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上映已經過去四年了。對于這部電影,早有千言萬語想吐,卻因種種原因遲遲沒有動筆。
直到今天,再次拿起這部電影重溫,才發現它在我的感受上又多了一些共鳴(或者說照鏡子)的東西,比如說那個年輕鼓手對癡迷事物的偏執狀態;比如說他對自己達成目的的苛刻行為;再比如他和那位老師對平凡的憎恨與蔑視等等。而這些東西,便也是在我生活中發生的。
慶幸的是:當你完成了對這部電影的解讀,也就等于完成了對自己一段生活的解讀。我覺的這也便是這部電影的過人處之一!
《爆裂鼓手》關乎一個人怎樣在生活與理想、平庸與拔尖、天賦與勤奮、家庭與安逸之間找到平衡。帶著這個問題,本人來對這部電影做出如下解讀,以供大家討論交流——
一、《爆裂鼓手》的人設決定了它要表達的主題
電影開頭五分鐘除了主角鼓手 Andrew 外,還出現了三個配角,他們分別是鼓手未來的導師(Fletcher)、鼓手未來的女友、鼓手的父親。
注意幾個問題:1、這三個配角是集中在電影前五分鐘出現的;2、三個配角是依次出現的,并且出現的戲份時間基本等同(具有很強的對稱性);3、三個配角分別出現在鼓手 Andrew 練鼓、買爆米花、看電影的時候。
這種電影開端的安排當然不是巧合,也不是情節發展的必然需求,而是導演精心部下的局,或者說為電影打下的骨架,這個骨架便是電影核心要探討的問題——導師代表的是理想(或事業)的一面,女友和父親則代表的是平凡生活的那一面。
▲注:父親說完話遭到身后爆米花桶的當頭一棒!
如此看來,這個理想與生活在電影前五分鐘就形成了對立之勢,火藥味十足。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理想”在這部電影中似乎沒那么正能量,它在此更像個伴隨偏執與病態的貶義詞。還有那些成功、天賦、勤奮之類詞匯在此也是如此。
好啦,建立在這種人設的布局之上,你便不難發現,之后 90 分鐘敘事的所有矛盾沖突便也是因這個理想、生活的對立而起。
二、導演是怎樣把敘事節奏、音樂節奏、人物動作表情這三樣東西捆綁到了一起
如果你真是專注地在看這部電影(我指的不是那種來湊熱鬧,看鼓手彪技術的人),那么勢必會有一種同感:就是電影的節奏讓人緊張、神經緊繃(這跟我們去看演出完全是兩個概念)。
縱然,這種感覺的形成跟那些密集的鼓節奏以及剪輯風格相關,但還有另一樣更重要的元素在起作用,這個元素從上來第一組鏡頭就開始發酵了。沒錯,那就是演員的表情與動作,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表演。我們先來看下面這組圖片——
觀眾大概跟著電影開端第一個攝像機推進鏡頭,便也進入了那個年輕鼓手的主觀意識里了。而這些主觀意識又伴隨著那些神經緊繃的表情。光一個表情還不算什么,還有更極致的呢,來看下面這組動作語言——
▲注:連扇巴掌、砸鼓都參與到節奏里來了!
當然還有那些密集的爵士樂節奏在起火上澆油的作用,這種音樂節奏甚至在鼓手跟那個可愛女孩兒約會的時候都沒有停止過!
▲注:連約會的時候植入的都是比賽的音樂
如此,緊張的情緒和緊繃的神經幾乎貫穿了電影中的所有情節,自然也貫穿到了觀者的意識里。
為了讓所有的音樂、表演、剪輯節奏都卡在這個緊繃的情緒之上,導演在某些鏡頭應用上也達到了近乎偏執極端的做法,來看看那場撞車的戲——
好家伙,為了觀眾的主觀感受,導演干脆把攝像機放到轎車中被大卡撞!也夠“爆裂”的了!
當然,這場車禍也將緊繃的情緒推向了高潮,爆裂開來。
至于導演為什么要費這么大功夫來把緊繃的情緒跟音樂捆綁起來?自然那便是電影主題需要闡釋的東西——理想、音樂背后的負面性,以及追求理想和享受生活的矛盾對比性。
三、隱藏在電影情節中的兩組對比
1、臺前臺后的對比
好的電影通常都是關乎人性的,是反主流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理想、勤奮、志氣、天賦這些東西在《爆裂鼓手》這部電影中像是“貶義詞”,甚至我們看著看著都會忘了那個“爆裂鼓手”不就是那種大師的苗子嗎!
