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苞米了!”,這一聲在農村就像生死決戰時那沖鋒的號角,在幾聲雞鳴的聲輔下 ,全村的燈都有節奏的亮起,杜娘觸電般的從炕上爬起,端起掉了漆的臉盆,走到外屋地放出那冒著涼氣冰冷的涼水就朝臉上潑,洗完臉,機械似的戴上已經漏了兩根手指的麻布手套,拎起昨天已經灌滿涼水的水壺,便沖出門外,向遠在兩里之外的自家的田地進發。這情景就像電影的快進鏡頭,那么急促又那么有條不紊。
天亮了,正陽從被窩中艱難地爬起,望望炕里空空的被褥,知道母親早已起床到地里去了,正陽望望躺在身邊的弟弟,小聲地對弟弟說:“老弟,起來了,媽,一大早就去地里了,今天咱休息,一會兒去地里幫媽。”正翔不情愿地在被窩里轉了個身,用被子捂住睡意朦朧的眼:“恩!馬上就起!”又開始瞇楞起來。正陽看了會兒正翔,一把便將正翔的被子掀開大聲叫道:“ 快給我起來!”正翔又翻了下身,轉過身瞪了一眼正陽,很不情愿的:“知道了,起來了!”隨后直起身來,迷迷瞪瞪地從被褥底尋出兩只襪子和線褲開始穿起來。兩兄弟穿好衣服,把被子疊好放進破舊的衣櫥里。正陽指了指正翔說道:“我去熱飯了,你去抱點柴火,順便把泔水桶拎出去,喂喂雞鴨和老黑貝。”正翔一臉不滿神情:“為啥又是我干這些? ”正陽回答道:“別墨跡,一會兒回來把地也掃了。”正翔帶著怨氣,走到大門外,從挨著院墻的柴火堆(苞米桿堆),抽出一根根玉米桿,擺成一捆,踉踉蹌蹌的抱了回來,然后拎著泔水桶,挨個把雞鴨老黑貝,都喂了一遍,累的呼哧帶喘。回屋趴在炕上,休息了一會兒。正陽走進屋里,看見正翔在炕上趴著,大聲地吼道:“你干啥呢,起來,我沒告訴你把地掃了啊。”正翔有點生氣了,說道:“你咋不掃呢,就知道指使人家。”正陽瞪大了眼睛:“還敢頂嘴是不,信不信我揍你。”正翔也瞪大了眼睛:“你打啊,打啊!”正陽上去就是一個大嘴巴子,正翔頓時就嗷嗷的嚎啕大哭起來,跑出屋外,不一會兒拿了一塊磚頭回來, 舉起磚頭:“我打死你……”正陽指著自己的腦門,絲毫不怕:“打啊,你打啊!”正翔僵持在那,緩了一會兒,走到墻角把磚頭放下,拿起笤帚乖乖地掃起地來,哽咽著。翟正陽做好早飯后,吃完早飯,兄弟倆,帶上飯,又用瓶子灌了些水,也向自家的苞米地里進發。他們那可憐的媽媽呀,已如穆斯林朝圣般地在地里勞作。到了苞米地,只見枯黃的葉子在風中搖曳,一人高的玉米桿密密麻麻的分布著,玉米棒懶惰的低下頭,搭拉著。驕傲的抬起頭,衣服卻散了花。母親吶,被掩藏在玉米叢中,只能看見玉米桿的晃動。兄弟倆看了看這眼前的一根根敵人,又互相看看了,便向苞米地里沖去。“殺啊,沖進那玉米叢,消滅那玉米棒!”兄弟倆不顧臉手被劃破,迎著玉米葉的刀刀襲來,很快便沖到母親身旁 ,把早餐送到母親手里,一人守著一壟,開始拼命地將玉米棒從玉米桿上掰下。杜娘用手輕輕地擦了擦臉上的汗,看了看手里的飯盒說道:“你們咋來了,不好好在家里呆著,小心點別刮到臉,慢點。”只一會兒功夫,兄弟倆已走了好遠。只能聽見遠處正陽的聲音:“媽!你歇會兒吃點飯,我和老弟,加把勁兒,一會兒就能把這幾壟掰完。”正翔也說道:“媽!我的速度都能趕上我哥了。一會兒就把這壟掰完了!”杜娘含著眼淚,手不自主的晃著,放下手里的飯,又開始掰起來說道:“哎!哎!哎!媽,知道。媽,知道……”不時用手抹著臉上的淚水,心里卻清楚這十來歲的孩子哪是干這活的,個頭還沒有在苞米桿上的苞米棒的位置高呢……
