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99,4-2-5,公孫丑章句下2-5》
? ?今天是丙申年戊戌月丙子日,九月廿一,2016年10月21日星期五。
【"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
? ?一,故將大有為之君:這句可以針對任何一個人,并不一定只能針對齊宣王。比如說,可以問問自己:我是真的對自己抱有"成為一個大有為之人"這樣的期望嗎?
? ?如果不是,則自甘墮落之徒,必自侮而后人必侮之。自己作賤自己在先,人們也會視你為豬狗草芥。哪怕是身殘,但凡志堅者,世人必尊之敬之,愛之護之;既使身強如牛,只要輟志,世人必厭之惡之,賤之啐之。
? ?如果是,那就要對照著孟子的話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了:第一,有沒有"有所不召之臣"呢?第二,如果有,做沒做到"欲有謀焉,則就之"呢?如果做不到上述兩點,那么,對自己所寄的期望必然落空,因為孟子老師說了:"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
? ?二,什么叫"不召之臣"呢?
? ?所謂不召之臣,就是要自己親自跑過去向他請教的導師,用現在話說就是老師。還不能是你出了錢,召他到你家上課的家庭教師。
? ?那為什么又叫"臣"呢?單獨而論,這是指社會地位。"不召之臣"合而論之,指的是社會地位低于你的賢才大德之人。
? ?比如說第一第二代創業家,乃至于現在的富二代,對應的政治世家也一樣。對于這些已經有了崇高的社會地位的人而言,這事兒更是緊急且重要議題了。你是有錢有地位,這不算什么,算數的是:你有"不召之臣"嗎?
? ?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對這個學生的見識胸襟也是一個挑戰。剃頭挑子不能一頭熱。
? ?又比如說,我們似乎有這樣一個思維慣性,即,似乎習慣了師父來了聽課。這就大不如深圳的何師兄了,我看到的,是他千里迢迢趕到師父那兒求道。這樣的覺悟差距,可是一個天一個地。
? ?換言之,學習是自已的事,不是老師的事。自古以來,懷道可以自怡而不仕,又可以非其類則不教,非有誠亦不教,自古就有這樣的師道傳統。黃石老人把鞋丟下橋,張良跑下去撿上來,再恭恭敬敬給穿上,沒這份誠意,黃老授你《太公兵法》?
? ?有人以為交了錢,付了學費就是主子了,懷有這種心態之人,不僅淺薄而且很可笑。說實話,誰稀罕你那臭錢呢,攪屎棍子既使是紅木做的,只要甘當攪屎棍子,誰愛稀罕誰稀罕去。
? ?三,不學無成,學必有師。
? ?1,過去,上學叫求學,問診叫求醫。這"求"字里面有一個心理能量的問題,一個"求"字,未學而心已恭,未診而意已誠。
? ?如果連這樣一個心理能量都提不起來,那就只能困在不情不愿、將信將疑的負能量堆兒里了。
? ?所謂"醫未死之人,藥不死之病",對于心意已入魔道者,只有待死就亡一途而已。
? ?2,中醫還有一個傳統:不收死人的錢。那些在求學求醫求道上算計錢的人,想省錢甚至不花錢,能蹭課就蹭課的,從中醫角度上說,那是把自己當成死人了。這種要錢不要命的人,實乃賤無可賤之命,活著已屬僥幸,想成為大有為之人,則是純粹妄想而已。
? ?自古有言:"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張良沒錢,失意落魄的文青一枚,但他愿意跑上跑下,這份誠意也是能量。
? ?3,自古還有一句話:"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意思是說,以師待賢者可以成就王道大業;以友樂道者則差了一口氣兒,只能成一世而亡的霸業;無師友之識,但尚有自知之明、尚存不敢之心的人,還能過個中產的小日子;無師友之心,又覺得自己很牛的人、剛愎自用的人,則是自取災禍,自取滅亡。
? ?4,從實踐角度論,拜師必要下一番必要的功課不可,萬不能省略。不是任何有點本事的都能拜。什么道理呢?明師難求。有名的,可能他的本事在揚名上,不在道上,所以名師不見得就是明師。而那些既無名又無明的渣子,誤人子弟反而沾沾自喜者,這種人,喊一嗓子,應者云集。不幸拜一個阿貓阿狗自戀自許的人為師,你也只能淪為渣子。這是你自找的命,不能怨社會。
? ?5,"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我常以"莫將容易得,反作等閑看"作為警句,以此警示自己珍惜師父的每一句教誨。對于我而言,常常是師父的一句話,就能嘩啦啦推倒心中的一堵墻,眼界亦隨之豁然一開。這是人師才能有的效果。
? ?四,師道莊嚴,以道自重。
? ?學問可以變現為錢和富貴,但不值當這么做。孟子之所以這么做,就是要做黃石老人,必待有誠意的張良,才肯授教;孟子,只肯教有覺悟的齊宣王,不肯做沒覺悟之王的老師。就算你出大價錢供養,也不肯。這跟錢沒關系,孟子又不是跟錢有仇,但這份莊嚴師道,自有深意。對于那些有誠意沒覺悟的人而言,這就跟有想法沒立志的人一樣。玩票的,不是當真的。
? ?生命能量何其珍貴,豈能游戲人間暴殄天物!
?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