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802年2月26日的雨果是法國19世紀(jì)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xué)史上卓越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1883年 晚年雨果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fā),法王路易被遜位。雨果于此時期四處奔走宣傳革命,為人民貢獻(xiàn)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并當(dāng)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后,拿破侖三世稱帝,他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此后20年間各處漂泊,此時期完成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國恢復(fù)共和政體(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雨果結(jié)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國。1885年5月22日,雨果辭世,于潘德拉舉行國葬。
雨果
雨果的創(chuàng)作歷程長達(dá)60余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短篇小說有《“諾曼底”號遇難記》(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課中稱《船長》)。《“諾曼底”號遇難記》還被選入教材語文版語文A版五年級上冊第九課、冀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十課、滬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十課。
雨果
1862年,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問世,書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dāng)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chǎn)階級法律的虛偽。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
《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