在農村,玉米掰完了,便乖乖地安安靜靜地躺在玉米地里,等待著被移動到各家各戶的院子里,天還沒亮家家的馬車便出動了,一車車苞米從地里拉回了家。清晨,翟裕良牽回了暫時養在二哥家的棗紅馬,套上馬車,馬車上裝上了箱板,正陽、正翔跳上馬車,爺仨兒便向苞米地進發。勤勞的杜娘啊,早已在苞米地等候多時了,站在那最后一堆從苞米莖上撕扯下來的苞米棒旁。馬車,噠啦噠啦的走進玉米地,兩壟玉米桿,順著馬胸和車板一點點傾倒。杜娘手里舉著玉米桿,盡力的搖晃:“這呢!這呢!”翟裕良把馬車停下,正陽、正翔從車上跳下來。正陽走到杜娘面前:“媽!你上一邊休息一下去吧!我們裝就行。”翟裕良也跳下馬車:“對,休息一會兒吧!”杜娘沒有搭理翟裕良,鎚了一下正陽:“快點裝!”正翔早已蹲在苞米堆旁:“爸!裝吧!”翟裕良點了點頭:“恩!快點干,天黑前就能弄完。”就這樣,馬車一趟趟從家里到地里往返著,直到太陽落山。汗血寶馬啊,最后一車了,月亮顯得異常的亮,翟裕良在車前板悠閑地趕著馬車,正陽正翔坐在被四塊箱板擠得滿滿的玉米堆上,緊緊地靠在母親身旁,夜里靜悄悄,只能聽見蛐蛐的鳴叫,呼呼地小風好像在慶賀這秋收的完成,呼、呲、吱發出不同聲響,演奏著一曲秋收的歌。馬車的轱轆聲咯吱咯吱的響,“吁~”馬車停下了,翟裕良跳下馬車,“吱~”的一聲,打開大門,又坐上馬車,“駕!”棗紅馬器宇軒昂的朝著院里走去,翟裕良坐在車頭指揮著,像一個威武的戰士。走到院里的苞米堆旁,馬車停好,杜娘緩慢地從車上下來,正陽、正翔將一穗穗玉米像炸彈般拋下,翟裕良,打開車尾側的箱板,玉米“嘩!”的一聲從車上傾斜下來,翟裕良拿來二齒子、洋叉,吼道:“讓開!”正陽、正翔忙從馬車上跳下來,翟裕良揮起二齒子、洋叉便向著車上的玉米招架,玉米嘩嘩的落下,那皎潔的月光加上閃亮的叉,難道是閏土嗎?等待偷西瓜的猹。不過一會兒,活都干完了,爺仨兒,走進屋里,趴在炕上不能動彈。杜娘晃著腦袋走進來,神情恍惚,瞅了瞅,突然間張口大罵:“都給我起來,你們這些,黃皮子、豆處子,又跑到我家干啥?”翟裕良支起身體,感覺不對,朝向正陽:“正陽,快給你媽拿藥,這是病又犯了。”正陽馬上抽身起來,忙從“出匣”(抽屜)里取出藥,到“外屋地”(廚房)舀了一茶缸水,送到杜娘面前,杜娘神情緊張,看都沒看,一把將正陽手里的藥,打的四散,把正陽推到一邊:“滾!滾出我家去,滾!”正陽皺著眉,眼里含著淚珠:“媽!我是正陽啊,正陽!”杜娘也不管什么拿起身邊的東西就開始砸,吼道:“滾!你們這幫黃皮子,豆處子又跑我家干嘛,滾!”正翔早已從炕上爬起來,走到杜娘面前:“媽!別鬧了!媽!”杜娘慌忙緊張的樣子,一把將正翔抱住:“老兒子,你沒事吧!沒事吧!你們這群黃皮子、豆處子,別想害我老兒子,滾!都給我滾!”不時地晃著腦袋,像偵查員一樣四處的張望。翟裕良搖了搖頭,什么也沒說,拉著正陽的手:“大兒子,別說了,走!咱今天晚上去你二大家住一晚吧!明天你媽就好了,這是病又累犯了。”正陽眼淚不由地落了下來,嘆了聲氣:“好吧!”轉過頭面向正翔:“好好照顧媽!”正翔也眼含熱淚:“恩 !”