只是,當一個人真的成名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忽略那些臺前臺后的反差,一切真實的東西都會在光鮮的聚光燈下被掩蓋和扭曲。甚至那些勤奮、成功、天賦會被美化后與名利捆綁到一起強加給大眾……
于是便有了《爆裂鼓手》中這個關于臺上、臺下的對比設置,只不過,這個對比被掩藏的很深。電影中能拿的上臺面的,正常的把爵士樂的美與光鮮捆綁在一起的戲大概有兩場——
一場是謝爾佛音樂學院參加比賽的那次演出,另一次是在酒吧鼓手邂逅導師的那場演出。
▲注:這兩場演出讓我們感受到了久違的殊榮與愜意
如果我們把這兩場臺上演出拎出來的話,無疑,它們的感覺與其他剩余臺下那些讓人神經緊繃的戲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差。
沒錯,大家都知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個道理,卻往往都沒有意識到:那些臺上的名人可能在臺后都跟我們一樣,甚至他們的行為和言語會讓我們反感討厭。
面對如今社會大眾急功近利、成則為王敗為寇的浮躁心態,這個隱藏的關于臺上臺下的結構性對比便對觀眾起到了一個強烈的警示作用。
2、車禍前車禍后的對比
所謂那場車禍,也就是鼓手離開學校,放棄死磕架子鼓的一個節點。在這個節點的前后我們的鼓手心態起了一些變化,什么變化呢:就是對女友(或者說對生活)以及演奏的一些態度上的轉變。我們來看前后兩場戲——
第一個是爆裂鼓手跟剛交上的女友提出分手那段對話(這段話跟《社交網絡》開篇那段對話異曲同工)。
▲《社交網絡》劇照
▲《爆裂鼓手》劇照
我們能從這段對話中得知什么:顯然,生活和愛情對這個年輕鼓手是個附屬品,她受牽制于他鼓事業的好壞。換句話說,他被選進學校樂團了,他也就有自信跟女孩兒約會了;他被提升核心鼓手了,見到女友便也笑了;而當他在鼓事業上受到了挫折,那愛情也就沒任何意義了!(怎么感到那套鼓更像他的女友!)
再看車禍后:爆裂鼓手再次在酒吧碰到那個被辭退的老師后,上臺演出的欲望、想要出人頭地的欲望重新被燃起。然而這一次,似乎他的打鼓動力不太一樣了——
在重新組裝上自己的架子鼓,坐在鼓后面時,我們聽到了他給前女友打電話的聲音。沒錯,他試圖讓她來看自己的演出,他試圖在把理想、愛好和生活聯系起來。導演這里用的手法很巧妙——畫面還是鼓手坐在架子鼓那發呆,他給前女友打電話的聲音先入了畫。這也便是我之所以說他重新上臺的動機和以前完全不同了的依據所在。
另外還有一次:JVC 開場演出前,當鼓手看到父親入場,微微一笑,也能體現出他的某些轉變——他開始在乎得到家人和女人的賞識了!(而不是導師一個人)。
自此,導演也完成了這一主人公前后心態轉變的對比。
四、《爆裂鼓手》結尾那段鼓SOLO到底什么意思!
剛才提到電影中有兩場臺上演出的時候,大概有些人會質疑了:不是還有結尾那一場 JVC 演出嗎!那么精彩,你怎么給漏了?!
▲ JVC 演出前的 Andrew?
我當然知道這場“演出”,這場一口氣從電影 1’27’’ 演到電影結束的長達 15 分鐘的壓軸戲!只不過,這場演出可不是通常我們在真實中看到的演出,它是被導演抽象概念化的一段戲,它也是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 這個鏡頭對準了臺下,逆光。與其說暗處的是觀眾,倒不如說那是鼓手?Andrew 的審判者
如果你沒有仔細把玩品味這 15 分鐘,那真的是錯過了這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了。下面我來將這 15 分鐘的戲逐段分解——
1、前戲
爆裂鼓手走上舞臺,我們能看出他很緊張,手心出汗。毋庸置疑,他很在乎這場演出,他要用這場演出證明自己。而就在這檔口,導師 Fletcher 走近他,冷不防說了句:
“你他媽當我傻子嗎!我知道就是你!”
這話乍一聽是針對之前兩人酒吧邂逅,在提及 Fletcher 離開謝爾佛學院的原因而設的,看來兩人當時都在裝蒜。看來像是 Fletcher 要報復這位告密鼓手了!(的確,之后上演的錯誤曲目證明了這一點,的確是導師要整他!)
