篇文章《這世界就是一撥人在晝夜不停的高速運轉,另一撥人起床發現世界變了》。文中用羨慕嫉妒沒有恨的筆墨描述了一個Facebook員工的狀態和進步曲線。那么,這些晝夜不停高速運轉的人們,就是為我們創造未來的人們嗎?其實,我相信大部分人對于未來的認識是模糊的,是沒有具體想法的。即使身處于像Facebook這樣的前沿企業,即使是“晝夜不停”的努力工作,對于我們會面臨什么,未來會出現什么,也無從知曉。
因此,書中提出了一個新時代的技能:
遠見力,一種感性認識,一種可以開發、細化、強化的技能。
其實,遠見力存在于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只是以往的社會改變是一點點發生的,人們很難重視到遠見力的引領作用。而在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的今天,誰擁有了遠見力,也就意味著看到了未來,占到了先機。
2 遠見力的7個觸發點
<確定性>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個預測未來的方法:把可能猜錯的部分刪去,從而精確地預測未來。這句話讓我不禁想起了“把大象放冰箱里分幾步”的答案,看起來挺對,但做起來如何下手呢。莫急,我們先來看兩個概念:硬趨勢和軟趨勢。硬趨勢是發展中一定會出現的,未來的定數;而軟趨勢是指有可能會發生的,未來的變數。硬趨勢背后一定會有巨大的力量做支撐,保證其必定發生。比如說,智能化產品的蓬勃發展是硬趨勢,而具體哪家企業能夠率先搶占市場,成為龍頭老大就是軟趨勢了。
掌握清晰可見的硬趨勢,看到可以操控的軟趨勢,然后采取相應的行動,必定能夠把握發展節奏,開啟機會之門。
<洞察先機>
面對新時代挑戰,我們需要的是由內而外的主動改變,而傳統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快速急劇變化的年代要求。那么,如何去做呢?
(1)鍛煉停(訓練自我洞察能力)->看(今天解決明天的問題)->聽(視線之外的線索)的習慣。
(2)一個“為了加快速度而放慢腳步”的方法:未來標桿學習法。
找到所在領域的領頭羊,略過其當前的最佳實踐,以硬趨勢為踏板,從而找到未來的最佳實踐。
可以看出,這個方法的精髓仍在在于:精準判別硬趨勢。
(3)21世紀遠見力的主要動力就是科技進步硬趨勢,實現的8個路徑分別為:去物質化、虛擬化、移動化、產品智能化、網絡化、互動化、全球化和匯聚化。有心的小伙伴可以觀察到,這8個路徑每天都會在我們生活中上演,但其真正的威力尚未到來。
(4)3大數字化油門(運算處理能力、帶寬和存儲容量)的垂直上升發展,為科技變革提供了充足的動力。不管你愿不愿意,所有的產業、機構必然會收到科技發展的沖擊,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洞察先機的人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變革>
通過上面8大途徑和3大油門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們正處于“技術驅動型變革時代”,并且在技術新突破的領域中,舊技術將與新技術兼容并包,共存共榮。因此需要找到原有技術的新增長點,不斷尋求整合新老資源的途徑,創新企業,脫胎換骨地變革。
<跳出面臨的問題>
新時代的特性要求我們找出真正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正在面臨的問題。如何區分出二者的區別呢?
(1)通過對問題的質疑和探索過程,像“剝洋蔥”一樣,扔掉表面的枝葉,直達最能發揮力量的支點,撬起地球!
(2)不妄下判斷,克服人類急于下判斷的本性,先退一步,看到背后隱藏的東西,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3)由稀缺原則走向豐饒原則。換一種說法就是從基于物質的經濟轉變為基于非物質的經濟。原來的“給你了我就沒有”的方式在未來會逐漸被“大家共享水漲船高”所取代。從新的視角來看,原本面臨的問題往往就自動消失了。
<反其道而行>
注意大家都在看的地方,然后看向相反的方向。
<重新定義和再創造>
正如在<變革>部分的結論,我們要在事物發生之前抓住機會,從而改寫自己的歷史。無論是企業發展還是個人進步都是同樣的道理。
(1)跳過競爭,以豐饒原則重新定義。
(2)現有技術的創新使用方法,同樣可以引發再創造的奇跡。
(3)對于個人來說,我們需要確立核心優勢,圍繞天分重塑自己,調整你的才華來支撐天分,從而找到讓自己不斷精益求精的事業。
<主導未來>
變革對未來的認識,積極面對,加強改變未來的能力,而不是被動的混日子。
3 遠見力怎么用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說明7原則的使用方法和效果。讓我們不僅看到了現今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態,而且對于未來的技術走向,利益風口都有了更加清晰明了的認識。例如:在嬰兒潮的硬趨勢推動下,助聽器產業改頭換面成為新一代智能化耳機。又或者移動電話網絡(MTN)在非洲等地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壯大的案例,其“非利潤驅動”的運營模式狠狠的為我們刷新了三觀,看到了只有在豐饒的原則指引下,才能謀突破求發展。更難得的是,書中將案例的發展軌跡一步步地呈現出來,循序漸進的引出未來。而不像是在看科幻電影,突然,就來到了2116年,我們擁有了各種各樣的“奇怪”工具,原有的生活方式已毫無蹤跡可言。
書中有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
很多人學習了遠見力,然后把書收起來,又回到原有的生活軌道上,哪里有火哪里滅去了。
一般來說,“沒有時間”往往是我們回避審視未來的最佳借口。而實際上,因為用熟悉的方式做事是容易的,是更加讓人安心的選擇,所以我們才會就輕避重地充當“消防員”。而如果在技術垂直發展的當下,我們還在沉溺于這種“舒適”的環境中,終有一天會被未來所拋棄,或者被動改變,或者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別無三法。
2016年,隨著李世石對AlphaGo俯首稱臣,人工智能(AI)再一次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也許有人會說,人工智能離我還遠著呢,對我沒有什么影響。你,確定嗎?
現今智能手機已經非常普遍,其操作系統之一:安卓“Android”本身就是機器人的意思。細心的小伙伴能發現,身邊具有智能化的機器越來越多,甚至功能會強大到出乎我們的意料。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最終替代部分現有工作崗位已經成為了一種硬趨勢。那么,哪些崗位會被替代呢?牛津大學2016年1月發布的報告稱,中國有77%的崗位存在被AI替代的可能,位列全球第二。其中諸如“端盤子”、“操作工”等偏低端的崗位比例反而很小,而知識工人的占比越來越大。你還能說人工智能與自己沒有關系么?那么,可否每周停下來一個小時,以洞察先機的角度審視下自己所在行業、所做的崗位,跳出慣有思維模式,順應趨勢重塑自我,主動地去規劃下自己的未來呢?
未來已來,你,在哪里?
-END-
靜待花開
最會寫作的理工女,最會堅持的寶媽。立志于把書讀薄,將滿滿的干貨分享給大家!
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如果您喜歡,請點擊下方紅心,您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