農忙啊,就這樣結束了嗎。杜娘就這樣瘋狂下去么……
翟家小屋,那抹了無數次,已經留下一道道鱗型痕跡的屋頂,就像一片鹽堿地被移動到空中,一個身影在上面不停地晃動著,用木棒盡力的敲打著那葵花,葵花籽就像放在爐蓋上的玉米粒,一蹦一蹦的,這情景使人不禁慨嘆——“顆顆葵花籽啊,這跳躍的水珠,濺到天上吧,濺到那最后一抹夕陽的背后,泰勒的畫啊,也失去了光芒,敬佩這動情的農婦擊葵圖。”那懵懵懂懂呆呆傻傻的正翔卻不懂風雅,硬要破壞這美景,在屋下大聲地喊道:“媽!快下來,老爸瘋了,要把后院的墻拆了。”杜娘聽見了正翔的呼喊,馬上順著梯子爬下來。杜娘走到正翔身邊,蹲了下來:“咋了,老兒子。”正翔瞪著兩個大眼睛:“媽! 爸,聽二奶奶的話,要把后院墻拆了,安個大門。”杜娘有點驚訝,走到后院,發現翟裕良正用二齒子把院墻刨出一個豁口。正陽在一旁勸阻著:“爸!都21世紀了,你咋還信這些呢!”翟裕良目光呆滯地望著正陽:“大兒子,這事你別管了,過來和爸一起刨吧,你二奶奶說的對,可能是咱家大門的方位風水不好,你媽才總和我這么鬧,我也是真沒有辦法了。”杜娘從一旁走過來,瞟了一眼翟裕良:“一天沒個正事,刨這刨那的,一臉倒霉相,你把房子也刨了吧!”翟裕良卻一臉嚴肅:“你去敲你的“大嗑”!扒你的苞米!沒你的事!”杜娘一臉不想搭理翟裕良的樣子,走到玉米堆旁,帶上手套,手指上套上苞米釬,開始扒苞米,一直扒到深夜。
“一堆飛羽聚集在墻腳,黑夜里有黑色的身影掩亮天際,圣潔的母親啊,擺弄著飛羽,那飛羽不是別的,原是玉米的家。”
第二天正午,杜娘、正翔、正陽,坐在苞米垛旁扒著苞米,翟裕良在馬圈的馬槽子前給棗紅馬填著草料。正翔的表姑,翟裕良的表妹推開大門走了進來——表姑嘴里嚼著黃瓜,手不斷的擺動著,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三哥,活干的怎么樣。你家箱板我借走了。另外,嫂子閑著呢吧,明天幫我家去掰苞米吧,地多!人手不夠啊。”翟裕良心里想著“唉,這群惡魔啊!有事的時候都去哪了!”,但仍點點頭,朝那可敬的表妹,擠出委婉的一笑:“行,箱板拿去吧,我看看明天讓你嫂子過去!”表姑把嘴里最后半截黃瓜,扔到馬圈里:“那就這么著了,我先回去了,記得跟嫂子說啊。”說著,就急沖沖的走了,走過苞米垛時,還瞟了一眼杜娘。表姑走后不久,翟裕良悄悄地走到杜娘身邊,輕輕地碰了一下杜娘:“當家的!明天去幫弟妹家,掰掰苞米吧!”杜娘一聽就炸了,把翟裕良推到一旁去:“幫!——幫!——幫!——? 一天天就幫你這些弟弟妹妹干活了,他們什么時候幫過咱家,你看不著(zhao)咱家還有這么多苞米沒扒呢!要幫!你自己去幫,別找我!”翟裕良有點無奈,心里也知道自己這群親戚在家里有事時也真的是都袖手旁觀,可以說無情無義,但礙于面子又不得不答應,便輕聲地說:“幫幫吧,我都答應了!咱家的苞米,我和孩子們一起扒,很快就能扒完的。”又故作撒嬌狀,又輕輕地推了一下杜娘,一雙渴望的眼神直勾勾地盯著杜娘的眼睛,一個三四十歲的大人撒嬌也真是令人無奈:“當家的,行不啊?”杜娘還是一臉不想搭理翟裕良的樣子,用手指著苞米堆:“后兒個之前必須把苞米扒完!”說完便回屋了,也是默認地答應了翟裕良。第二天,杜娘幫著弟妹家掰了一天的苞米,弟妹家早飯沒有提供,午飯杜娘啃著自己帶著的大餅子,直到晚飯,弟妹家才給提供了伙食,而伙食只有咸菜和苞米碴粥!翟裕良也按著規定和兩個孩子扒了一天的苞米,累的整個手都發麻!?
【作品簡介】
故事講述了生活在東北的一個偏僻的農村的翟家三代人的勵志故事,真實的反映了中國三十年的東北農村變遷史。主人公翟裕良因偷雞蛋被父親責打后精神失常,遭受同村發小的侮辱嘲笑,最終在二哥的幫助下,漸漸恢復正常,在姑母的介紹下,承受住鄰村岳母的刁蠻要求,娶得鄰村杜娘為妻,不幸杜娘在翟表弟的驚嚇下,也精神失常,整個家庭陷入絕望,翟裕良傾家蕩產為杜娘治病,中間經歷夜間打罵,杜娘光著身子外出,差點掐死小兒子,請王大仙被騙等等,在以翟裕良一家為主線的同時,還貫穿了翟大打土匪,鄰家大嬸被騙,王寡婦紅杏出墻,三年自然災害,第一屆海選,翟顯魁躲鬼子等一系列真實事件,整個故事感人至深又令人唏噓不已。集中反應了對人性的反思,對虛偽的批判。既勵志又傳奇,同時向世人展示了大量東北農村的風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