當然,這只是故事的第一層意思。那第二層呢——原來導師在考驗爆裂鼓手是否真的是個天才。我們接著往下看——
2、演出搞砸
這似乎是對那種機械教育的一種諷刺。被教育者只會看譜打即成的大師曲子,一旦沒了譜子,一即興就傻眼了。但好像電影的重心又沒放在那。那是在哪——
如果你沒有對一件事癡迷過,如果你從沒在癡迷的事情上付出過心血,那你永遠不會明白“爆裂鼓手”在演砸后那種自尊心受挫、瀕臨崩潰的感受;當然,你也不會明白 Fletcher 上前跟他說的那句:“看來你真的是沒那天分”這句話有多可怕!多傷人!(一瞬間,我想到了 2017 年青年導演胡遷自殺事件和 2018 年研究生陶崇園的自殺事件)
一個人在瀕臨絕境時,往往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便會成為決定其生死的那根稻草。
▲大概是蒙太奇在起作用了,我從鼓手的眼中看到了絕望
鼓手在走下臺的那段跟鏡頭,我感覺自己都得暈倒了。父親沖進后臺,抱住自己的兒子說了句:“走吧,我們回家吧!”我能感受到鼓手聽到這話所感受到的——放棄吧,我們不去當那最好的,做個普通人...
試問,哪個在自己理想上掙扎過的人沒經歷那種酸楚。那三秒鐘的鏡頭,鼓手的眼淚沒有掉下來,可我的……
3、重返舞臺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鼓手離開了父親的懷抱,轉身又走回了舞臺,沒等所有人反應過來……之后的 4 分鐘,我們總算踏踏實實地欣賞了一曲爵士樂演奏,也著實感受到了那爵士樂的魅力所在。(文章開頭音頻即此音樂)
有個細節要注意,就是在演奏這首曲子中的鼓手 Andrew 與導師 Fletcher 之間的聯系。他們之間的恩怨似乎隨著音樂煙消云散了。一段兩人之間的搖鏡頭非常精彩,它仿佛在告訴我們:美妙的音樂、優秀的樂手、導師這三者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
就像 Fletcher 反復提到的:如果沒有瓊斯,就沒有“大鳥”(查理·帕克),如果沒有大鳥,就沒有舞臺上那些牛逼的獨奏!
還有一點要注意,這首曲子不是 Whiplash,而是 Caravan。要知道,這首歌可是讓整個樂團一通宵沒睡的樂曲,這首歌可是讓爆裂鼓手為了征服它連女朋友都放棄了的樂曲!如何讓觀眾感受到這里面的心酸呢!于是便有了這首曲子演奏結束后的那段鼓 SOLO。
4、鼓獨奏(SOLO)
這段鼓獨奏的戲很蹊蹺,蹊蹺在它到底想干嘛——想炫炫演員的鼓技?這又不是部爵士鼓教學片;想帶大家出戲,從而結束電影?看看爆裂鼓手那打鼓的表情,還有镲片上的汗水與血水,鬼才能出戲呢;再或是怕大家聽剛才那首歌沒過癮補充一下(就像明星返場一樣)?這更不是演唱會 DVD 啦!
顯然,以上解釋未免都很幼稚可笑(除非這是部爛片)。
那么,這段鼓SOLO到底要向我們傳達什么?
懂鼓的人大概能看出來,那簡直就是一段架子鼓技巧以及基本功的演示會——從大三連,到雙跳,到速度力度控制……
但我認為,即便是一個不懂鼓的人,不知道鼓手是在那演示爵士鼓的各項技巧與基本功的人,只要能注意力集中,便能感受到——
沒錯,鼓手打出了所有那些成為大師的人背后的心酸與痛苦。看看大廣角鏡頭下鼓手滴在镲片上的汗水與血水,
看看他那磨破了的手掌,再看看父親那近乎驚恐的表情。
你就會感受到,成為大師或是在某件事上達到登峰造極的那個過程有多可怕了!
臨了,鏡頭再次給到了師徒倆,兩人都笑了,音樂、樂手、指揮(導師)趨向了共融。
縱觀這場“鼓獨奏”的大戲,說實話,我見過這么打鼓的,卻沒見過這么拍電影的——導演用一個鼓 SOLO 向觀眾傳遞了所有想說的話,其段落性、目的性、結構性如此完整與縝密,讓人佩服!
自此,電影終于到了讓人出戲的時候了。我想這也是我們這篇文章該收筆的時候了。
然而,電影的開放式結局卻讓人久久不能停止思考。那些思考有些是跟劇情相關的解讀,自然這些解讀能幫助自己得到更多的電影表達思維。
但更多的是這部電影所觸發的人的思考空間——從生活到理想、平庸到出人頭地;從天賦到勤奮、執著到安逸……要知道,那都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事情。
撰文:太虛宮
更多經典電影推薦,經典圖書推薦,請關注【星期五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